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
试卷与答案(A 类)
1.本卷为全主观题,请用黑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作
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请在试卷. 答题纸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姓名. 填涂准考证
号;
3.本卷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4.特别提醒:请在答题纸规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作答
无效.
一、案例分析题(根据所给案例,回答后面问题.50 分)
案例一资料一很长时间以来,“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等折腾了不少人,成为社会痛点. 《人民日报》2015 年
4 月8 日报道,落户北京陈先生一家准备出境游,需要明确一亲人为紧急联系人,她想到自己亲妈. 问题来了,他需要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书面证明. 可父母在江西老家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信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问卷网对2002 人进行一项调查显示,60.5%受访者及身边人曾遭遇过“奇葩证明” . 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发布“ 2015年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中,“奇葩证明”名列十大“痛点”榜单之中. “奇葩证明”之所以成为一个难以忽视关键词,是因为它集中折射出了民众“办证难”“跑证难”辛酸,成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一个标识.
资料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王太元表示,“奇葩证明”有3 个
特点:一是毫无必要,比如对亲自领取养老金老人索要“活着”证明;二是让没有参与,不可能知情甚至根本不相干人或单位为某事出具证明;三是某些事情根本无法证明.
什么都要居委会开证明,表明政府部门固守传统思想,管理落后,凡事都想着其他单位干;但更主要是,转移责任. 规避义务,将核实认证责任转嫁给基层社区承担,社区章就成“万能章” . “像无犯罪记录.未婚证明.精神正常证明等‘奇葩证明' ,要么没有必要开,要么就是我们也不了解情况,是在没有法对此负责. ”某街道派出所工作人员李某对此非常无奈.
办证,是职能部门一项权利,给你办,还是不给你办,审批速度快还是慢,都有很大调节空间. 一些部门和单位少数工作人员便借机刁难民众,吃拿卡要.谋取私利.日前,《人民日报》刊登了许多读者关于办证难来信,或个熟人帮下忙,三下五除二就办下来了.
一些政府部门之间还没有完成信息互联互通,大家“各自为证”,个人有身份证,亲属关系凭户口本,社保有社保卡,生育情况计生办,税务又是另一个系统... 这就造成老百姓不断地在政府部门之间“跑断腿”“磨破嘴”,甚至有还需要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间进行循环证明和重复证明.
资料三
过去一年,为治理“奇葩证明” ,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2015 年,公安部晒出了18 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证明;民政部则明确,今后除办理涉台和哈沙克斯坦等9国公证事项外,不再向任何部门和个人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众办事创业通知》,要求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各地要加强部门
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奇葩证明” “循环证明”等现象...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 继续大力消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 不到位问题,对下方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 管得好.
问题:结合给定资料,分析“奇葩证明”出现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20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有理有据,措施合理. 可行,条理清晰,不超过350 字.
案例二
资料一谐音成语,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对固有成语换字而形成,其形式. 音节与某个耳熟能详成语相似,意义却完全不同.它最早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多出现在广告等商业活动中. 在网络畅通. 信息便捷当下,社会语言使用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生活诸多领域都出现了成语谐音改用现象,如某摩托车广告语  ------ 乐在骑中,咳嗽药广告语  ---------- 咳不
资料二
某研究抽象调查了600 名初高中生. 大学生和部分社会人员. 问卷设计了11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接触过谐音成语. 主要通过什么媒介接触.如何看待成语谐音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等. 在关于“生活中您是否接触过诸如‘衣衣不舍' ‘天长地酒'等成语谐音改用现象” 调查中发现,有559 人接触过谐音成语,占总人数
94.4%,只有5.6% 人没有见过. 那么人们又是如何接触到谐音成语?调查发现,谐音成语主要来源是广告,占比72.8%. 谈及对谐音成语态度,在回答“您对成语谐音改用广泛运用在商业活动中看法”时,50.4%人认为影响汉语规范,容易误导消费者;43.7%人认为属于巧妙运用语音,吸引消费者,利于产品推销;5.9%人认为无所谓,与己无关.
资料三我国《通用语音文字法》汉语规范使用有明确规定,但是如何监管执行却是一大难题由专家针对商家滥用谐音成语现象呼吁:“希望商家能使用规范汉语,还学生一片净土. ”
中学校长A 认为,谐音成语广泛使用给中小学生造成一定影响. 特别市在学习成语过程中出现成语误用现象,同时也给中小学教师在教授成语时带来不必要麻烦,老师常常需要解释本不需要解释内容.
法律专家B 认为相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对乱改乱用成语广
告等公众信息进行强
有力监控和整治,应采取立法形式杜绝此类现象. 教育专家C 认为应狠抓中小学语文教学,提高青少年语文素养. 资料四
“海南:广告词篡改成语将被重罚;江西:拟立法禁广告滥用谐
音字篡改成成语词语;
北京:户外广告禁用谐音成语. ⋯. ”以上新闻一传出,旋即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有人认为从广告艺术角度看,应该允许创新,利用汉字谐音改编成语等常用语制作成广告语,即有独创性又符合产品形象特征,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对祖国语言也是一种丰富,是众多商家津津乐道新创意,上述规定将扼杀广告创意性,严重影响其效果. 也有人认为广告词中低俗成语谐音改用无助于语言本身发展与运用,只为了牟利或者标新立异而牵强附会地乱改成语,反
映了社会一股不良风气. 为了追逐利益,乱改习用已久成语,不但对语言发展造成极大负面影响,而且会误导青少年.
针对相关省份各种法律规定相继出台,25%受访者表示非常赞同,认为利于规定国家语言文字;31.8%受访者表示不赞同,认为这会对广告业造成极大限制,是对广告创意扼杀;43.2%人认为应该辩证看待,规范是应该,但是不应该完全禁止.
资料五
在谐音成语和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谐音成语时一种文化创新和文化丰富途径,绝不是文化阉割,和异体字. 繁体字等不规范使用汉字行为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理应以足够宽容,给这种文化以充分发展空间. 语言学家李兴建先生说:“我们应该认识到‘活用'在语言表达中积极作用,因而不应一概指责它不对,重要是认清‘活用'现象和它本质. 它们是语言固有形式在特定语境下一种临时变体,不能
把它们同原有规范格式等量齐观. ”但对于已经习惯于理解传统成语文化另一方来说,谐音成语不仅是对成语字面篡改,更是对传统文化篡改和严重挑战,代代相传成语时不可更改,任何更改都是一种亵渎行为.
问题:
事业单位考试考什么内容
1. 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把谐音成语上升到文化高度” .对此,你怎么看?(15 分)
2. 针对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现象,语言文字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开展哪几方面工作?(15 分)
要求:符合实际. 针对性强,不超过200 字.
二、作文题(阅读以下材料,然后按后面要求作答.50 分)随着全国两会召开,“工匠精神” 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