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金融分析师待遇_“海归的金融缘
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有位国务院高层人士指出,中国金融人才战略之一就是积极引进金融人才,从归国留学生和金融机构中聘请经验丰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据悉,这一人才战略目前正在中国的金融业内稳步推进。其中占据金融业中心地位的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对这一人才战略的实施尤其积极,并且这一战略在央行发展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已初见端倪。“海归”再获重任2022新年伊始,央行内部就进行了一个重要岗位人事调整:谢平被正式免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职务,出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张新接任。作为首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在金融稳定局工作了14个月。去年9月,他出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谁将接替谢平出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从那时起就成为悬念。谢平的继任者张新少为舆论所知。2022年5月,张新和李波、张涛一起“空降”央行,分任金融稳定局副局长、条法司副司长、研兖局副局长。据称,这也是继行长助理易纲1997年加盟央行之后,6年来加盟央行的最新一批“海归”人士。此前,张新在获得央行总行研究生部保险学硕士学位之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获金融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他曾在世界银行(华盛顿)工作3年,担任高级金融学家,为世界银行和IMF金融市场研究小组资深成员。值得关注的是,张新在担任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
任期间,其工作内容和央行金融稳定局的部分工作内容相关。此间,他对并购重组研究颇有建树,并获业界和学界多位专家的公开认可。周小川的“海归”战略当张新和李波、张涛进入央行之时,央行有关人士透露.这几位“海归”分别具有海外名校经济、金融或法律博士学位,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最年轻的一位只有32岁。当时国内就有媒体称,这是继2003年10月份以来央行一批年轻的处级干部被提拔到副局级领导岗位上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人才新政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周小川在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证监会“海归”战略的进一步延续。央行有关人士透露,早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央行已经感受到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从海外引进人才。1997年,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易纲弃学从政,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一职,成为第一位在央行担任要职的“海归”。此后,央行对于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加盟表现得相当积极。2001年上半年,曾有动议邀请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刘遵义博士就任央行副行长一职。当时坊间传言,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钱颖一博士也接到高层类似的邀请。在周小川看来,全面履行好央行职责,关键靠人才。周小川的提法是,要多渠道引进人才。不仅要从国内培养的各类人才中选拔,也要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选拔。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内和海外归国人才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思路下,金融战略委员会也在
央行内部酝酿设立.旨在“进一步整合人民银行18个司(局)在经济金融决策方面的技术储备,充分吸收社会有关专家在经济金融改革方面的意见,同时为海内外杰出的专家学者到央行工作提供平台”。在这个大背景下,央行引进一些“海归”担任要职就变得顺理成章。其实,1998年以来,周小川在其担任主要领导的三个机构――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证监会和央行都大力推行“海归”人才战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加盟。在担任建行行长的两年多时间,周小川从海外聘请了五位经济学或管理学博士加盟建行,分别担任建行部门老总一级的要职。这五位“海归”加盟之后,积极推动建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他们在1999年为建行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方案。此方案1999年被报送到国务院,等待相关部委会签。但2000年,周小川调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接任行长王雪冰对这些“海归”并不看重,改革计划因此尘封。此后,这五位“海归”大多离开了建行。2000年3月,周小川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一大批“海归”聚集到证监会。他们在到证监会之前,或者在海外高校任教,或者在华尔街投资机构任职。除高西庆和史美伦担任副主席外,其他大多担任部门副主任或者规划委员会委员(副局级),包括张新、赵海英、杨秋梅、祁斌、周舂生、何佳、张宁等人。而上海证券交易所两位副总经理刘啸东和方星海也来自海外。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资本市场体系以及迈向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在宏观经济调控
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中央银行,最重要的是人,是了解国际惯例、具有全球视野的第一流经济和金融人才。“海归”周小川“中国的金融官员,大都显得形象模糊。因为他们所有的指令和动作,个人意志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周小川几乎是一个例外。他的学者气质和在出任岗位上的锐意图新,使他被称为中国水平最高的技术官员。”在谈到周小川时,有媒体作了这样的评价。2002年,54岁的周小川接任戴相龙出任央行行长,并成为该行第一位博士行长。目前,他还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小川曾在美国进修。周小川一直致力于宏观经济研究。1986年~1987年期间,他曾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以及楼继伟、郭树清、李剑阁等兼备理论修养和实际部门工作经验的学者一起共事,成为当时十分活跃的青年改革学者。他的两篇论文分获1994和1997年度的”孙治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1991年,周小川进入金融界,任中国银行副行长。1995年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任央行副行长,1998年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2000年出任中国证监会第四任主席,并在此位置上出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他在央行行长的职位上运筹帷幄时,更具大局观。2022年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年”。周小川领导下的央行采用金融、经济手段积极参与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改变了我国以往主要
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做法。这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民间的经济评论家将其称为“宏观调控的探子”:罗奇认为,通过金融和经济等手段来对经济进行调控,将非常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并称周小川是“中国宏观领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还有媒体将他描绘为“格林斯潘的学生”。因为他像格老一样,运用市场化的调控手段,靠控制利率点数的高低,使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和危机“谈笑间灰飞烟灭”。鉴于其在中国金融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周小川被评为202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