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上海市自考教育考试院
关键词: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网教怎么报名入口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发展观的主题。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只有发展才能拯救亿万民众及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在看来,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经济建设,“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
环节不放松”。
中国要发展,就要解决吃饭问题、温饱问题。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其他生产、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只有解决生存问题,才谈得上发展政治、文化事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存问题,除了吃喝问题,还有穿和住,即基本生活消费问题。基本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只有国家、社会进步并向前发展了才能解决问题。新疆招生网查询成绩
(二)“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是历次五年计划实施中比较少见的。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的出口、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国内,“九五”前期,针对通货膨胀率过高的突出矛盾,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的现实也摆在了人们面前,成为不得不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来看,一直以来,批评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能源密集型产业投资大幅增长带动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能源消耗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加恶劣。从国内来看,粗放式的经济模式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时都会遇到的问题,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提高政绩,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外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节约能源比拓展能源见效要更快。国际油价持续高企,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巨大的能源需求缺口不仅会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如果国家对能源的定价机制短期内不作改变,则应通过环境税、燃油税、资源税等税控杠杆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
就在我国思考如何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时候,国际社会,尤其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也在努力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92年,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作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新发展观的特点是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而把充分就业、
公平分配、消除贫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十五”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在创造和积累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消耗过多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问题;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等。
总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袭,暴露出我国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引发了全社会对深层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这些情况都催生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
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不仅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从侧面展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所包含的四个部分在整个科学发展观思想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要全力以赴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
中国特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就抓住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要始终不渝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十三亿人民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要坚定不移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保持发展的数量、质量、速度、效益、结构和规模的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勇往直前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所出现的重大问题。
公共基础知识免费题库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的意义
新世纪,我国的发展到了纵深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过程中,不仅要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是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片面的、单一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不仅难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而且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隐患、甚至灾难。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温饱阶段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发展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世界发展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整地勾划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提升了发展的境界,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与战略,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促进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总之,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国将以社会发展观上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将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产生重大影响。
>函授本科学历国家承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