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复习的对策与建议
初三的下半学年是老师们最紧张的时期,也是学生最紧张的时期,中考复习紧锣密鼓地展开。一张一张的试卷让学生去做,一道道的题目做了讲,讲了再做。有经验的老师将题目归类,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套路,点拨解题的技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疲倦,厌倦,“物理课的归宿原来就是这样”,刚刚诱发出来的一点好奇心和求知欲早已丧失殆尽。
随着中考评价改革步伐的加大,如何复习也提到议事日程。
一、中考复习的指导思想
中考复习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指导思想上看,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1.不应当有这样的观点:“为了中考而中考复习,考什么就复习什么?不可能考到的就不要复习。”
2.关注学生对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发展
传统的考试复习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好好复习你就考不好,考不好,你就没有好学校上”,这是典型的依靠外部驱动力强制学生复习的目标观。只有关注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在复习的目的上,而且在复习的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应关注使学生“爱复习”。
案例:用简笔画提高兴趣
下列图中,可能涉及到哪些你学过的知识?
看图1,你有什么想法?
看图2,摩托车为什么会飞越断桥?
看图3,能说出这两种杠杆的不同吗?为什么?
图4,借助了什么能量?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看图说话:发挥你的想象力,将这两幅图景与你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复习是三维目标的再一次提升,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操练。那种认为,知识目标是硬目标,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是软目标,从而忽视后两个目标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应当在复习过程中,将三维目标的呈现有机结合起来。应当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关注知识的应用,以及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4.理解标准的精神,把握目标的要求,不要不切实际地凭过去的经验进行“拓宽和加深”。
5.复习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坚决不要搞全班排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信心。
6.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应用多种媒体资源的支持。
二、以知识为中心的复习模式
1.情境介入:一个单元的复习示例——声现象
小明和小华携手前往音乐厅去欣赏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还没有进入音乐厅,他们就听到了
美妙的音乐,小明说:“你听,小提琴的声音多么优雅动听”,小华说:“大提琴的声音也深沉浑厚”。他们很快进厅入座,沉浸在乐海中。音乐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宏亮,时而轻微。当曲终之时,他们看到,指挥家将扬起的指挥棒迅速一收,所有乐器哑然无声,全场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小明情不自尽地高声喝彩,被小华迅速制止。音乐会虽已结束,但美妙的音乐似乎还在他们的耳边嘹绕,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阅读了这篇短文,能否从声现象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能否说出文中涉及了哪些我们在声现象中学过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1)为什么没进音乐厅就能知道有小提琴和大提琴在演奏?
(2)“高亢、低沉、宏亮、轻微”,表明乐音有什么特性?
(3)各种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为什么会突然“哑然无声”?
(4)为什么小华要制止小明高声喝彩?
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振动,响度,音调,音,乐音,噪声,声波等。
感受和体会:
(1)音乐是借助于声音带给人的一种信息,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文明的熏陶。
(2)音乐演奏能够成功,与音乐人的合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3)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要注意制约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的噪声影响别人。
2. 梳理知识
概念:声源,振动,振幅,频率,响度,音调,音,声波,波速,声能,乐音,噪声。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声音的传播:声波,波速,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
声音的能量,声能的利用
乐音和噪声,声音与生活
(1)理解标准的要求,是命题和复习的依据。
上述概念,不要求学生背出各自的定义。
知道振幅、频率是声源振动的特性,借助具体的振动实例,了解振幅、频率的意义。
知道响度、音调、音是描述声音(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声源的材料和结构还会影响音。在具体的实例中,能够辨认响度,音调和音,但由
于实际的声音常常是三个特性综合呈现,因此给学生辨认的实例,其变量必须是可控制的。
知道我们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传到我们耳中,引起耳膜振动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的结果。声音的传播即声波,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有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如大于20000Hz的超声波和小于20Hz的次声波。
(2)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声音是由振动发生的,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能否举出2个证据。
真空不能传声,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声音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能否举出2个实例?
声波能使耳膜振动,响度非常大的声音能把耳震聋;声波能使烛焰晃动;声波能用于粉碎胆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教育网查询入口固体比气体传声要快,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这个结论?
噪声有害健康,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3)运用图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概念图可以测量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的方法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以此形象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是由3部分组成:节点、连线、连接语词。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箭头符号指示方向;连接语词是用来标注连线的,描述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下图为声现象全章的整体概念结构图,
复习中,可以分成若干小图呈现给学生,也可以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填写。如,乐音模块,噪声模块,声波模块,听不到的声音模块。
除概念图之外,各种其他形式的图表都可以灵活运用。
受力情况
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遵循规律
表现形式
不受力
不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
受一对平衡力
二力平衡条件
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如,漂浮、悬浮
受力不平衡
改变
力与运动的关系
加速、减速、改变运动方向、上浮、下沉
请说明下图中箭头表明相关方框之间的联系。
三.以探究为主线的复习模式
这种复习模式关注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培养探究的能力,强调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复习中,若干选择专题,提出问题,遵循探究的一般过程特征,解决问题。
或者,只进行部分的探究活动,侧重于某一环节目标要求的实现,如,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技能;分析论证等。在这种复习模式中,应当关注:
创设问题情景,接近生活,联系实际。
与实验探究结合:强调实践性;强调理解性。
重视必要的实验技能:测量;设计表格;控制变量;现象归纳;简单故障分析等。
可以从回顾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始,不只是重复做过的实验,需要从过程与方法的高度提升,然后逐渐迁移到新的类似的情景中。
案例:速度的概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做过的实验过程。
(1)为什么要建立“速度”的概念?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通常我们是怎样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可以有哪些方法?
(3)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中,有哪些因素与运动快慢有关?
(4)在我们的判断中,是怎样体现“控制变量(因素)”的方法的?
(5)如果两个因素都在变,我们又怎样来比较他们(它们)的快慢呢?
(6)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这个公式?注意什么?
1.关注实验技能
考查学生实验的成效,必须关注是否真做实验,是否理解实验。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复习也应当关注实践。
(1)实验技能的独立操作水平:
案例:按电路图把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根据电路图选择所要求的器材;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置于断开位置,滑动变阻器应处在接入电阻为最大的位置;
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接线柱应连接正确,量程选用正确;
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接线柱应连接正确,量程选用正确;
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2)操作的技能反映在许多微小的行动中,如:
a)使用接线柱时你是怎样旋转的?
b)使用开关时,你的导线接在哪里?你怎样合开关和断开开关?
c)使用测电笔时,你的手怎样握笔?
d)要控制电流的大小,应当使用滑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开始实验时,应当把滑动头放在哪一边?向什么方向电流增大?
e)电路接通后,一只小灯泡不亮怎么办?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做过实验?如:
将衣架拴在绳子中间,绳子两端绕在两手的食指上,食指堵塞在耳孔中,使衣架悬空,另一人敲击衣架时,你听到的声音比不堵耳朵时响度要  (小/大),延续时间    (长/短)。
你做过“覆杯”实验吗?(用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上,再倒置过来),看到什么现象?什么原因?当杯里水不满时,能成功吗?
你做过蜡烛跷跷板的实验吗?你是否发现什么现象发生时,跷跷板低端就会向上翘起?
你使用过托盘天平吗?待测物体应当放在哪一边的盘内?为什么要这样做?
判断天平平衡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砝码盒中的砝码有:200g,100g,50g,20g,10g,5g等。待测金属块的质量约为100g-200g之间,但你并不知道这个范围。测量时,你选用的第一只砝码大约多少克?接下来,你将如何加、减砝码?
在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实验中,接通电路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读数超过0.6A,此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接下来,你将如何排队故障?
2.信息收集与评价的技能
案例:小明在暑期去云南腾冲地区旅游(海拔2600m),看到景区附近设摊的小贩用竹枝和藤蔓把鸡蛋捆扎成串,放在温泉中烫熟后买给游人。小明想,能煮熟鸡蛋的温泉水的温度一定很高,又想,这里的海拔高度较高,水的沸点应低于100,他询问了导游小,得到回答是89,这一数据可信吗?小明想即使带着温度计也无法到那冒着大量热气、翻滚着的水中直接测量,那么小明该怎么做才能解决他的疑惑呢?(以信息查询评价为主的迁移水平)
请你帮助小明设法估算出腾冲地区水的沸点。
评价要点:
对导游小提出的数据是否正确作出猜测;
提出查阅资料的计划以寻证据;
对估算的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提出更多的问题。
(参考答案:查阅资料及图表可知,在海拔0-3km范围内,每升高1km,水的沸点降低3,可认为平均每升高100m,水的沸点降低0.3,2km处的沸点是(97-3)=94,则海拔2.6km的水的沸点是(94-0.3×6)=92.2,由此可推知,导游小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实验设计的迁移能力
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设计(局部技能)
照镜子是人们经常的行为。教师问同学:“根据你们照镜子的经验,像和物可能有什么关系?”小红说:“人离开镜子越近像越大,反之,离开镜子越远像越小,像的大小与距离有关。”小王说:“像在镜子的后面,人离镜子越近,像离镜子也越近,好像两者离镜的距离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