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5期
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我国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各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努力方向。进入新时代,在提倡“工匠精神”、强调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并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学走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双重职责的形势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显得更加迫切也更加重要。但自1990年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各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依然是关起门来培养为主,既缺乏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也缺乏企业实践锻炼,更多的是理论培养和证书认证,导致“双师型”教师“两张皮”现象严重,实践能力差,社会服务能力尤为不足。
一、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一)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
国家政策针对“双师型”教师培训出台了详细的政策,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训职业院校教师获取双证书能力。2011年和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两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确立了“双师型”培养体系,分两个五年计划每批培养45万名教师,并制定了完善的实
施细则。期间,国务院、教育部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不断完善投入、培训和考核、激励机制。在企业实践方面,教育部、国资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19年教育部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重点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职业院校教师,并从企事业单位中遴选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并规定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参与企业实践。总结各项政策文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主要依靠重点本科院校、重点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院校为绝对主力,企业实践以院校组织的参观培训或自行下企业挂职为主,缺乏以实际成效为基础的培养和考核。
(二)地方政府“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上,习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后,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支持力度,但主要是制定各类认定标准,并给予财政支持。如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和《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2017年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福建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指导性标准(试行)》;2018年江西省出台的《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少数省市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如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实施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践锻炼计划”,在高校遴选100名中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实践锻炼,并给予每人6000元资助,但没有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法和效
果考核标准。广东省的政策最为全面,2021年广东省出台《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规划重点建设50个校企合作的优质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50个省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动打造30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优质品牌项目,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体系,保证每个教师每年进企业锻炼1个月以上,从而在2年内保证职业院校60%的教师成为“双师”。综上所述,地方政府的“双师型”教师政策,注重认定标准和财政投入,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缺少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把握,难以推动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政府对职业院校考核的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新形势、新要求
曹程周正义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能力和职责上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匮乏、教师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新时代“双师型”教师转变为“理论+技能”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多重“双师型”,“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从简单的集中培训和证书认证转变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对每个教师制定精准的企业实践项目培养计划,通过项目驱动促进教师的实践锻炼,以实际成效予以考核。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项目驱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下“双能双责”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GB2019168。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03-03
教育·前沿
3
··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21年第15期
教育·前沿
重点之一,因此各院校一直以来都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采取了多渠道多手段的培养措施。如表1所示:
表1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手段
如表1所示,各院校的主要措施是鼓励教师自行参加各类培训、企业实践等,从而通过“双证”等认证为“双师型”教师。这些培训对提升理论、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帮助,但对实践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缺乏显著效果。
二、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的新形势(一)新时代职教政策的重大战略调整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2021年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的历史使命对职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一是传承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而不能是过去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训技能;二是注重提供社会服务,而不是过去片面地强调教书育人。职教教师的总体任务,不仅仅是培
养一批学生,使其能够充分就业,也不仅仅是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能够为经济发展、为民族复兴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还要做到自身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都预示着我国经济正处于“汗水型”低端产业项“智慧型”中高端产业发展重大变革中,这就需要大批量掌握先进技术和系统理论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产业融合,为当地政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充分证明,习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论断,高度契合当前的实际、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成为当前高职教师培养的新方法论。
(二)“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形势严峻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在师资力量上普遍存在以下两大问题:行政后勤人员超编,原有教师以中职教师为主;新聘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且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通过对湖南省33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调查发现,绝大数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来自企业的技术人
才严重缺乏,如图1所示:
图1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构成
如图1所示,应届本科生是最主要的师资来源(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高职院校以迎接研究生为主),其次是原中专升格而来的教师,他们同样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总体上,具有长期从业经验的教师非常少。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来源,决定了整个高职院校师资是以低层次理论型教师团队为主,无论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很欠缺。如果以能够胜任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含教师本人或培养的学生)、能否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标准考核,则现有的高职师资队伍中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几乎为零。这一严峻形式,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予以解决,否则职业教育难以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更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使命。
(三)国际对比凸显的巨大差距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中最欠缺的是能够在企业直接上岗产生效益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点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批评的职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根源所在。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教师强于理论,却缺少职业教育真正需要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在2017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此次大赛中国夺得15金名列榜首,但在大赛中反映的教师问题也很突出。以汽车喷漆项目为例,发达国家的指导老师有平均10年的从业经验,可以在理论和操作上直接指导,而我国的指导老师的操作技能水平比选手和部分学生都薄弱。实践能力的缺乏,制约了教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直接表现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直接上岗,无法在岗位上很快发挥提高生产或服务效率的作用。这就限制了高职教师承担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传承大国工匠精神、服务社会等新
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根本要求
(一)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双重性要求
根据习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最新指示,新时代职业院校的职责从单纯的教书育人扩大到服务地方经济的广度,学生就业导向提高到为社会主义建设百年大计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高度。因此,新时代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职责和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是教学要从课堂、书本走向企业和实践,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教学,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融入到当地物流产业中去,利用物流企业资源教学和实践,为当地产业输送
方法具体内容案例
效果
考证培训
安徽省教师招聘
选派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项目,以及各类培训班,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国培项目、部门或行业培训班、考证奖励。获得证书,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企业实践
规定教师在假期下企业挂职实
践,承担具体工作,或指导学生顶
岗实习。
企业挂职、跟岗
实践、企业培训。
锻炼实践能力。
挂职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到优秀高等院校挂
职,在该院校教师指导下利用其先
进教科研平台锻炼。
访问学者、对口
挂职。
提升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企业人才引进从企业招聘优秀技术人才,或聘为兼职教师。教师招考、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增加“双师型”教师。竞赛锻炼
鼓励教师自己或指导学生参加专
业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培训、参赛
组织和赛场交流提升实践能力。
市级以上技能竞
赛。
锻炼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
4··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5期
教育·前沿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其转型升级发展;二是教师
本人要从教学走向服务,要能够组建团队融入到社会,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能够充分熟悉当地物流产业,能够为产业发展做规划,为物流企业经营提供咨询、技术攻关、方案设计等服务。如图2所示:
图2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根本要求
如图2所示,新时代“双师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双证”,其培养模式也不是传统的“挂职”,其根本要求和考核标准是“理论+技能”“院校+企业”“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多重“双师型”。
(二)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的多层次化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落脚点不仅仅是校企合作从而利用企业资源提升教学水平,更是要将专业融入产业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因此,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任务,包含了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初级任务,也包括了改革专业建设促进对口产业发展等高级任务,还包括了办学模式转变后院校发展改革。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并提出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教学、专业建设、学校发展等多个层次分别培养“双师”。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必要将“双师型”教师培养,设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专业负责人、“双师型”导师和“双师型”校长等多个层次,分别对应日常教学服务、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导师、院校改革发展负责人,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小鹏.从世界技能大赛看中外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7.6.22
[2]李明慧,曾绍玮.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11):45-51
[3]张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57-60
[4]黄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困境、转向与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1(7):69-75
作者简介:
曹程(1990年5月-),女,湖南郴州人,工商管理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周正义(1983年3月-),男,湖南新邵人,物流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上接第2页)
参加了2个月的校外培训课程学习,但经过学习发现,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且孩子也不愿意继续学习了,所以,我们就把课程给停了。”
在对学生参加校外教育后的效果进行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接受校外教育,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成长。例如,X 10学生表示:“通过周末的培训课程学习,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掌握了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很好,我很喜欢。”部分学生认为校外教育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好的学习体验,反而占用了自己的自由时间。例如,X 8学生反映:“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只是对过去课堂上学习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没有太多的新意,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四、结语
参加校外教育,是小学生持续学习、成长的一种途径[3]。通过对某学校家长和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情况的访谈发现,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的原因主要有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家
长对学生学习、成长状况的重视等;学生参加校外教育的路径主要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外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升,当然,校外教育也存在违背家长或学生选择校外教育的初衷和目的的情况[4]。
参考文献:
[1]肖欣婷.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研学实践的重要性[J].才智,2020(8):62.
[2]蔡银英,赵粒宏.小学生家庭校外教育投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丰都县城区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3):89-93.
[3]袁倩,肖伟颜.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培训原因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6):20-22.
[4]刘叶.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为个案[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11):21-22+26.
作者简介:
贺娜(1994年-),女,陕西榆林人,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