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家保罗·巴恩曾说,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如果这有任何意义或正当理由的
话—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如何有效建构起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公众考古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我国现有的公众
考古传媒实践中,文物考古新闻报道与考古直播时效性强、传播平台广,容易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电视考古直播的探索与成熟
1998年,考古学家开启法门寺地宫的几分钟直播尝试,拉开了电视考古直播的序幕。电视考古直播给公众
提供了
唐代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现场
老山汉墓考古发掘现场公众考古的
媒体直播实践文/王沛
曹龙
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
实时观看考古现场的可能性。
2000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老山汉墓探秘》,墓室中手拿小铲和毛刷小心翼翼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实时走进亿万电视观众的视野。央视的考古现场直播,使“老山热”乃至“考古热”进一步升温,成为当年的一大话题。
2001年6月3日,央视又对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工作
进行了现场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央视投入90余人,分别在水下和水面安置9个机位对现场进行全方位展示。
这两次直播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让电视直播成为考古的新常态之一。此后,埃及金字塔考古、
四川三星堆考古、敦煌再发现、曹操墓考古、碗礁一号沉船考古、南澳Ⅰ号古沉船考古、韩城梁带村考古、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文化遗产日多点联动直播、世界遗产大会直播等,央视几乎年年都有文博考古工作的直播活动。
纵观多年的发展历程,电视考古直播在播放长度上,从几分钟的连线到多小时的整场直播再到多日的连续直播;在播放样态上,从栏目内直播到特别节目直播再到整个频道联动直播;在题材选择上,涉及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包含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博物馆及相关活动等;在报道空间上,从陆地、水下、空中多维度反映考古工作过程及成果,贯穿全程重要工作节点,使考古学科从象牙塔尖的小众学科慢慢走向普通公众。
新媒体的兴起与直播渠道的多元融合
2005年以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传播全面进入Web2.0时代,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给中国公众考古的新媒体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考古人开始进入自媒体传播期。以“中国考古网”为代表的考古机构和以“公众考古试验田”为代表的部分考古学者纷纷开设博客、微博,利用“图片+文字”的传播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诙谐幽默的口语化语言向公众呈现考古人、考古事。同时
还会跟随一些社会热点,从考古学角度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现场
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考古现场
为网友广泛解读,寓教于乐、寓理于文。
智能手机普及以后,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公众考古网络传播进入Web3.0时代。这一时期,以和其他新媒体传播载体的联合运用为代表,公众考古传播出现一种全新的传播态势—即全媒体式的多方位信息融合传播。尤其是作为一款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的即时聊天工具,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新媒体形态、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功能的新型网络应用。
以海昏侯墓的媒体直播为例,考古工作者和各大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传播海昏侯考古的即时信息。2015
年11月14日,中国江西网通过PC 端页面、手机江西网、江西手机报、“大江网”、“大江网”和“江西新闻”等渠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步直播,为广大公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盛宴。
海昏侯墓考古网络直播后5个月的时间内,网媒文章铺天盖地,在主要搜索引擎输入“南昌海昏侯墓”,显示报道超过200余万篇(截至2016年3月)。加之中央电视台《考古进行时之海昏侯大墓考古发掘现场》系列纪录片,首都博物馆的“五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进程诱发了公众“追剧”一般的热情。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看来,海昏侯墓不仅是专业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一个成功的公众考古传播案例。
融媒体直播的构思与实践
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陕西广播电视台在国际古迹遗址日策划推出“探秘秦公一号大墓”全媒体现场直
播活动,节目邀请秦汉考古专家担任嘉
《五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
宾,带领观众走进刚刚启动的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发掘现场。直播结束后,陕视新闻微博、人民网微博
、陕西发布、新华网、央视新闻+、陕视新闻今日头条号、第一新闻微博等媒体共超过5000万人浏览直播。“秦公一号大墓”的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全国前十,阅读量突破1.2亿次。
此后,又陆续推出“探秘中国史前‘金字塔’—石峁皇城台遗址”直播,累计观看突破100万人次,微博话题“中国史前最大城市考古新发现”总计有4100万人次参与互动。“探秘2600多年前的古芮国—澄城刘家洼遗址”直播,“东周贵族大墓发掘”和“陕西刘家洼遗址新发现”两个话题阅读量高达6100万人次,全网搜索量超过1亿。此外还有秦咸阳城遗址新发现、新寺遗址汉代道路等考古项目通过平台、微博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2020年,为继续深挖陕西文物资源,
在全网形成话题效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昌明坊等新媒体平台,采用“考古直播+网络短视频”的方式,全面深入、立体生动地展现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成果。“秦咸阳城遗址考古新发现—寻秦始皇的皇宫”“探秘4000年前史前石城和贵族墓葬”的考古直播活动分别通过微博、、电视、APP 视频等手段在全网同步发布,形成传播矩阵,在网络上引起传播热潮。网
全媒体现场直播活动
探秘中国史前﹃金字塔﹄》石峁皇城台遗址直播
今日十大新闻络短视频主要以“我在陕西修文物”为主题,以陕西文物保护新项目、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第一期“陕西成功修复2800年前的青铜豪车”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和转发,相关话题登上新浪热搜榜,获得400多万网友的点赞和评论。目前,“我在陕西修文物”系列视频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内容也正在筹备之中。
同时,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会第一次以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并同步全网直播。数千万公众第一次获得了与汇报人和评委一样的观看权限,可以全程观看一年一度全国最高水平的考古成果汇报会;第一次有了和考古学科顶尖学者提问互动的机会。“云考古”“云直播”的融媒体传播形式,让考古学火热出圈,走进大众生活。“考古+直播”不仅为共享考古发掘成果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优化了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为网络世界带来了一股浓厚的学术热流,为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新选择和新思路。
融媒体公众考古直播的新模式
借助融媒体的传播链条,可以使受众多渠道、更深刻地了解考古及相关科研内容的进展情况,了解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甚至直接参与到考古相关实践活动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发挥融媒体的传播效应,需要考古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共同探索。以 “秦﹃秦咸阳城遗址考古新发现—寻秦始皇的皇宫﹄
探秘4000年前史前石城和贵族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