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
f t次鈦f2021/5B
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为例
文/苏晓云
【摘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 方式改革的背景下,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大势所趋。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发挥 学校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教育,形成整体构架、全面覆盖、分层保障、专业 支撑的现代学校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高中家校社合作育人机制建设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背景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 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 称《意见》),是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一个关于 推进普通髙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一思想,加强统筹,形成合力;要加强家庭教 育指导,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 中,目前在校生近千人,包括上海市静安区学生、外 区学生、西藏内地散插班学生、外籍学生,其中有三 分之一学生住宿,更有150余人以校为家,全年寄 宿于校,学校生源呈现出结构多元化、水平分层次、文化差异大等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原生家庭情 况的复杂性。
多年来,我们始终相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 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在这三者中家庭 是基础,社会为支撑,学校要担当主导角。根据 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尝试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家校 社协同育人机制,大胆创新,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 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之路。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含义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指有关家庭、学校、社会
各部门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每个部门通过
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以
发挥家校社合作的最大效用,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
育人目标的制度。上海市教育信息网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三者目标一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功能互
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
为支撑。根据这一认识,我们立足学校主导立场,
坚持“整体规划、全面覆盖、分类设计、专业支撑”的
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 探索
1.整体规划,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框架
根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等文件精神,学校
成立了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小组实行“三
元”管理制度,在德育处常设办公室,定期组织三方
商议协调相关事宜。主要职能包括:保障未成年人
54
家校社协同育人
2021/5B
图1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家校协同育人组织框架
合法权益,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社区环境,整 合社会教育、文化等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提供 家庭教育指导,等等。
除了建立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外,学校对传统的 家校合作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升级。目前在校级层面 上有三个主要职能部门,分别是校级家委会、家长 智库和家长学校。校级家委会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
重大事项决策的主要机构,也是家长行使知情 权、参与权、评价权和监督权的主要途径。家长智 库是家长对学校课程改革、活动设计、资源获得、生 涯规划等关乎学生发展的问题为学校出谋划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资源帮助的组织,并就责任边界不清 或容易产生家校矛盾的问题与学校进行协商和决策 咨询。家长学校是学校联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家长提供的学习平台,定期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2.全面覆盖,搭建形式多样的沟通载体
家校社合作是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志,学校通过三级家委会、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网络平 台等途径,做到了家校合作的高覆盖。然而,学校 是个大家庭,一部分学生是寄宿生,其中一百多名 名西藏内地散插班学生几乎全年在校。寄宿生家校 合作问题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难点,主要 原因有:(1)远郊和外地家长受限于路程遥远,较少 参与家校合作活动i (2)部分寄宿生从小寄宿,独立 性强,家长参与家校活动的意愿不强。所以,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时,必须创新沟通载体,引导寄宿生的家长能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中来。
学校的“新中社区活动”是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 点,结合不同时间和受众需求开展的家校合作活动。我们把宿舍门厅布置成为社区客厅,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合影布置在里面,在环境 构建中融入“家校一家”的概念。住宿第一天,我们 在黑板上醒目写着“为孩子明天放飞,请家长今天放 手”,大部分家长能理解学校的用意,把孩子送到宿 舍门厅便“放手”,宿管老师则引导学生与家长微笑
拥抱告别。学校组织外省或长期不回家的学生定期 给家长写信,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增进亲子沟 通。学校所有主题活动均向家长开放,每年学生节、运动会、研究课题发布等,都会邀请家长参与,很多 家长自发地充当志愿者,积极出谋划策,参与学校 活动。
“沪藏直通线”是为西藏学生家庭专门设计开展 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合作项目。学校专门组织 成立了西藏部家委会,共同参与西藏部的管理,促 进学校与在藏家长的沟通、合作,及时传达信息与 解决学生困难。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安排西藏部的 教师跟随学生一同返藏,对高一年级全体新生进行 家访,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困难家庭做到100%家 访。西藏部家长委员会承担了大量后援团工作,每 年重大节庆,他们会帮助学校采购藏族节日用品;教师赴藏家访、宣讲时,他们是最有力的志愿团;新年他们会发来视频鼓励和感谢留校的师生,学校 “新中坚力量”志愿者服务、“行走的教室”等学校品 牌活动延展到雪域高原,这和家长们的支持密不可分。
3.分类设计,制定个性化的合作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难 点在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诉求不同,特别是一些 特殊家庭,家庭矛盾与困难千差万別,要想贏得家 长信任,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与学校形成合力,助力学生成长,就需要我们做到根据不同家庭的实 际情况,形成个性化的合作方案,不能“千人一案”,
55
家校社协同育人f t A' *■f2021/5B
而是需要“一家一案”。
学校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由德育处、青保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组成基本团 队,根据每个案例的特殊性,联系协调社区、街道、民政、公安、残联、共青团、妇联等援助团队,和家长 共同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呵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图2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个性化
方案制定与实施流程
两年里,学校针对存在厌学、网瘾、抑郁、交往 障碍等不同困境的学生制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个性 化方案28个,这对于预防学生出现极端行为,矫正 学生心理,缓解亲子冲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专业支撑,引入优质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学校引入专业心理指导团队,为家校合作提供 专项化服务,包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与咨询中心专业团队指导学校家庭教育,帮助 家长构建阳光积极的家庭心理环境,营造和谐融 通的亲子关系,形成适切乐享的学生生涯规划,以 “箱庭实验”为亲子沟通平台,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 科学性和专业性,引导家长和孩子在“玩”中走入彼 此内心深处,认识自我,理解对方。一些亲子之间不能正常对话、关系紧张的家庭,通过游戏,家 长和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初步 实现对话。此外,我们还针对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髙、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现象,有针对性地对 家长进行多样化的家庭教育辅导,让家长认识到 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并学习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
学校成立司法评估团队,为家校矛盾提供专业 建议和解决路径。组建由青少年保护研究专家、学校 聘请担任法治副校长的司法部门专业人士、律师团为主要成员的家校协商顾问团,为家校之间矛盾的处 理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顾问团从第三方视角,以 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学校和家庭产生 的法律问题,进行咨询和协调,从而切实保证学生 家庭合法权益,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有序,实现家校 关系正常稳定和谐。
四、实践反思
经过两年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我 们看到了这一机制的生命力,在以下方面发挥了积 极作用:
一是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学生教育场域,形成全 方位、全时空的教育大环境;二是有助于消除家庭教 育
的不良影响,特別是对缓解亲子矛盾具有一定帮 助,三是有助于实现学校教化育人的功能,提髙家 长的教育素养,家校携手共同进步,共建文明社会;四是有助于促进家校情感融通,形成教育合力,增 强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践过程实际上是 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修正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很 多有待后续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中家长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以及自 身精力有限,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不高,家长会参 与率可以达到98%,而运动会、文艺演出的出席率一 般只有10%,毕业典礼中家长出席率也只有45%左 右。二是仍然没有成熟的实操性强的家校社协同育 人长效机制。家长需求日趋个性化,对于学校教学 资源分配参与愿望日趋高涨。三是各方权利与责任 边界不明确,有些方面缺少法律法规支撑。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庭、学校、社 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探索过程是一个需 要勇敢突破壁垒、倾注爱心与耐心的艰难历程,相 信汇集各方智慧,能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好的教育大 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上海, 200436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