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期
V ol.12No.1
2021年2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Feb. 2021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历程、特征及前景
吴勋1, 2,兰溪1,杨美漪1
(1.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2. 西安石油大学教务处,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  始于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高校学科竞赛的主流赛事,参赛高校、提交作品与参赛学生人数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吸纳了信息技术、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基本实现了“互联网+”领域的全覆盖,参赛对象从创意组和实践组拓展到成长组与师生同创组;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本科院校是入围总决赛参赛队伍的主力军,“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大赛获奖集中领域;大赛金奖获奖区域特征和高校分布不平衡,省际获奖项目数量差距显著,集中于高水平大学。基于此,围绕强化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巩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校外校内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展望大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1)01−0122−08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2月22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暨2018年度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发布,显示从2015年5月开始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位列第一。事实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源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体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2018年3月,习近平
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互联网+”大赛“青年红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重要回信中充分肯定了青年学子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与积极的意志品质。2018年10月,孙春兰副总理在第四届“互联网+”大赛闭幕式上强调,各地高校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顺应国家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成效[1]。2019年10月,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在此次大赛投融资对接活动中共有284个总决赛参赛项目提交融资意向,335名投资人参与对接,达成406个投资意向,累计金额超过17亿元。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已举办五届,高校对大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如何?大赛组织流程是否规范?大赛获奖项目具备哪些基本特征?鉴于此,笔者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与获奖作品为研究样本,从大赛主题、参赛情况、参赛阶段等视角分
[收稿日期]  2019-11-11;[修回日期]  2020-12-20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XGH17010);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科竞赛驱动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SGH20Y1123) [作者简介]吴勋,河南南阳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创
新创业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edu;兰溪,山东青岛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
方向:创新创业竞赛;杨美漪,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竞赛
企业家簇吴勋,兰溪,杨美漪: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历程、持征及前景123
析大赛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从五届入围总决赛作品数、参赛高校层次、金奖获奖赛道、地区分布等方面分析大赛获奖情况的具体特点;同时调查了大赛冠军的孵化现状,展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发展历程
(一) 历届大赛的目的、任务与主题
陕西省西安市人才招聘信息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目的、任务与主题逐年明确和清晰: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校的创新发展。历届大赛的目的、任务与主题见表1。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始终围绕“互联网+”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突出了成就梦想、创
新创业、书写人生华章等新视点主题。大赛目的和任务始终根据国家提出的政策和方针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旨在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 历届大赛的参赛情况
1. 参赛高校、项目与人数
近几年大赛普及率越来越高,现已成为全国大学生人尽皆知的一项创业赛事,参赛高校、项目与人数情况见图1~3。
表1历届大赛的目的、任务与主题
届次大赛主题大赛目的、任务
第一届“互联网+”成就梦想
创新创业开辟未来
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推动高校毕
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第二届拥抱“互联网+”时代
共筑创新创业梦想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届搏击“互联网+”新时代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
第四届
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
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
鼓励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
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
第五届追逐梦想拼搏奋进永向前
勇立潮头敢闯会创铸华章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以
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
图1参赛高校
图2参赛项目
图3参赛人数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高校、提交的作品以及参赛学生人数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表明大赛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学生学科竞赛的主流平台。从参赛人数方面来看,第五届的参赛人数(457万)是第一届(20万)的二十二倍;从参赛高校方面来看,第一届参赛高校共有一千八百余所,第五届比第一届增加了两千多所;从提交作品的角度来看,第二届的作品数是第一届的三倍,第三届是第二届的三倍,第五届是第一届的
2021年第12卷第1期
124二十六倍。
2. 参赛项目类型
四届大赛分别设有多个项目类型,根据参赛项目所属的行业划分。项目类型的划分使各个项目能有自己
所属的领域,确保大赛项目可以公平竞争,各届项目类型如表2所示。
表2  历届大赛参赛项目类型
届次 参赛项目类型
类型总数
第一届 传统产业、新业态、公共服务、技术支撑平台 4
第二届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创业、制造业 6
第三届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创业、文化创意服务、制造业(新增国际
赛道)
7 第四届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公益创业、文化创意服务、制造业
(保留国际赛道,新增“青年红筑梦之旅”赛道)    6 第五届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制造业、 (保留“青年红筑梦之旅”赛道和国际赛道,新增职教赛道和萌芽板块)
5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类型设置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高度融合为目的,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吸纳了信息技术、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基本实现了“互联网+”领域的全覆盖。大赛赛道的改变体现了大赛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政策导向,也有助于参赛项目的后期孵化。
第二届大赛的参赛项目类型在第一届基础上由4种增加为6种。相较第二届,第三届大赛的参赛项目类型增加一种文化创意服务,同时开设的国际赛道致力于打造大赛国际平台,提升大赛全球影响力。从四种到六种体现出大赛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努力。第四届与前三届最大的不同在于,第四届增设“青年红筑梦之旅”赛道,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第五届的项目类型在保留前四届主题类型的同时,减少了公益创业项目,新增职教赛道和萌芽板块,体现出项目类型在精简化的同时趋于稳定。
3. 总决赛奖项设置
总决赛按照一定比例设置金银铜奖,所有经过校赛、省赛选拔的参赛队伍参加全国总决赛争夺冠亚季军以及金银铜奖,各届奖项数量设置如图4所示。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奖项设置随着大赛不断完善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大赛总决赛的奖项数量从第一届的
图4  历届总决赛奖项设置
300个增加到了600个,并持续不变,在第一届中,金奖共30个,铜奖共200个,占总奖项的三分之二;第二届和第三届在金奖数量上没有变化,银奖从70个增加到了90个,同时铜奖480个,占总奖项的五分之四;第五届扩充金奖数量到50个,银奖也增加到了100个,铜奖减少到450个,占总奖项的四分之三。    4. 参赛对象的变化
根据参赛项目性质差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对象变化见图5所示。    “互联网+”大赛参赛对象涉及领域趋于全面,从最初的创意组和实践组拓展到现在的成长组与师生同创组,这有利于投资人与项目成果的对接。
(三) 参赛阶段
大赛参赛阶段及应准备事宜如表3所示。    “互联网+”大赛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参
企业家簇                      吴勋,兰溪,杨美漪: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历程、持征及前景
125
图5  历届参赛对象变化
表3  大赛参赛阶段
时间 应做事项 准备事宜
1~3月
筹备启动
大赛开始启动,参赛队伍整理创
业计划书
4~6月 赛前辅导
准备参加比赛,完善计划书,查
漏补缺
6~8月 校赛甄选
参赛高校开始选拔、答辩、路演,
积累经验
9月 省赛国赛
校赛脱颖而出的项目准备省赛,
冲刺总决赛
10月 国赛决赛
聚集优秀项目,角逐最后的冠亚
季军
11~12月赛后总结
参赛队伍赛后总结经验和不足,
并争取投资
赛流程,每阶段存在应准备事项,赛前准备和赛后总结至关重要。
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
(一) 入围总决赛作品数
参赛作品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进入全国总决赛,并经过最后一次作品选拔进入全国总决赛的现场进行答辩,进入全国总决赛的作品数量如图6所示。
入围总决赛作品数和总决赛金、银、铜奖数量随着大赛参赛类型变化也做了相应调整。第一届大赛中全国共产生300支团队入选全国总决赛,其中创意组100支团队,实践组200支团队。第二届和第三届大赛情况相同,全国参赛高校共产生600个项目组进入全国总决赛,但金、银、铜奖数缩至120个。在第五届大赛中,全国总决
赛共产生600个项目进入总决赛,金、银、铜奖数增加至150个(其中包括20个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30~60个国际赛道项目,以及40个“青年红筑梦之旅”赛道项目)。
图6  入围总决赛作品数
(二) 总决赛参赛队伍所在高校类型及层次比例
进入总决赛的参赛队伍来自不同高校,其类型以及层次如图7所示。
图7  总决赛参赛队伍高校类型及层次
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本科院校是入围总决赛参赛队伍的主力军。项目获奖与高校教育水准、教育改
革程度密切相关。从高校类型上看,“双一流”高校占入围决赛的57%,超过了进入总决赛参赛队伍总数的一半[2]。从高校层次来看,本科高校为主体,总决赛参赛队伍涵盖本科和高职高专,进入总决赛的队伍中,本科占97%,高职高专仅占3%。
2021年第12卷第1期
126    (三) 金奖获奖赛道分析
第五届参赛赛道可以分为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社会服务五个赛道。各金奖获奖赛道及获奖数量如表4所示。    显而易见,“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主要获奖领域,这也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导向相契合,同时
信息技术服务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25.83%),体现了我国信息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文化创意服务紧跟其后,占有16.66%的获奖比例,农业和社会服务所占比例相似。    (四) 五届冠亚季军获奖高校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冠亚季军的获奖情况见表5。
表4  各金奖获奖赛道及获奖数量
届次 农业
制造业
信息技术服务
文化创意服务
社会服务
总计
第一届    2 6 12 6 4 30 第二届    2 10 11 8 1 32 第三届    4 32 7 8 2 53 第四届    4 26 14 8 6 58 第五届    5 31 18 10 3 67 合计 17 105 62 40 16 240 比例(%)
7.08 43.75 25.83 16.66 6.68 100
表5  冠亚季军获奖高校
获奖项数
获奖学校 获奖级别 5 浙江大学 2冠1亚2季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冠1亚 2 北京理工大学 1冠1季 2 南京大学 1亚1季 1 清华大学 1冠 1 西北工业大学 1冠 1 厦门大学 1冠 1 北京邮电大学 1亚 1 华南理工大学 1亚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亚 1 北京大学 1季 1 东南大学 1季 1 University  of Toronto
1季 1
山东大学
1季
高水平大学获奖项目居多,参赛高校类型、层次不平衡。在五届大赛中,共有14所大学的参赛队伍在总决赛中获奖,其中浙江大学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收获颇丰,共获得两项冠军、一项亚军和一项季军,另有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过2次前三名。
(五) 金奖获奖地区分布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奖省市分布见表6所示。
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奖省份分布特征来看,虽然实现了获奖省份全覆盖,但是获奖集中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湖北省、北京市、浙江省、陕西省的发挥较稳定,每年都会获得一定数量金奖,其中陕西省在第三届突飞猛进,获得8项金奖;江苏省是第五届大赛获金奖最多的省份,共获8项金奖。第三、四、五届新增港澳台地区参赛获奖,更多省份重视发力,排名靠前与靠后的区域获奖数量差距缩小,见表7所示。
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奖区域分布特征来看,金奖数量区域分布不平衡,省际获奖项目数量差距十分明显,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省份高校获奖项目较多。这也表明项目获奖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投入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