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在作⽂运思时,最重要⽽且最艰苦的⼯作不在搜寻材料,⽽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个完整有⽣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就⽣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在⼤体上都已经从前⼈想过说过;然⽽后来⼈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有他的特殊的⽣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的虽⼤体上仍是那样的话,⽽想与说的⽅式却各不相同。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上是⽼⽣常谈,⽽实际上却可以是⼀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个新的形式,新的⽣命。“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在⼤体上和“菡萏⾹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问”表现同样的情致,⽽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是抄袭。莎⼠⽐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莫⾥哀的阿巴贡和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是著例),也还是⼀样⼈情⼈理。材料尽管⼤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的⽂章,像英国⼩说家斯威夫特所说的,须⽤“的字句在的层次”。的字句要靠选择,的层次要靠安排。其实这两桩⼯作在⼈⽣各⽅⾯都很重要,⽴⾝处世到处都⽤得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在战争中我常注意⽤兵,觉得它和作⽂的诀窍完全相同。善将兵的⼈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可以抵得许多⼈⽤,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成为累赘或障碍。⼀篇⽂章中每⼀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个兵,你在调⽤之前,须加⼀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律淘汰,只留下精锐,
新高考时间安排
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章上叫做“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章的布局也就是⼀种阵势,每⼀段就是⼀个队伍,摆在最得⼒的地位才可以发⽣的效⽤。
  ⽂章的通病总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第⼀步是选择。斯蒂⽂森说:⽂学是“裁剪的艺术”。裁剪就是选择的消极⽅⾯。有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得来的,要把它⼀笔勾销,似未免可惜。所以割爱是⼤难事,它需要客观的冷静,尤其需要谨严的⾃我批评。不知选择⼤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所⽣的错觉。遇到⼀个题⽬来,不肯朝深⼀层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些实在是肤浅陈腐⽽⾃以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们和盘托出。我常看⼤学⽣的论⽂,把⼀个题⽬所有的话都⼀五⼀⼗地说出来,每⼀点都约略提及,可是没有⼀点说得透彻,甚⾄前后重复或⾃相⽭盾。如果有⼏个⼈同做⼀个题⽬,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鸦⼀般⿊”。这种⽂章如何能说服读者或感动读者?这⾥我们可以再就⽤兵打⽐譬,⽤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要塞既下,主⼒既破,其余⼀切就望风披靡,不攻⾃下。古⼈所以有“射⼈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于⽆战略性的地点,等到⾃⼰的实⼒消耗尽了,敌⼈的要塞和主⼒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在艺术和在⾃然⼀样,最有效的⽅式常是最经济的⽅式,浪费不仅是亏损⽽且也是伤害。与
其⽤有限的⼒量于⼗件事上⽽不能把任何⼀件事做得好,不如以同样的⼒量集中在⼀件事上,把它做得斩钉截铁。做⽂章也是如此。世间没有说得完的话,你想把它说完,只见得你愚蠢;你没有理由可说⼈⼈都说的话,除⾮你⽐旁⼈说得好,⽽这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
说完所能办到的。每篇⽂章必有⼀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鞭辟⼊⾥,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个世界,突出于其他⼀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样。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个强有⼒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
  我们拿戏剧、⼩说来说明选择的道理。戏剧和⼩说都描写⼈和事。⼈和事的错综关系向来极繁复,⼀个⼈和许多⼈有因缘,⼀件事和许多事有联络,如果把这种关系辗转追溯下去,可以推演到⽆穷。⼀部戏剧或⼩说只在这⽆穷的⼈事关系中割出⼀个⽚段来,使它成为⼀个独⽴⾃⾜的世界,许多在其他⽅⾯虽有关系⽽在所写的⼀⽅⾯⽆⼤关系的事事物物,都须斩断撇开。我们在谈劫⽣⾠纲的梁⼭泊好汉,⽣⾠纲所要送到的那个豪贵场合也许值得描写,⽽我们却不能去管。谁不想知道哈姆雷特在威登堡的留学⽣活,但是我们现在只谈他的家庭悲剧,时问和空间的限制都不许我们搬到威登堡去看⼀看。再就划定的⼩范围来说,⼀部⼩说或戏剧须取⼀个主要⾓⾊或主要故事做中⼼,其余的⼈物故事穿插,须到烘托这主⾓的性格或理清这主要故事的线索,适可⽽⽌,多插⼀个⼈或⼀件事就显得臃肿繁芜。再就⼀个⾓⾊或⼀个故事的细节来说,那是数不尽的,你必须有选择,⽽选择某⼀个细节,必须有它典型性,选了它其余⽆数细节就都可不⾔⽽喻。悭吝⼈到处悭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写严监⽣只挑选他临死时
看见油灯⾥有两茎灯芯不闭眼⼀事。《红楼梦》对于妙⽟着笔墨最少,⽽她那⼀副既冷僻⽽⼜不忘情的⼼理却令我们⼀见不忘。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叫⼈掷去,却将⾃⼰⽤的绿⽟⽃斟茶给宝⽟;宝⽟做寿,众姊妹闹得欢天喜地,她⼀⼈枯坐参禅,却暗地递⼀张粉红笺的贺帖。寥寥数笔,把⼀个性格,⼀种情境,写得活灵活现。在这些地⽅多加玩索,我们就可悟出选择的道理。
  选择之外,第⼆件要事就是安排,就是摆阵势。兵家有所谓“常⼭蛇阵”,它的特点是“击⾸则尾应,击尾则⾸应,击腹则⾸尾俱应”。亚理斯多德在《诗学》⾥论戏剧结构说它要完整,于是替“完整”⼀词下了⼀个貌似平凡⽽实精深的定义:“我所谓完整是指⼀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头⽆须有任何事物在前⾯笼盖着,⽽后⾯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中段要前⾯既有事物笼盖着,后⾯⼜有事物承接着。尾须有事物在前⾯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承接着。”这与“常⼭蛇阵”的定义其实是⼀样。⽤近代语⾔来说,⼀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件有⽣命的东西。有⽣命的东西第⼀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股⽣⽓贯注于全体,某⼀部分受影响,其余各部分不能⿇⽊不仁。⼀个好的阵形应如此,⼀篇好的⽂章布局也应如此。⼀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害,那段话就是赘疣;⼀段话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害,那篇⽂章的布局就⽋斟酌。布局愈松懈,⽂章的活⼒就愈薄弱。
  从前中国⽂⼈讲⽂章义法,常把布局当做呆板的形式来谈,例如全篇局势须有起承转合,脉络须有起伏呼应,声调须有抑扬顿挫,命意须有正反侧,如作字画,有阴阳向背。这些话固然也有它们的道理,
不过它们是由分析作品得来的,离开作品⽽空谈义法,就不免等于纸上谈兵。我们想懂得布局的诀窍,是⾃⼰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在写作时,多费苦⼼衡量斟酌。的分析材料是西⽅戏剧杰作,因为它们的结构通常都极严密。习作戏剧也是学布局的⽅法,因为戏剧须把动作表现于有问与有限空间之中,如果起伏呼应不紧凑,就不能集中观众的兴趣,产⽣紧张的情绪。我国史部要籍如《左传》、《史记》之类在布局上⼤半也特别讲究,值得细⼼体会。⼀篇完美的作品,如果细细分析,在结构上必具备下⾯的两个要件:
  第⼀是层次清楚。⽂学像德国学者莱⾟所说的,因为⽤在时间上承续的语⽂为媒介,是沿着⼀条线绵延下去。如果同时有许多事态线索,我们不能把它们同时摆在⼀个平⾯上,如同图画上许多事物平列并存;我们必须把它们在时间上分先后,说完⼀点,再接着说另⼀点,如此⽣发下去。这许多要说的话,谁说在先,谁说在后,须有⼀个层次。层次清楚,才有上⽂所说的头尾和中段。⽂章起头最难,因为起头是选定出发点,以后层出不穷的意思都由这出发点顺次⽣发出来,如幼芽⽣发出根于枝叶。⽂章有⽣发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所谓“⽣发”是上⽂意思⽣发下⽂意思,上⽂有所⽣发,下⽂才有所承接。⽂章的“不通”有多种,最厉害的是上⽓不接下⽓,上段上句的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就搁起,下段下旬的意思没有伏根就突然出现。顺着意思的⾃然⽣发脉络必有衔接,不致有脱节断⽓的⽑病,⽽且意思可以融贯,不致有前后⽭盾的⽑病。打⾃已⽿光,是⽂章的弱点。章实斋在韩退之《送孟东野序》⾥挑出过⼀个很好的例。上⽂说“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下⽂接着说“伊尹鸣商,周公鸣周”,伊尹、周公并⾮不得其平。
这是⾃相⽭盾,下⽂意思不是从上⽂意思很逻辑地⽣发出来。意思互相⽣发,就能互相呼应,也就能以类相聚,不相杂乱。杂乱有两种:⼀是应该在前⼀段说的话遗漏着不说,到后来⼀段不很相称的地⽅勉强插进去;⼀是在上⽂已说过的话到下⽂再重复说⼀遍。这些⽑病的根由都在思想疏懈。思想如果谨严,条理⾃然缜密。
  第⼆是轻重分明。⽂章不仅要分层次,尤其要分轻重。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则轻重相形,重者愈显得重,可以产⽣较强烈的效果。⼀部戏剧或⼩说的⼈物和故事如果不分宾主,龙⽆⾸,必定显得零乱芜杂。⼀篇说理⽂如果有五六层意思都平铺并重,它⼀定平滑⽆⼒,不能说服读者。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才能完美。在许多意思并存时,想产⽣整⼀的印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章⽆论长短,⼀篇须有⼀篇的主旨,⼀段须有⼀段的主旨。主旨是纲,由主旨⽣发出来的意思是⽬。纲必须能领⽬,⽬必须附丽于纲,尊卑就序,然后全体⾃能整⼀。“譬如北⾠居其所⽽众星拱之”。⼀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象,众星也要分⼤⼩远近。主旨是着重点,有如照相投影的焦点,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围,渐远渐淡。在⽂章中显出轻重通常不外两种办法:第⼀是在层次上显出。同是⼀个意思,摆的地位不同,所⽣的效果也就不同,不过我们不能指定某⼀地位是天然的着重点。起头有时可以成为着重点,因为它笼盖全篇,对读者可以⽣“先⼈为主”的效果;收尾通常不能不着重,虎头蛇尾是⽂章的⼤忌讳,作家往往⼀层深⼀层地掘下去,不断地引起读者的好奇⼼,使他不能不读到终了,到终了主旨才见分晓,故事才告结束,谜语才露谜底。中段承上启下,
也可以成为着重点,戏剧的顶点⼤半落在中段,可以为证。⼀个地位能否成为着重点,全看作者渲染烘托的技巧如何,我们不能定出法则,但是可以从分析名著(尤其是叙事⽂)中探得⼏分消息。其次轻重可以在篇幅分量上显出。就普遍情形说,意思重要,篇幅应占多;意思不重要,篇幅应占少。这不仅是为着题旨醒豁,也是要在⽐例匀称上显出⼀点波澜节奏,如同图画上的阴阳。轻重倒置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是⽑病,不过这也不能⼀概⽽论,名⼿⽴论或叙事,往往在四⾯渲染烘托,到了主旨所在,有如画龙点睛反⽽轻描淡写地掠过去,不多着笔墨。
  从上⾯的话看来,我们可以知道⽂章有⼀定的理,没有⼀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原理,不像⼀般⽂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匠能诲⼈以规矩,不能使⼈巧。”知道⽂章作法,不⼀定就做出好⽂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
齐易说,变化则全靠⼼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明之,存乎其⼈”了。
 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朱光潜的主要著作有(  )
  A.《悲剧⼼理学》
  B.《⽂艺⼼理学》
  C.《诗论》
  D.《⽂艺对话录》
  E.《西⽅美学史》
  2.朱光潜的主要美学论著有(  )
  A.《美的历程》
  B.《美学散步》
  C.《西⽅美学史》
  D.《七缀集》
  3.《选择与安排》⼀⽂提出作⽂章最重要的是(  )
  A.搜寻材料
  B.要有创作的灵感
  C.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D.选择与安排
  4.《选择与安排》⼀⽂提出完美的作品在结构上须具备的条件有(  )
  A.要有头有尾
  B.层次清楚,轻重分明
  C.有贯穿的主旨
  D.⾸尾呼应
  ⼆、填空题
  1.⽂章的通病不外两种,不知__________和不知__________。
  2.的字句要靠__________,的__________要靠安排。
  3.每篇⽂章必有⼀个__________,你必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个主旨上。
  4.⼀个艺术品必须为的有机体,必须是⼀件有__________的东西。
  5.⽂章有__________的理,没有⼀定的__________。
  6.朱光潜是我国现当代的美学家和__________家。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将兵的⼈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
  2.⽤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
  3.在这上⾯鞭辟⼊⾥,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个世界。
  4.⼤匠能诲⼈以规矩,不能使⼈巧。
  5.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
  6.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
  7.主⼒即破,其余⼀切就望风披靡,不攻⾃下。
  参考答案:
  ⼀、1.A、B、C、E2.C3.D4.B
  ⼆、
  1.选择安排
  2.选择层次
  3.主旨
  4.完整的,⽣命
  5.⼀定法
  6.⽂艺理论家
  三、
  1.将:统率,带领。
  2.致:取得,求得。
  3.鞭辟⼊⾥:开掘、阐发得深刻透彻。烘染:烘托渲染。尽:把……完全表现出来。致:意态,情趣。
  4.规矩:匠⼈作⼯所应遵照的准则。
  5.衰弱多病
  6.满意⾼兴
  7.像软草⼀样见风就倒,不堪⼀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