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工作的好处
  坚持存款立行的商业银行根本。存款是商业银行一切业务的基础。过去的“存款大战”是应该反对的,它是存款至上思想把存款推到了极致的地位后,使用了不规范手段的结果。但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存款立行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贷款监控仍然是“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实行严格的存贷比控制的情况下,银行放贷的总量是由银行吸纳存款的总量来决定的。这种“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以存款作为放贷标准的方式更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坚持存款立行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形象,存款规模的大小从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这家银行的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广泛的客户基础为银行产品提供营销平台和客户基础;存款也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稳定的业务基础,从而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盈利来源;通过存款立行可以有力地推动银行品牌,可以通过存款客户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存款立行”,盲目拉存款 扰乱自身经营。对银行业来说,“存款立行”几乎成了一条铁律,各银行都把拉储蓄做为自己的头等要务。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各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大会战”,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旨在促进内需的扩大,引导居民减少储蓄,扩大消费,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监管中一些机构一旦出现存款下降,就把抓存款当作一个重要监管内容来看待,这样货币政策效应就被冲减掉了,妨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不利经济运行。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违规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同时也助长了少数顾客的陋习。其次,银行经营管理重心偏移,风险加大。目前各银行都把重心放在拉存款上,忽视了投资环节,事实上确保资金安全,并使其有所增值,保持良性循环,增加收益,以此来扩大自身实力才是银行
最终的经营目的。然而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存款没搞上去一切免谈,资产质量成了个别人的行为,并在本质上与存款工作相分离。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通过指标体系来运作的。按照1994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开始推行。为确保资产负债管理的各项制度的顺利推行,各行都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同时明确规定了以计划部为龙头的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从而初步形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构架和管理体系。该管理模式对商业银行合理灵活调度资金,预测经营风险均大有裨益,尽管如此,此种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后,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最终将导致银行经营困难。银行拉大两存款,必然使大量资金流入银行而不是市场,最终导致消费萎靡。不利于资金运转。
  综上可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效益,存款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效益的增长,它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之一,盲目扩大存款规模是一种自杀行为,只有适度的增长才能保持良性的经济和金融运转。
  2.金融业经营死板,缺乏创新。只注重资产负载环节,不注重其他中间业务,只关心存款储蓄贷款,使得经营单调,难于适应新的市场经济。
  3.资产管理不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死帐呆帐多。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去年底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需核销的呆帐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七,但加上需要核销的逾期和呆滞贷款,全部合计的坏帐比率为百分之八或九。按国内 四大商业银行贷款总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超过六成,百分之八至九的坏帐率,即达五千至六千亿元。这无疑,给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切实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标本兼治,实行双管齐下。所谓的治标,是指对不良资产的存量进行盘活;所谓治本是指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扩大信贷范围和信贷规模,提高银行效益,同时,通过完善信贷管理,尽量减少新增不良资产的发生。分析调查后,我们知道,带来这一问题的原因,虽然和政府的干预有不可避免的关系,但是银行本身的管理不善才是直接的原因。贷款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再加上营业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坏帐呆帐收不回来。在不良贷款的比例下降到合理水平之前,在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之前,要吸引战略投资者入股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困难的,要上市更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彻底地一次性地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包袱卸下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中央银行
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具体的方案。因为,在不良贷款的比例下降到合理水平之前,在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之前,要吸引战略投资者入股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困难的,除非我们愿意支付高昂的融资成本。要上市更是不现实的,因为,无论是在境内市场还是在市场,要让众多投资者共同分担国有商业银行既往形成的损失,那是很难行得通的。所以,只有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状况有了实际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才有可能。但究竟怎样才能迅速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呢?无非是几种选择,一是现有的不良资产完全留由银行自身去逐步消化,资本金由银行通过自身盈利去逐步补充。二是仿效一些生产企业改制上市的模式,分别设立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将不良资产留在集团公司,让股份公司上市。三是将不良贷款一次性移出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帮助国有银行较为彻底地卸下历史包袱。这样做的好处是赢得了时间,使国有银行尽快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建立起新的公司治理机制,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但需要研究的是具体如何操作才是最可行的和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