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及新时期内涵体现
  校企双方协同育人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双方间的职业深度教育融合,实
现校企双方高度合作协同校企育人对推进高职教育的教学内
涵体系建设和高职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等均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校企合作协同人才育人模式能够促使企业人才培
养服务质量更好地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经济发展的需求,也
更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的教学
内涵有效体现必须能够使学校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融入高等学
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整体定位、
教学计划整体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构建、实践技
术教学的各过程全员参与及企业顶岗培训实习等,提升学校
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与提高产业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
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校企之间
协同合作育人的创新内涵体系建设创新应在协同合作推动机
制、育人保障体系及企业培育人才质量安全监控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校企之间协同合作育人内涵创新推动效果提高应真
正体现为达成合作推动目标的高度实现协同,合作推动内容
全面推动覆盖,合作推动效果高度实现双赢。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创新
2.1 集团化办学
  政府有关主管教育职能部门负责引导和组织推动高职院
校建立的职教集团,由相关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编制
组建。职教集团的正式组建将利于加强职业学校与教育企业
之间高度独立自主的资源融合,按照平等民主自愿、互惠互
利、共同推动发展的基本原则,优化配置整合我国社会主义
企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共谋共
同发展,这将成为是未来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协同联
动发展的现实战略选择。目前,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及
吉林等省份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有少数学
校已经在改革实践。
2.2 校企合作股份制办学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省华阳集团股份制共建汽车分
院。华阳集团以奥迪等8个汽车4S 店、资金、设备和技术
人员入股;学校出办学场地、师资和技术,共建汽车技术服
务与营销等6个专业,实行股份制办学。该种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能使企业成为育人的主体,共享办学的社会效益和成
果,促进企业能动性的发挥。
2.3 订单式办学
  该培养模式主要是普通职业院校与合作汽车制造企业共
同签订协议,按照与合作汽车企业的相关岗位业务能力培养
要求,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培养实施
方案,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管理方式以汽车企业的岗位要求
和课程标准化作为考核主导,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选择进入
汽车企业开展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
确定针对性强,学生选择学习企业目标明确,教学实践过程
中对企业整体参与度相对较高,学生有效缩短了企业进入大
型企业后的学习适应期,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较好。但此种协
同育人模式应强化合作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否则会造成教育
资源投入的浪费。
3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体系创新3.1 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课程开发
  校企共建协同构思育人课程应以一个职业教育岗位用人
体的核心业务能力为基本逻辑思维起点,校企共同开发和研究构建一套课程体系,并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共建协同构思搭建符合企业真实的教育项目和教学任务,进行企业教学成
果项目有效转化,同时把一个企业对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意
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它职业综合能力素养的基本要求
始终贯穿其中,解决高层次素质业务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与企
业用人岗位需求交叉错位的突出问题。开发"学校课程+企
业课程"课程双线立体交织教学课程体系。即职业学校培训
课程以基础理论训练教学教辅为主、技能理论训练教学为辅,
企业培训课程以基本技能理论训练教学为主、专业技术理论
教学为辅。学校内部课程与其他企业内部课程相互支持与互
相衔接,以此来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多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2 通过校企双方协同建设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人员互通交流机制,企业的优秀人员
应成为学校的培训讲师,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师资培训提供
(下转第230页)
作者简介:宋东方(1983-),男,河南淇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汽车技术。
基金项目: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Z016)。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宋东方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 450046)
山东最好的职业学校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已由教育规模化发展向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文化内涵体系建设模式转变,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要学科特及其体现的企业校企合作协同联合育人也将相应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及整体运行机制上能够得到不断创新。以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为例,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和协同体系。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育人
确保符合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
2.3 组建专业的教练团队
  众所周知,木工世界技能大赛与其他普通赛事不同,尤其对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应当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练团队,在执教过程中,教练应
当严格参照木工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大赛开赛之前,具备参赛资格与能力。另外,社会各领域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虽然越来越大,但是,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一人一技”的用人格局已被打破,而逐渐被“一人多能”的局面所取代,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借助于木工世界技能大赛基地建设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系统训练,在夯实学生木工技能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在英语学科、机械学科、电气学科、心理学科、体能训练等方面也能够有所造诣,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全能型技术人才[2]。
2.4 高质高效培养参赛选手
  对于木工世界技能大赛这种世界级赛事来说,参赛选择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具备参赛资格的选手则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精英级别的选手。因此,在这种高手如云的赛事当中,要想赢得参赛权,则需要职业院校的精心培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大赛的声打响之前,职业院校在培养参赛选手方面,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内部优选,即参照于木工世界技能大赛赛制的规则,在学校内部对预参赛选手开展九进五、五进二、二进一选拔赛,最后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确定参赛选手名单。第二,全程陪练,实训课是职业院校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世界顶级赛事当中一展才华,学校应当指派专业的陪练教师对参赛选手进行集中的系统化、专业化训练,帮助选手克服心理压力,以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备战状态。
3 结束语
  对接木工世界技能大赛基地建设标准是目前职业院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学生向心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职业院校应当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时刻关注世界技能大赛基地建设出台的新标准、新政策、新规定,在抓好内部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同时,为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生涯铺筑一条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1]董汝晶,谯顺彬,李嘉驹,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1):61-62.
[2]黄德桥,杜文静.技能大赛视角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问题与优化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20(27):50-54.
(上接第224页)
支持,学校的老师应定期到企业为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在校内实践工程教学实训条件质量保障建设方面,校企双方应该积极协同学校共建应践实训中心,实施校内实践工程教学实训基地管理内涵体系建设,建设校内应践实训基地开放式、项目化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在各企业内部应积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技术优势,设立校外专业实践活动教学实训基地并以系统化、柔性化经营管理模式,为广大学生校外实习提供服务。为学生实习服务。
3.3 校企协同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的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学校和企业应该在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引导下开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技术创新或产品研发为主要功能。平台应能够有效的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开展工作。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技能水平培养;另一方面可提升“产学研用”的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力;再者,企业可有效利用多方资源进行创新研究,节省成本和降低风险。因此,现阶段,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时候学校应当努力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技术平台,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4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汽车类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对汽车类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需要这些工作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素质,这是校企合作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才能够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现阶段,在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企业现有的资源,协同培养高技术人才。企业加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注重将练
习放到生活实践,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因此,现阶段学校应当积极的协同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高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效率。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合理的采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企业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成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赵有生,吕一枚,等.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32):14-17.
[2]普清民,李微波,黄春平.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4(1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