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理、宪法重点考点十四讲
目录
第一讲司法部对法理学的命题要求 (2)
第二讲法的特征 (5)
第三讲法的作用 (6)
第四讲法的价值 (7)
第五讲法律证成 (8)
第六讲法律解释 (8)
第七讲法与社会 (11)
第八讲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第九讲当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12)
第十讲中国的单一制结构 (13)
第十一讲中国的行政区划 (14)
第十二讲当代中国的人大代表 (15)
第十三讲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6)
第十四讲 (17)
2
——法理、宪法重点考点十四讲
第一讲司法部对法理学的命题要求
一、加大淘汰性考试的力度
司法考试的本质是淘汰性考试,为了贯彻淘汰性考试的要求,命题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不得照抄辅导用书
(1)将基础理论重新包装和改写,是法理命题常用的方法;
(2)考察通说,但命题人自己的观点往往贯穿其中
(3)应对策略:跳出记忆怪圈;熟知命题人观点
2.适当设置干扰项;
(1)通过边缘考点来设置干扰项
(2)通过逻辑推理来设置干扰项
(3)应对策略:时刻注意重点考点中的边缘考点
3.增加理解型考题的比重
(1)考生的微观理解水平:如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的关系、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的关系等,每年必考。
(2)考生的宏观理解水平:如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关系、法与社会的关系等
(3)应对策略:在微观理解的基础上,加大宏观的掌握中国司法考试入口
二、考生应达到法学本科毕业生水平(“法理三言”得分法)
第一言:世界是相对的世界。
即:绝对判断一般是错误判断。即出现“只要……就;任何……;都是……;总是……”等等字眼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同理,出现“一定程度”、“不完全”、“之一”等相对性词汇,则往往是正确的。
1.法律格言说:“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
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
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
2.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3
A.在紧急状态下是不存在法律的
B.人们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处罚
C.有法律,就不会有紧急状态
D.任何时候,法律都以紧急状态作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
第二言:世界是对立统一的世界。
即,完全割裂或完全等同的判断,一般是错误判断。即出现“A 就是B ,A 与B 完全、A 与B 无关”等字眼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同理,A 与B “既区别又联系”之类的说法,则必然是正确的。因此,其他诸如“兼顾、协调、循环”等词汇,往往是正确答案。
1.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2.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下列哪一说法可以成立?
A.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C.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D.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第三言:世界是多维的世界。
世界上一般不存在一因一果的关系。线性推理往往是错误选项;同时,出现“A ,因此B ”字眼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出现“A ,但是B ”的选项一般是正确的。
1.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和要求?
A.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B.司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坚持公正与效率兼顾
C.司法机关为了保障判决有效执行,应对当事人实行“一站式服务”,即谁立案谁审判谁执行
D.司法机关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审判
4
2.2007年,张某请风水先生选了块墓地安葬亡父,下葬时却挖到十年前安葬的刘某父亲的棺木,张某将
该棺木锯下一角,紧贴着安葬了自己父亲。后刘某发觉,以故意损害他人财物为由起诉张某,要求赔偿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此案,合议庭意见不一。法官甲认为,下葬棺木不属于民法上的物,本案不存在精神损害。法官乙认为,张某不仅要承担损毁他人财物的侵权责任,还要因其行为违背公序良俗而向刘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下葬棺木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可以通过“解释学循环”进行判断
B.“入土为安,死者不受打扰”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之一
C.“公序良俗”属伦理范畴,非法律规范,故法官乙推理不成立
D.当地众对该事件的一般看法,可成为判断刘某是否受到精神损害的因素之一
3.“一般来说,近代以前的法在内容上与道德的重合程度极高,有时浑然一体。……近现代法在确认和体现道德时大多注意二者重合的限度,倾向于只将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注意明确法与道德的调整界限。”据此引文及相关法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历史上,法与道德之间要么是浑然一体的,要么是绝然分离的
B.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是可以转化的
C.古代立法者都倾向于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分开
D.近现代立法者均持“恶法亦法”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立场
4.关于法律与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自由是至上和神圣的,因此,限制自由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
B.自由对人至关重要,因此,自由是衡量法律善恶的唯一标准
C.从实证的角度看,一切法律都是自由的法律
D.自由是神圣的,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应由法律来规定
5.《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规定:“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该条是关于权利的规定,因此属于授权性规则
B.该规定表明法律保护人的自由,但自由也应受到法律的限制
C.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因此国家利益是我国法律的最高价值
D.该规定的内容比较模糊,因此对公民不具有指导意义
5第二讲法的特征◆基础理论和命题思维
规范性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针对一般人设定行为模式。  1.调整对象:人的意志行为
(1)调整对象只能是“行为”——法谚:法律不问思想
(2)只能是“意志行为”——法谚:法律不强人所难
2.属于社会规范:只调整参与到社会关系中的行为——法
谚:法律不问琐碎之事
普遍性  1.普遍有效性: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
2.普遍平等对待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排除合理差别
3.普遍一致性:法的内容始终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势
国家强制性  1.任何规范都有保证实施的强制力,但法律的保障力量是“国家强制力”
2.国家强制力只是最终保障力量,法律运行时并不一定都要行使国家权力
3.国家权力天然具有摆脱控制的倾向,因此其本身也要依法行使,
可诉性  1.可争讼性:可以用来作为起诉、辩护的根据
2.可裁判性:可以用来作为法院适用的标准
权利义务性权利义务构成了法律的主要内容,为人们的行为设定了“权利模式”和“义务模
式”。
◆典型真题
1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紧急状态下是不存在法律的
B.人们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处罚
C.有法律,就不会有紧急状态
D.任何时候,法律都以紧急状态作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
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
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
D.天灾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规定的事项
【答案】1B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