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教育培养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其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因时而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方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型LED 宣传屏等新信息载体层出不穷,互联网、物联网相互交织,在无形之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被动接受了大数据信息,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因此,新媒体、新技术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平台。微博、、QQ、网络直播、抖音短视频、哔哩哔哩以及其他一些自媒体网络平台都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重要阵地[1]。实际操作中,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契机,比如我国我党召开重要会议、元旦阅兵庆典、亚运会奥运会等,结合思想政治知识,进行育人铸魂教育;可以将枯燥乏味、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生动的图文、动画、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被动灌输”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汲取”;通过大数据媒体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去了解新形势、新政策,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思想受到思想
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端正理想信念,使每位大学生都能更好地配合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要因时而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新局面[3]。“三全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在眉睫。
“三全育人”,不是简单的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要兼顾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同步推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解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科学不充分的问题。打造系统的工作模式和专业的育人队伍,构建校党委、二级学院领导干部、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多层次、多方面、纵横交错的育人工作网络,在组织上保障“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落实[4]。要充分结合岗位职责发挥各自的育人作用,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应当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指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筑牢人生的理想信念,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生为本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心理、学习、交往、就业等各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具有繁琐、细致的特点,学生日常事务要做好模块分割,任务重的工作先拿出来,如迎新、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认定、表彰以及就业等工作,需要厘清各块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尽早准备,做好工作计划,避免多项工作任务集中造成工作压力[5]。在学生工作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的要清晰明了,有学生自主安排组织、沟通、协调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审核最终结果即可。在处理里学生事务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以往日对学生的印象简单作出判断,要调查清楚前因后果在做成正确的处理。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尽相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灵活变通,因人、因事而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韩鸣凤   王培森   黄荣勋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工作,是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国所有高校的工作重点。其工作实践与探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因时而新、角度要因时而全、内容要以生为本;要注重学生队伍建设;要关注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要注重与产业的联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学生队伍建设;心理健康;产学研结合政工园地
南方论刊·2020年第10期
去走访学生宿舍,调查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提供建议和帮助。只有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学生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队伍建设
校园风气建设是高校教学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环节,建设风气包括校风、学风建设,需要借助学生干部、学生社团以更好开展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举办“优秀班级”、学风督查评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专业课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动力。开展帮扶活动,一对一帮扶、多对一帮扶,帮助困难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组织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开展学习交流分享活动,传承优良学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楷模形象。建立科学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鼓励其努力学习[6]。
学生干部应该发挥良好学风建设的榜样模范作用,学生社团应该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的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此基础之上,要推动社团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利用学生会、社团组织引导同学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不断锤炼学生品行,确保成长为思想端正的有用之人。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步入大学后,由于社会环境与学习环境的改变,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困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嫉妒等[7]。
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要足够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同时要重点解决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就在于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近年来,各个高校均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调节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引起的危机事件依然无法避免。因此,在巩固多项解决措施的基础之上,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更能磨炼意志和增强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引导大学生独立自理生活、适应社会环境、习惯人际交往、调整恋爱
关系,进而逐渐塑造出健康的心理。
另一方面,人身安全问题在大学生体中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日常安全事故潜行、交通事故隐患、组织盛行、组织渗透、黑恶势力滋生等,这些问题均有难以防范,有潜伏性、突发性的特点。
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维护校园稳定的根本途径。校园安全工作应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排查校园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整改到位;大力开展安全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实战演练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向学生普及用电安全、防火安全、交通安全知识等;普及法制宣传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校园贷”“电信”,学会识别网络陷阱,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和谐、稳定、健康的校园环境;开展大型反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崇尚科学、反对的认识,使学生明辨是非、谨言慎行,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确立健康的人生坐目标。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与产业的联系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后能到心仪的工作,已成为每个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毕业生数量庞大,岗位供给不足;学生没有对自身未来进行规划、不能准确认识自己,自身本领学习不到位;学校的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
高等。所以,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从新生入学开始,唤醒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对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关注度,让学生早规划、早准备。因此,学校思政工作者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
其次,要着重强调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引导学生学有所用,知行合一,进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应开设专业产业导论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见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产业缺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就业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 “铁饭碗”已经基本被取代,因此鼓励、引导大学生去创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此外,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红筑梦”等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出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并尽自己所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要培养大学生的时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英文表述为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8]。高校大学生要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透彻,做到知行合一,如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我国正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迈进,大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组成部分,
不断创新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培养方案,培养好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七、展望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
111
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针对当前如何把“三全育人”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培育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如何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韵: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西华大学,2018.
[2]张明星,范韶维,李曼: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解[J].大学教育,2019(11):111-113.[3]翟婷婷:论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OL].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6.[4]高翔翔: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OL].现代交际,2020(06).
[5]白俊岭: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探讨[J].现代交际,2016(15):133+132.
[6]周素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19(11):130-132.
[7]许贺,李洪: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45-46.
[8]龙汉武,陈运遂: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J].天府新论,2007(03):153-155.
作者简介:韩鸣凤(1992-),女,汉族,山东滨州,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吴冬梅
著作权授权声明
福州安全教育平台全体著作权人同意:论文提交给《南方论刊》
期刊发表,一经录用,本论文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将独家授予《南方论刊》杂
志社,并许可《南方论刊》杂志转授权给《中国学术
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维普资讯网、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博看网使用。
南方论刊杂志社
(上接第68页)点的与众不同而越来越受欢迎,与此同时,关于这两种新型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也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引起社会的热议。想要更好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维护健康有序的食品安全环境,加强对新型食品安全的监管必不可少。一方面,增强对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首先,网络食品具有其独特的变化性和迅速性,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必须要与网络食品消费的变化趋势和消费者的实际安全需求相结合。明确网络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主体作用,增强网络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诚实守信,自觉自律意识[1]。其次,加快对网络食品相关问题的立法和完善其法律法规,明确网络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加大违法违规惩戒力度,从法律层面更好地保障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最后,健全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公布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保障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健全和强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首先,尽快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
转基因食品全程追溯体系,实现转基因食品源头监督、过程追踪、全程监管。其次,完善和健全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威慑力,促使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遵纪守法,减少不符合标准的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更好地维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最后,全面落实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有效推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
(四)完善信息披露和公开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若只是谈资,得不到落实,到最后只能沦为虚设。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要针对有关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及时等程序性缺陷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公报、新闻或者广播、电视等广为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其次,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例如省级或市级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平台,将收集到的所有的有关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信息统一发布,提高信息公开制度的全面性。
四、结语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护问题愈发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来维护食品安全迫在眉睫。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实践中的不足,通过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开展各项监管工作,落实各项工作目标,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从而更好地促进食品安全的
监管,实现真正的食品安全[3]。
参考文献:
[1]詹承豫: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待解难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75-82.
[2]李以隽,陈纯:食品环境安全问题及主要管理对策[J].粮食与油脂,2018(12):92-94.
[3]陈祁:以高质量监管构建食品安全高地[J].食品安全导刊,2019(27):8-9.
作者简介:1.龙世发(1965-),男,广东廉江市人,法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中国法制史等;2.杨天伟(1967-),男,广东信宜市人,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等。
责任编辑/陆一霖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