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漫谈古人安全观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自古以来,和谐发展、国泰民安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改革的终极追求。安全意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不独为近世所特有,也在古代人文精神中得以充分体现。值此全国安全生产月之际,笔者谨撷录几则反映古人安全观的文学典故,以飨读者。
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语出孔子。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危墙者,潜在的安全隐患,即贤明的人应该预先察觉出即将发生的危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规避它。这是夫子教育弟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大概也是最早的安全风险评估思想了。关于这一点,亚圣孟子也有过类似论述:“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孟子·尽心》),意思大同小异。
二、曲突徙薪
语出《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原意为将直道烟囱改为曲道,将靠近灶台的柴草搬远一些以防止引发火灾。引申为在事故或祸害尚未发生前阻止它。由此还引发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即焦头烂额。
三、进忠三术
出自《申鉴·杂言》:“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为之防,发而止之为之救,行而责之为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是东汉思想家荀悦总结军事政治之道时关于“防”、“救”、“戒”相对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谋事之道的最高境界是防患未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其次是在祸患刚开始显露之际及时采取措施中止其发生,至于事后的惩处训诫是最末等措施。这应是现代安全管理预防为先的思想雏形。
四、《径溪》
“径溪有险人竞慎,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是晚唐诗人杜荀鹤(一说罗隐)所题的《径溪》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种自然现象,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成绩查询
进而指出一个道理,告诫世人许多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语言通俗易懂而蕴含丰富的哲学思维,发人深省。(信陵公子)
华图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_上海分校2015上海警察学员考试辅导申论热点干部舆论危墙
2015上海招警学员考试备考资料
上海华图网提供最新上海基层警察考试信息,基层警察成绩查询、基层警察考试备考,基层警察考试培训辅导,基层警察历年真题,基层考试备考讲座。
瓜田为何不能纳履,李下为何不能正冠?就因为这举止和偷瓜摘李子太像了,人家看在眼里,就会怀疑在心里,即便你是好人,也成了嫌疑人
学生淋雨做操,领导打伞观看。发生在广西玉林市的这件事儿,一经报道,激起了千层浪。“领导身体弱不能淋雨”的辩解显得苍白,好些论者的批评已经上升到“反四风”层面,认为是“官僚主义”云云。
学生淋雨、领导打伞,是漠视未成年人权益,存心抖官威、拿官派,还是压根没多想、没把
这事当回事,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判断;然而,起码可以确定一条:这些干部对容易引起不良观瞻的举止缺乏警惕。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之中的。从传播的角度看,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表达。观其行而晓其人,公众就是通过外在举止了解行为人的。举止代表什么意义,解释权往往不在自己。以三国故事为例:磨刀,代表什么意思?吕伯奢家人是要杀猪,曹操认为是要杀他,结果惨剧发生了。具体到这次事件,即使前来视察的干部平时也是爱孩子的,到学校也不过是正常的工作,可是,这伞一打、孩子雨一淋,对比的画面凝固下来,传递出来的形象就由不得他们了。瓜田为何不能纳履,李下为何不能正冠?就因为这举止和偷瓜摘李子太像了,人家看在眼里,就会怀疑在心里,即便你是好人,也成了嫌疑人。
要不想落一个坏形象,首先当然是干正事、不干邪事坏事,然后,就要对自己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有预判,爱惜羽毛,注意公共形象。公共人物,尤其领导干部,更应该着意避免瓜田李下。因为身份特殊,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置身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之地,不但对自己形象有损,甚至会影响所在部门及体。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预判呢?很简单,那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回到此事现场:如果你的孩
子在雨中表演做操,你打着伞看,合适吗?
还有,注意公共形象,并不是说要提倡作秀。作秀是一种高级自我抹黑。虚假的形象一旦吹破,后果更严重。
老话讲,“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顾观瞻、不顾忌众的感受、无所用心,舆论便会变成一堵危墙啊。
上海事业单位考试备考资料www.wendangku/doc/78845b62a8114431b80dd804.html /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