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考⽂⾔⽂阅读真题汇编(附译⽂和解析)
关注“语⽂阅刊”并设为星标!每天都收到我们的⽂章。
2021年全国⾼考⽂⾔⽂阅读真题汇编
(附完整答案和解析)
(全国甲卷、全国⼄卷、新⾼考Ⅰ卷、
新⾼考Ⅱ卷、浙江卷)
【2021年⾼考全国甲卷】
(⼀)⽂⾔⽂阅读(本题共 4 ⼩题,19 分)
阅读下⾯的⽂⾔⽂,完成 10-13 题。
九⽉契丹⼤举⼊寇时以虏寇深⼊中外震骇召⾂问⽅略王钦若临江⼈请幸⾦陵陈尧叟阆州⼈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不知谁为陛下画此⼆策?”帝⽈:“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也。”准⽈:“⾂欲得献策之⼈,斩以衅⿎,然后北伐⽿!陛下神武,将⾂协和,若⼤驾亲征,敌当⾃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
以⽼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崩溃,敌乘胜深⼊,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今虏骑驰突,⽽天雄军实为重镇,万⼀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宜速召⾯谕,授敕俾⾏。”钦若⾄,未及有⾔,准遽⽈:“主上亲征,⾮⾂⼦辞难之⽇,参政为国柄⾂,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万,每纵游骑剽掠,⼩不利辄引去,徜徉⽆⽃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遣曹利⽤诣契丹军。⼗⼆⽉庚⾠,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俱来,请盟。利⽤⾔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所⾔归地事极⽆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 若欲货财,汉以⽟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去。利⽤竟以银⼗万两、绢⼆⼗万匹成约⽽还。(节选⾃《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0.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3 分)
A.九⽉/契丹⼤举⼊寇时/以虏寇深⼊/中外震骇/召⾂问⽅略/王钦若/临江⼈请幸⾦陵/陈尧叟/阆州⼈请幸成都/
B.九⽉/契丹⼤举⼊寇/时以虏寇深⼊/中外震骇/召⾂问⽅略/王钦若/临江⼈请幸⾦陵/陈尧叟/阆州⼈请幸成都/
C.九⽉/契丹⼤举⼊寇/时以虏寇深⼊/中外震骇/召⾂问⽅略/王钦若/临江⼈/请幸⾦陵/陈尧叟/阆州⼈/请幸成都/
D.九⽉/契丹⼤举⼊寇时/以虏寇深⼊/中外震骇/召⾂问⽅略/王钦若/临江⼈/请幸⾦陵/陈尧叟/阆州⼈/请幸成都/
11.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衅⿎,指古代战争时杀⼈或杀牲取⾎涂在⿎上以举⾏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农历逢闰年加⼀个⽉,闰某⽉指加在某⽉之前的那个⽉。
D.辎重,⽂中指⾏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物资。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并⼒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攻北平砻及保州,⽽后⼜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13.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每纵游骑剽掠,⼩不利辄引去,徜徉⽆⽃志。
(2)若欲货财,汉以⽟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2021年⾼考全国甲卷参考答案】
10.选C.解析:本句意为:九⽉,契丹⼤举⼊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请求皇帝驾临⾦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寇”是⼊侵之
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D。“王钦若/临江⼈”“陈尧叟/阆州⼈”是两个判断句,“临江⼈”和“阆州⼈”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
11.选C. 解析:“闰某⽉指加在某⽉之前的那个⽉”错误,闰⽉加于某⽉之后叫“闰某⽉”。故选C。
12.选D.解析:“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误。原⽂“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宋朝皇帝主动议和,⽽是契丹主动议和。故选D。
13.(1) (5分)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志。评分参考:译出⼤意给3分;“每”“引去”两处,每译对⼀处给1分。评分细则:译出⼤意给2分,“每”“辄”“引去”三处,每译对处给1分。“每”译为“常”“经常”“常常”等,给1分。把“辄”译为“就”“总是”等,给1分。把“引去”译为“微退”“撒离”“撒去”“微回”“退去”“退兵”“逃⾛”“逃离”“离去”“离开”等,给1分。
往届中考成绩查询入口(2)(5分)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评分参考:译出⼤意给3分:“故
事”“宜”两处,每译对⼀处给1分。
执⾏细则:译出⼤意给2分:“若”“故事”“宜”三处,每译对⼀处给1分。
参考译⽂:
九⽉,契丹⼤规模地⼊侵宋朝。当时因为敌寇深⼊宋境,朝廷内外震动惊骇。宋真宗召集⾂询问应对的⽅法谋略,王钦若是临江⼈,请求皇帝前往⾦陵;陈尧叟是阆州⼈,请求皇帝前往成都。皇帝因此询问寇准,寇准说:“我不知道是谁替陛下谋划的这两个计策呢?”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计策是否可⾏,不要问出计策的⼈是谁。”寇准说:“⾂想要抓住提出计策的⼈,杀了他把他的⾎涂在⿎上,然后北伐!如今陛下神明威武,武将⽂⾂团结和谐,如果您亲⾃领兵出征,敌⼈应当⾃⾏逃跑;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出奇兵来打乱敌⼈的计划,坚守阵地来使敌⼈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到楚、蜀之地呢,问题在于⼈⼼溃散,敌⼈趁着胜利的形势深⼊宋境,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皇帝的⼼意就决定了,于是询问寇准说:“现在敌⼈的骑兵快跑猛冲,⽽天雄军实际是重镇,万⼀被攻陷,那么黄河以北的地区都成为敌⼈的地域了。谁能够担任守将?”寇准举荐王钦若,并且说:“应该快速召见他当⾯晓谕,授予诏令让他前去。”王钦若到了之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急忙说:“皇上亲⾃领兵出征,现在不是⾂⼦躲避危险辞难的时候,参政是国家的掌权之⾂,应当体察这个意思。”王钦若惊慌恐惧不敢推辞。闰⽉⼄亥,(
皇上)让参知政事王钦若兼任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派遣辽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辽军,斩杀辽军副使,俘获了辽军军⽤物资。辽军⼜攻打北平砦及保州,⼜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亲聚集兵众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击辽军游骑。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守军队,号称⼆⼗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志。这时,降辽旧将王继忠对契丹进⾔议和的好处,契丹表⽰认同,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难道想要滥⽤武⼒吗,只想着停⽌战争。如果答应沟通议和,⽴即派遣使者去往契丹军中。”冬⼗⽉,派遣曹利⽤到达契丹军营议和。⼗⼆⽉庚⾠,契丹使者韩杞持书与曹利⽤⼀起来到澶州,请求订⽴盟约。曹利⽤进⾔契丹想要得到关南⼟地。皇帝说:“辽所说的归还⼟地的事极其没有理由,如果⼀定求取,我⼀定决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还觊觎关南,派遣辽监门卫⼤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皇帝没有答应他,他就离开了。曹利⽤最终⽤⼗万两⽩银、⼆⼗万匹绢定成盟约回来了。
【2021年⾼考全国⼄卷】
(⼀)⽂⾔⽂阅读(本题共4道⼩题,19分)
阅读下⾯的⽂⾔⽂,完成10~13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理少卿上以选⼈多诈冒资荫敕令⾃⾸不⾸者死未⼏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
法应流上怒
⽈:“卿欲守法,⽽使朕失信乎?”对⽈:“敕者出于⼀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之多诈,故欲杀之,⽽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忿⽽存⼤信也。”上⽈:“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抵极刑,⾂恐⼈⽆所措⼿⾜。”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朕以死刑⾄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古刑⼈,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百司断狱,唯据律⽂,虽情在可矜,⽽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刑之⽇,尚⾷勿进酒⾁,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决⽇⼜三覆奏。唯犯恶逆者⼀覆奏⽽已。上尝与侍⾂论狱,魏征⽈:“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千余⼈,帝悉令斩之。⼤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此岂唯炀帝⽆道,其⾂亦不尽忠。君⾂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论治》)
10. 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理少卿/上以选⼈/多诈冒资荫/敕令⾃⾸/不⾸者死/未⼏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理少卿/上以选⼈多诈冒资荫/敕令⾃⾸/不⾸者死/未⼏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理少卿/上以选⼈多诈冒资荫/敕令⾃⾸/不⾸者死/未⼏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理少卿/上以选⼈/多诈冒资荫/敕令⾃⾸/不⾸者死/未⼏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11. 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于表⽰直⾔敢谏的执着态度。
B.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受到死刑外加上⼫体⽰众的极端刑罚。
C.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素或减少肴馔。
D. ⼤理丞,⼤理丞是⼤理寺的重要官员,⼤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度评价他的看法。
中国移动校园招聘B.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命,如果机械执⾏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举措使许多⼈得以活命。
D.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定要吸取教训。
13. 把⽂中⾯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忿⽽存⼤信也。江苏省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网入口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2021年⾼考全国⼄卷参考答案】
10.选C。解析:其中“上以选⼈多诈冒资荫”是⼀个完整的句⼦,“以”作谓语,“选⼈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有诈冒事觉者”这⼀句中“者”的意思是“……的⼈”,指代前⽂所说“诈冒事觉”这⼀类⼈,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下⼀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句的主语,引领⼀个新的句⼦,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都对⾃⼰的做官资历,下令他们⾃⾸,不⾃⾸的⼈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故选C。
11.选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化常识的能⼒。“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体⽰众之意。故选B。
12.选D。本题考查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的能⼒。D项曲解⽂意,断章取义,根据原⽂“此岂唯炀帝⽆道,其⾂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道和⼤⾂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的原因。选项中的“正是”绝对化了。
13.(1)但是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按照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的愤怒⽽保持⼤的信⽤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中句⼦的能⼒。结合上下⽂语境,整体理解句意,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要翻译准确。“既”,已经;“断之以法”为状语后置句;断,裁决;“此乃……也”,为判断句式。“忿”,愤怒;“信”,信⽤。
重庆市人事考试信息网
(2)(这些)都是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判处死刑⽽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中句⼦的能⼒。第⼀句省略主语;覆视:督察、审查;“当”,判处;矜:同情怜悯,联系《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闻:使动⽤法,使……知道(知晓),上报,联系《陈情表》“谨拜表以闻(上)”。
参考译⽂:
皇上(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理寺少卿。皇上认为举荐⼊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坦⽩⾃⾸,不⾃⾸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未⾃⾸的⼈(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应当被流放。”皇上⼤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来公布于众,取⼤信于民众的根据。皇上痛恨选拔的⼈当中有伪造资历的⾏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的愤怒⽽保持⼤的信⽤。”皇上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论如泉⽔涌出⼀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郐县县令裴仁轨私⾃役使门夫,皇上(唐太宗)⼤怒,想要斩⾸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上谏⾔:“法律是陛下和百姓们共同遵守的,不是您⼀个⼈独有的。现在县令裴仁轨犯轻罪却判处死刑,我担⼼天下⼈以后会不知所从。”皇上(唐太宗)龙颜⼤悦,免除裴仁轨死刑,任命乾祜为侍御史。
皇上对近侍⼤⾂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君主为此撤掉⾳乐演奏,减少膳⾷。我的宫庭⾥没有常设的⾳乐,然⽽常常为此⽽不吃酒⾁,只是没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丁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刑的⽇⼦,主管膳⾷的不许上酒⾁,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恶之⼀)的,只要⼀次回奏就⾏了。 
太宗曾跟近侍⼤⾂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千多⼈,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道,那些⼤⾂也没有尽忠。君⾂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2021年全国新⾼考Ⅰ卷】
(⼀)⽂⾔⽂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的⽂⾔⽂,完成 10~ 14题。
唐⾼祖武德九年秋⼋⽉甲⼦,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德彝对⽈:“上皇敦睦九族,⼤封宗室,⾃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役,恐⾮⽰天下以⾄公也。”上⽈:“然。朕为天⼦,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之宗族乎!”⼗⼀⽉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不降。上与⾂论⽌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故不暇顾廉耻⽿。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廉史,使民⾐⾷有余,则⾃不为盗,安⽤重法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隋主好⾃专庶务,不任⾂,⾂恐惧,唯知禀受奉⾏⽽已,莫之敢违。以⼀⼈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分任以事,⾼拱穆清⽽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遗之⽽受,乃陷⼈于法也,恐⾮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武五品已上告之⽈:“裴矩能当官⼒争,不为⾯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光⽈:古⼈有⾔:“君明⾂直。”裴矩佞于隋⽽忠于唐,⾮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
⾂论治》)
10. 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甲⼦,甲为天⼲⾸位,⼦为地⽀⾸位,⼲⽀相配以纪年⽉⽇,⽂中是纪⽇。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宗族⾎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认为我国疆⼟四⾯环绕着⼤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应该养育百姓,不应⾟劳百姓以养活⾃⼰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偷盗⼀事时,有⼈提出⽤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清官,使百姓⾐⾷⽆忧,严刑峻法反⽽不能达到⽬的。
C. 唐太宗向张⽞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考核成败,赏罚分明,⼀定能够⼤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进⼊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从之⾂,敢于进⾔,对唐太宗的不当⾏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公务员面试后3天出成绩13. 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2333社保个人账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