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内容摘抄2022
1.“人类可以预测火山喷发,但不是这次”
2.“危机还远未结束”
3.戏剧是倾诉,不是教育
4.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5.孩子们的感受不仅贯通城乡,也能在全世界到共鸣。
2022年新闻热点摘抄6.从地球上遥望火星,你会觉得它时亮时暗,忽东忽西。古代的中国人因此认为它“荧荧火光,离离乱惑”,遂以“荧惑”称之,自然也把它与不祥的预兆联系在一起。柏拉图却据此声称,它是有灵魂的,“如果不是自由意志的表达,为什么火星会发生逆行”?
疑惑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近。透过望远镜,伽利略第一次看到了大如籽的火星,惠更斯看到了形同海洋的暗斑,并绘制了第一幅火星地图,斯基亚帕雷利发现了“运河”,洛厄尔则更进一步推测,数量众多的“运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火星是“一个失去了海洋的世界,一个雨
停了的世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强有力的政府,有效地组织起来,开沟挖渠,把极地的融雪送到赤道,灌溉植被。
对火星人和火星生命的想象由来已久。早在1784年,赫歇尔在皇家学会发表讲话时就指出,火星形同地球的翻版,有海洋,有陆地,火星人在许多方面面临着与地球人相似的处境。一百年后,斯基亚帕雷利拍摄的照片更是激发了潮水般的幻想,从威尔斯的小说《世界大战》、老舍的小说《猫城记》,到1963年开播的电视喜剧《火星叔叔马丁》(20世纪80年代,我成了它忠实的观众),那些日子里,我们这些地球人,还有谁没听说过荧惑的远亲或死敌呢?
幻想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近。1965年,“水手4号”航天器飞越火星表面,拍下了第一张地外行星的近距离特写照片,再以每秒八分之三个字节的龟龟龟速,花上至少八个小时,把这张200×200像素的火星玉照传回地球——在科学家眼里,每个像素都像珍珠一样。他们匆匆忙忙,用手工给照片上了,各国报纸竞相刊印,立刻轰动了世界。就连教皇保罗六世也赞不绝口。“我们看到了,”他说,“我们都惊呆了。”
科学家们却陷入了兴奋之后的失落,尤其是那些毕生孜孜以求,要在火星上到生命的外空
生物学家。“水手4号”的观测表明,那里“没有降雨,没有海洋,没有溪流,没有池塘”,极端干旱、极度寒冷,加上极强的辐射和极低的大气压力,让此前最乐观的学者也对火星生命存在的可能,产生了极度的怀疑。
在最深的夜晚寻最微弱的呼吸,在这片愁云惨雾当中,一个名叫卡尔·萨根的青年天文学家站了出来,凭着饱满的乐观精神、极度的自信和高超的口才,为火星生命辩护,对看似确定无疑的证据一一提出质疑。为了进一步论证,他开始建造模拟火星环境的小实验室,证明了在无氧、极寒、缺水和强辐射的条件下,微生物仍然可以存活。在“水手4号”飞越火星九年后,他撰文说,火星上也许不只有微生物存在,还可能生存着乌龟那样的“宏大生物”,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它们长着防紫外线的硅酸盐外壳,能从永久冻土层中掘水,或从岩石中吸取含水矿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却是激发大众想象力的成功之作。它所传达出的乐观主义,正是此后外空生物学和火星探测事业得以继续发展的最大动力。
1980年,萨根作为明星科学家,主导制作了轰动一时的十三集电视纪录片《宇宙》。在观看此片的数百万美国家庭当中,也有一位睁大眼睛、但很快瞌睡连连的小朋友。莎拉·斯图尔特·约翰逊将成长为寻外空生命的专家和我们这本书的作者。
《到火星去》不是常见的科普作品,它很好地将历史、自传和知识融为一体。约翰逊写得既生动,又通俗易懂,像我这样完全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似乎也不曾遇到阅读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