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与策略
摘要:三教改革背景下,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就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较低,存在诸多不足,面临较多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为实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究,提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路径;建设策略
教育工作推动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新时期下,高职教育迈入新的发展进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仍存在诸多发展问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急需进行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迈入关键时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急需关注的重点问题,是解决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此,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产教融合、立德树人、引培相融、校企合作、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探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教师实践能力弱
据官方调查,截至2019年9月,职业院校所有教师之中仅有39.7%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对于新形势下职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底,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之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至少要达到50%3。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到,当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最为缺乏的人才,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并没有在提升教师素质与技能方面产生良好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此外,由于校企联合培养师资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技能水平不精,技术研发能力偏低。据统计,在我国所有高职院校之中,只有不到一成的高职院校能获得1000万元的技术服务款额。在科研、社会服务经费前200名的高职院校中,仍然有41所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到款额是个位数,有的甚至为0。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团队建设受限
深圳教师人才引进2022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年龄差距较大,教师队伍教师年龄存在明显断层。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高职院校早期学生人数较少,基于原有教学情况,高职院校对教师数量没有太高要求,无需招聘大量教师。然而,基于教育发展,高职院校重要性逐步体现,成为近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明显增增加,对教师数量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现有教学需求,多数院校普遍采取大量扩招教师方式,招聘大量青年教师。基于这一情况,多数院校普遍存在教师年龄差距较大,以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中年教师数量较少,骨干教师相对稀缺。受教师年龄结构不平衡因素限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制约学校教学发展,师资结构极不合理,不利于教师队伍的良好建设。对青年教师而言,基于教师结构不合理因素,青年教师缺乏个人发展空间,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其次,在教师职称结构方面,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职称结构不合理问题。受扩招影响,为满足教学要求,高职院校新增大批教师,多数教师缺乏工作经验,仅有少部分教师拥有初级职称,大量教师普遍没有职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结构相对失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较少。
(三)校企双向流动不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三教改革背景下,要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体难度较大,是三教改革的重点、难点。从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来,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短缺,由其以医学类专业为代表,学科专业性强、教学任务重,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然而,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严重制约其教育发展。因校企合作有待深化,校企双向流动不畅,双方人员缺乏交流,严重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因校企双方流向不畅,学校难以将企业专家引进校园,对企业专家的引进不足,学校兼职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提升,技术人员难以到校任教。其次,由于双向流通不畅,教师发展道路受阻,缺乏制度保障,无法有效安排时间,难以到企业或医院参与实践,实践能力难以提升。教师无法到企业参与实践,对企业工作缺乏认识,无法掌握先进技术,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具体教学中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技能竞赛的指导方面,教师对先进技术掌握不足,指导水平有限。当前,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系化、个性化设计缺失问题,考核机制、职称晋升制度等都存在诸多不足,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亟待解决。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产教融合,创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基地或共建实训基地时,可以与企业或地方医院签订战略性的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企框架合作协议,创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让校内教师参与基地建设,组织教师前往企业或医院参观实践甚至顶岗践习,借机熟练新型技术设备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构建系统的教师培养体系,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校可与药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创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根据教师培育计划定期选送教师参与具体岗位的实际活动,通过基地的实践学习,在岗位中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为后续教材改革储备了一手教学素材,为学校实现教学名师队伍的组建奠定基础。同时“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可聘请医药企业管理者、医学领域技术专家对教师开展讲座和座谈研讨会,完善教学名师培养制度,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推动名师队伍建设。通过“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与药企或医院搭建互动交流合作的项目平台,带领工作室内教师到药企、医院或基地实践实习,指导校内参与岗位工作,药企技术人员或医学专家给予指导,构建立体化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可为高职院校打造一批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带队,为校内其他教师进行指导,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立德树人,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在师德师风建设之中,道德要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只有师德高尚、师风良好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起到有效引领的作用,才能让立德树人的效果得到保证。师德师风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深入开展,这是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支撑,学校要用强大的政治力量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引领,以凝心铸魂的方式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要从师德方面向教师提出要求,不仅要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也要有一颗赤诚的爱生之心,在政治、思维、人格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发展中,既要学习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政策文件,也要把文件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成为“四有”好教师,在日常育人活动进行中做到自警与自律,要深刻地对自己与学生相处的点滴进行反思并及时矫正不良做法。学校要为每名教师设立师德档案,凡是在专项考核之中不合格者,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均“一票否决”。要为考核机制的推进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形成长效机制。要完善新进教师准人制度,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师德师风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要在教师体中组织各种类型的评选活动,要让师德正气能体现在每名教师身上,要用先进个人与标兵辐射带动更多教师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
(三)引培相融,建立后备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
首先,在引进教师时不能受限于某一渠道,也不能使用传统标准,要优化体制机制,通过博士预签、公开招才、慧眼猎才、定向揽才,引进一批高层次医学人才;要依托高校密集型城市、高新企业密布的开放型城市,建立“人才工作站”一体化引进人才;组织顶岗实践活动,逐渐让更多教师都能获得到药业接受锻炼的机会,增加“双师型”教师占比;转变观念、敞开胸怀、降低门槛,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教师或尝试国赛获奖、成绩优异的毕业生留校聘用,增加实践指导教师数量,使“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的问题能在短期之内得到解决。其次,要针对性精准培养教师。要通过国培、省培、行业学会交流、专业领域论坛等系统性培训,开阔教师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从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问题,组织有效性较强的校本培训,诸如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三教”改革培训、科研项目申报等补齐教师业务短板;要通过企业顶岗、岗位实训、技术研发、校企技术协同攻关等,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要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能力竞赛,序列化教学信息化培训,赛训结合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要通过教师参加“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项目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综合职业能力。再次,从医院中聘请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指导,赋予他们教师的身份,以固定岗、流动岗两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人事管理,让专兼职教师资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四)校企合作,带动“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要实现人才队伍梯度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质量,就需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优势。应积极建设职教园区、以产教融合型企业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药企或医院深入合作,建立校企人员协作共同体,通过沟通平台的搭建,实现双方人员的双向流动。其次,要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做好人才招聘工作,根据教学需求,科学设置岗位,引进医学专家或药企干部。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要求,做好遴选聘任工作,为教师提供成长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从考核管理入手,统筹规划,做好高技能教师人才培养,引进医学高技能人才,与药企进行合作,引入企业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建高技能人才储备队伍,完善相关从教制度,安排医学人才到校兼职任教。针对教师发展问题,可与药企或医院深度合作,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构建相应体系,针对员工培训、课程设置等问题,以体系为保障,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开发,以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需求,开发更多教学资源,做好实践教学,与药企开展深度合作,为教师提供培训平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针对教师实践能力,要完善相应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药企或医院参与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