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琴访友
携琴访友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宋范宽《携琴访友图》
是常见的中国绘画的名称,其中著名的有宋朝范宽所画;明朝戴进所画;清朝陈卓和王翚所画等。目录
典故
宋范宽《携琴访友图》
明文徵明《携琴访友图》
明戴进《携琴访友图》
清陈卓《携琴访友图》
清王翚《携琴访友图》
宣德青花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编辑本段典故
“携琴访友”这样一个题材,在古代绘画、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十分常见。但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却不太清楚。
历史上与琴有关的故事,倒是不少。最著名的是“高山流水”:俞伯牙携琴去访钟子期,半路上听说他已经死了。于是恨世上再无知音,在子期墓前哭祭,感慨知音难再,碎琴以报,也不管那架古琴如何价值连城。
另一个有名点的故事,是“对牛弹琴”:古时候有位琴家公明仪,演奏水平很高,粉丝很多。有天他携琴访友,去讨表扬。路过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一条牛原本正在吃草,见公明仪路过,抬起头来,深情地望了他一眼。公明仪以为遇到了知音,便坐下来,抚弦弄琴,倾心演奏了一曲。非常遗憾的是,牛听到琴声,反而低下头去大嚼青草,令著名演奏家公明仪大为扫兴。
编辑本段宋范宽《携琴访友图》
【类别】字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被称为画圣的是谁【简介】
携琴访友图,宋代画家范宽绘制。
【相关资料】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年
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工山水,始师李成,又师荆浩,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
编辑本段明文徵明《携琴访友图》
尺寸为:132×60cm。
题识:嘉靖丙戌三月既望徵明制。
文徵明《携琴访友图》
钤印:文徵明印、征仲、停云
题跋:文太史先生画法,早岁师宋人笔,中师赵荣禄,最后师梅沙弥,故此图仿范华源法也。苍古沉森,足掩千古,其为难得,旧为吾伴竹居中物久已。我之今获再观,楚人之兮,任其流转,何必以得失系心第。谓此世间奇琛,须令真赏之士,共加爱护可耳。后学陆师道。钤印:子传
鉴藏印:三十年精力所鉴、半丁平生真赏、山阴陈年、陈半丁所藏书画印、十峰秘玩、天风阁物、宝鄂山房珍藏
说明:此作经刘恕、陈半丁等人收藏。[1]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
合称“吴门四家”。
编辑本段明戴进《携琴访友图》
明戴进《携琴访友图》戴进(1388-1462), 字文进, 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画家,“浙派”创始人. 其父为职业画家, 永乐末年随父应诏入京, 才成为宫廷画家. 擅长山水、佛道、人物、走兽、花鸟等题材, 绘画被时人称为“绝艺”。除山水画,还擅佛道、人物, 南京多处寺院均有手迹留存. 所开创的浙派, 继承了宋代绘画的优良传统, 注重题材的生活意义, 侧重全局结构, 画风豪迈,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现存作品有《松岩萧石图》, 藏于日本大阪博物馆。
编辑本段清陈卓《携琴访友图》
此为清陈卓的《携琴访友图》。南京博物院藏。
《携琴访友图》是陈卓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的构图疏朗有致,特别是水阁的结构准确,人物的线条自南宋画家而来,山石的用笔也接近于南宋的院派风格,同当时四王吴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王原祁所极为不满的所在。有一个问题值得细说,我们以往的美术历史都将龚半千当做金陵画派的领袖,其实这是错误的。这个画派的真正首领是陈卓,龚半千只是其中艺术水准最高的画家,而不是领袖。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陈卓(1634--?年)字中立,北京人,家金陵(今南京),山水工细,人物、花卉均极擅长。
编辑本段清王翚《携琴访友图》
清王翚《携琴访友图》王翚,字石谷,号臞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嗜画,似有夙慧,运笔构思,天机迸露,迥非时流所能。与同时代的画家太仓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合吴历、恽寿平,世称“清六家”。被称为清初画圣。是清初“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
王翚出身于文人世家,祖上五世均善画,王翚自幼也喜爱绘画,曾拜同乡张珂为师,经常为画商摹制假古画出售,20
岁时已具有极高的仿古能力。他的才能被王鉴发现,收为弟子,又介绍给王时敏,遂得到二王指授,并拿出家藏珍品让他临摹,王翚画艺又有大进。40岁左右已成为一代大家,时人称为“画圣”、“海内第一”。60岁时,他由王原祁推荐,被康熙召幸,作《南巡图》。《康熙南巡图卷》共十二大卷,堪称王翚创作画中的钜制,画面自京城永定门开始,至绍兴大禹庙,再经金陵回京城,沿途城乡风光、社会生活、山川景以及康熙南巡时的盛况,安排得井然有序,又富于穿插变化,场面之浩繁,内容之丰富,笔墨之多样,实为清代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