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重庆统一考试
地理能力侧试考试说明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能够准确、完整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
2.能够准确、完整地获取并解读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规律等知识.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l。
3.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
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来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要求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进行描述。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沦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科学地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终12题,每题4分,共48分;综合题共2题共52分.其中选修内容不超过12%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地理1、2、3,选修5选修6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及岩石圈循环、人类对岩石的开发与利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与地表形态、物理(流水、风、冰川等)、化学、生物等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周期性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的过程、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分布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1人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与关系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差异与成因,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2)城市: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混合农业、商业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工业区位因素;
(5)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6)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8)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9)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危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2)区域森林、湿地等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危害与保护措施
(3)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6)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7)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不同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2)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生物灾害:虫灾、鼠灾等带来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选修6)
1.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自然资源(土地、生物、能源、水、矿产)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措施
3)非可再生产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在开发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等)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危害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3.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污染等)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4.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第六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也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一地球
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
要的载体。以下内容在表述上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1..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2)经纬网
(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4)常用图例和注记
(5)等高(深)线地形图
(6)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2.世界地理
(1)世界海陆分布
(2)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3)简单的天气图
(4)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5)世界气温与降水分布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7)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8)人口与人种
(9)语言和宗教
(10)聚落
(1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2)国际合作
(13)大洲、地区:自然地理基本特征;人口与经济发展
(14)国家(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基本特征
3.中国地理
(1)中国地理概况
疆域与行政区划
人口与民族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的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的概况及其开发利用
重庆高考招生网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工业分布特点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我国交通运输网概况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特的影响
(2)我国四大地理单元
    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自然地理差异
  (3)不同尺度的区域
    位置与范围
    地形、气候特征
    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影响区域农业、工业发展的地理要素
  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区域内部的主要地理差异
  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区际联系
  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注:蓝为调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