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                    辽  宁  警  察  学  院  学  报                    Mar. 2023 第2期 (总第138期)      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COLLEGE      No. 2 (Ser. No. 138)
公安通专融合教育的内涵、困境与路径
黄  旭
(河南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 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开展通专融合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贯彻素质教育培养的应运场域。聚焦公安高等教育通专融合发展实践,基于系统性视角,研究认为:公安通专融合教育是指公安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公安实战为指向,通过课程培养体系系统化建设和运行机制保障等措施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于公安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契合公安业务需求的政治素质过硬型人才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在现实中,公安通专融合存在理念不清、关系模糊、知识壁垒以及制度缺失等内在发展困境。为此,推进公安通专融合教育,需以系统性融合为方向,通过统一理念、调整结构、再造机制、优化环境以达成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要素之间内在结构、职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的有效耦合。
关键词:通专融合;素质教育;系统性融合
中图分类号: 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27(2023)02-0082-07
一、前  言
收稿日期:2022-12-04
作者简介:黄  旭(1992—),男,河南洛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安教育,舆情治理。 基金项目:河南省2022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项目第151号。 开展通专融合教育是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明确提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更加注重融合发展”。[2]
通专教育融合作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推出的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部署,对于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为顺应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无论是高校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于如何推进通专教育融合开展了积极探索,如清华大学提出了建立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多样成长;武汉大学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理论界学者则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通专教育融合模式[3]
、发展历程[4]
、课程体系建设[5]
融合发展路径
[6]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思
考。纵观高校主动探索和创新发展的通专融合教育发展实践模式,以及学界具有价值性的理论洞见,可见高校通专融合教育发展体系已初步搭建完成。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推进通专融合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通专融合内涵界定模糊、通专职能定位不清、分而治之以及融合整体效能不佳等困境,亟需从理论层面对困扰高校通专教育融合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作为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职责使命的公安院校,其政治性尤为突出,更需通过通专
82
黄旭:公安通专融合教育的内涵、困境与路径
融合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素质过硬的全面型人才。由此,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以及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公安教育特,开展通专融合教育发展的规范化研究十分必要。
二、公安通专融合教育释义
通专融合,简而言之,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理论层面,学界对公安通专融合教育内涵尚没有清晰界定。公安通专融合教育究竟是一种从教育理念层面的融通还是指一种课程体系的系统建设,亦或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首先,从理念维度,公安通专融合是教育理念的融通,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通专融合发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符合公安实战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其次,从课程内容维度,公安通专融合是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建设,即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统筹设置,通过跨专业与跨学科整合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作为专业基础的通识教育功能。最后,从人才培养模式维度,公安通专融合是指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融合。可见,公安通专融合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并具多元维度,贯穿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因此,本研究认为,所谓公安通专融合教育是指公安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公安实战为指向,通过课程培养体系系统化建设和运行机制保障等措施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于公安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契合公安业务需求的政治素质过硬型人才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犹如有机体组成的网络,两者之间应以彼此契合、相互依赖与良性耦合为基本方向,谋求通专各要素之间的适切平衡,从而加强公安教育素质化培养的整体性建设。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事物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的系统,构成社会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
以有序的方式相互连接和依存,并对社会事物整体发挥各自相应的功能,[7]从而使得事物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的特征。[8]由此,从宏观层面出发,公安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则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两者之间应基于功能属性和角定位形成有序协同、有机融合的结构,从而确保公安高等教育本身的整体效能。需要明确的是,强调公安教育通专融合并非是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平均用力、平衡参与乃至合二为一,而是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形成整体有序的公安高等教育格局。
三、公安通专融合教育发展内在困境
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推进和公安高校的主动改革,通专融合教育在公安院校也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并以多种模式生根发芽。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人文社科模块、科技探索模块、逻辑推理与哲学智慧模块、艺术审美模块、全球视野模块五大模块通识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但是,公安院校在推进通专融合改革实践中也存在明显问题和困境。一方面,高校在推行通识教育时,往往着眼于知识层面的考虑,将其视之为培养跨学科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但大多忽略或不强调通识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功能,[9]淡化乃至漠视了通识教育价值引领和政治品格塑造功能。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和知识结构的精细化分工倒逼高校专业设置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通识教育往往被弱化、边缘化,出现了事实层面通专教育主客二分的有界性壁垒。具体来讲,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念之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一般来讲,专业教育往往基于社会精细化分工和市场就业需求,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传授,培养各类具有专业化技能,具备可雇佣能力人才的一种育人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则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宽泛课程,综合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科学旨趣、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提升,以实现复合型、全面性育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从这
83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
个意义上来讲,专业教育体现了立足专业能力提升、强调经济和实际应用取向的工具主义教育理念,而通识教育则基于综合素质发展,强调德性为根的价值主义教育理念。正因如此,在公安内部联考竞争压力加大和外部就业市场需求不确定增加的前提下,公安本科教育也愈加凸显就业优先的应用主义趋向,造成了通专教育相互割裂的情况。
从本质出发,教育究竟是以更细专业化划分以满足多样化岗位需求为目标,还是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两者纷争实质体现了实用工具主义教育理念与价值主义理念两者的矛盾。显然,在历史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高校基于自身属性和发展定位不同,选择了不同教育培养理念,从而事实上塑造了通专教育相互割裂、主客二分的有界性教育培养方式。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现代信息产业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对于全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重
要。原有以单一学科知识为背景的“专业性”人才已不能满足应对不确定性社会的挑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无法独立涵盖和契合当代大学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新时代之需,只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通专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公安实战业务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关系模糊:简单相加与合二为一
公安通专融合教育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和边界,以培养既具有社会责任和精神情趣,又具有科学与数理基础专业能力,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的新型高素质人才。那么,在通专融合教育改革和实践当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学界认知较为模糊。公安高校一些改革和创新举措多将通专融合理解为两者的简单相加亦或是合二为一。一方面,以简单相加实现形式融合。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受学习效应、适应性预期、协调效应以及退出成本的影响,显示出路径依赖的特点。[10]通专融合教育改革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其他高校示范下不断推进,但其融合也同时受到既有路径依赖影响,囿于“传统”学科分立和专业精细化分工,许多大学所追求的广泛性与选择性很难一以贯之,仍然呈现出专强通弱、形式融合的特征,造成了专业教育不断强化,通识教育“边缘化”的现实窘境。从认知和规范层面,很难说通识教育得到实质性制度化落实。公安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开展通识教育以及通专融合的价值和必要性仍然持怀疑态度,而学生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也认知不清。另一方面,以合二为一否定通专定位。在一定情况下,公安高校在推进通专融合教育时,认为融合就是实现两者合二为一。以全盘否
定来打破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原有的定位和模式,完全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这种基于合二为一的通专融合关系构建,实际上否定了既有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定位,且根本性、颠覆性的融合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教育改革波动,未必能真正实现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取向与认知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局限于特定文化视角、学科或专业的单一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11]从公安学子未来从警职业发展来看,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和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教育可以为公安学子职业技能提升和学术深造打下坚实根基,尤其是对于网络安全、刑事技术等应用技能突出专业,与通识教育相比,专业教育更可能迅速转化为符合公安实战需要的优势。为此,对于公安高等教育而言,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有自身的功能定位,两者都不可或缺。其中,通识教育不仅是作为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与补充,而且通识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专业教育当中。[12]
(三)知识壁垒:课程割裂与形式交叉
公安通专融合教育的实施最终需要依托于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课堂知识传授来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一般而言,通专融合教育课程设置应以结构有序、功能互补等立体形态呈现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格局,以助推公安教育素质培养质量提升。但当前在公安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专业教育“一家独大”,通识教育弱化与虚化,课程比例不协调、课程知识割裂等问题仍然存在。立足社会分工和知识精细化生产需要,公安高校也形成了以专业为基础的培养
84
黄旭:公安通专融合教育的内涵、困境与路径
方案和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往往是各系部专业教师以及学生重点教学课程。虽然各系部专业依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需要,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开发和开设专业通识课,但通识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被纳入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各专业系部在设置通识课程过程中,往往是基于自身系部需求,难以从整体系统立场通盘考虑,这难免造成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相互割裂的弊端。此外,如果从理性角度审视,对于公安高校学子来讲,为了在未来公安联考中早日建立竞争性优势,在个人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势必会造成在专业核心考试课程和通识课程间进行权衡,轻视通识课程知识学习也就顺理成章。
与通专融合课程设置割裂对应,通专课程形式交叉也不容忽视。为了满足复合型、全面型人才培养以及更好适应公安实际业务需求,跨专业、跨学科培养也成为公安院校贯彻通专融合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但事实上,学术团体与学术组织高度忠诚于所属学科或专业,并努力提升所属学科或专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使得学科和专业发展具有了排他性,直接导致了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排斥、相近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挤压现象的出现。[13]此外,开展跨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也对师资队伍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具备复合型知识再生产和教授能力是对教师的重要挑战。基于职业发展和科研能力快
速提升的需要,高校教师往往选择在自身专业上精益求精,而对复合型知识本身往往“望而却步”。在此前提下,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也难以达成实际成效,形式交叉俨然成为事实上的结果。
(四)制度缺失:外在宏观政策缺失与内在创新机制不足
从目前已公布的正式通知和文件来看,如前文指出,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明确提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标志着从国家层面,由上到下开启了开展国内通专融合教育改革的步伐。此后,同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提出“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通专融合的教育理念”成为后续指引高校开展通专融合教育改革的正式政策内容。细致解读政策文件,在对通专融合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导和理念引领后,后续从国家层面并没有陆续出台详细的实施规划。宏观指导政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基于自身特和定位灵活开展通专融合教育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适宜本校实际的教育改革方案。但同时应当看到,由于缺乏方向性的政策指引和具体实施方案,通专融合教育改革在缺乏“全国一盘棋”指引下,不同高校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局面。
除了国家层面上宏观政策有一定程度缺失,公安高校自身推进通专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也存
2023年公安联考太难了在不足。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以及硕博点创建在国内高校如火如荼开展,无论是公安高校自身,还是各系部教学团队和个人,都将优势资源、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相关建设当中。创建省级一流专业乃至国家一流专业不仅成为教师评优评先、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自身教学质量和发展排名的重要依据。在此背景下,推进通专融合教育往往没有放置在高校和教师注意力的优先位置。同时,查阅国内高校推进通专融合教育实践历程,发现综合实力排名靠前、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开展通专融合教育改革,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等,而地方高校则相对迟缓。除了资源、物力、财力的缺乏造成上述局面外,也与地方公安高校自身方法不多、经验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息息相关。
四、系统性融合:公安通专融合教育发展的实现路径
公安通专融合教育发展困境贯穿教育理念、职能关系定位、课程设置、制度配套等环节,需从理念统一、结构整合、机制统筹、环境优化等多个维度,构建系统化、整体性符合公安高等教育通专融合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基于系
85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
统视角,提出系统性融合,以达成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要素之间内在结构、职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的有效耦合。
(一)统一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领通专融合
通专分割乃至对立的直接根源在于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一致。因此,实现公安通专融合教育发展首要在于统一理念和目标。党的二十大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14]这一论断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通专融合教育发展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其中,立德是前提和核心,具有基础性作用。立德关键在于通过素质教育培养,来引领和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扎牢、扎实政治品德和素养;而树人则在于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通专融合将大学旨趣指向育人的原点与本质,与立德树人在教育目标、基本任务、内在机制具有一致性,从而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高度的精神与机制契合。[15]为此,加强公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德育和政治塑造,以德育为灵魂,讲政治、讲原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中汲取精华,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真正融入公安通专融合的目标、课程、方法、评价等各环节,确保指向正、方向明。
(二)调整结构:建立通专融合发展的系统性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定位,在根本上反映了不同的理念。无论是通识教育改革还是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调整,纳入更多琐碎的专业课程未必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16]因此,通专融合发展课程和教学设计应系统性考量,并不是一味地做课程数量上的加法。具体来讲,可以统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高度重视并持续做好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7]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强化思政元素等通识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上的融入,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中国价值,实现公安教育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第二,以知识融合引导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建设。从协同育人、全面发展理念出发,应重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在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定位。在强调系统集、有机结合的学科发展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必然是相互渗透、融通的。[18]因此,公安高校应立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深入挖掘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不同专业中具有通用性、普遍性的知识内容,从而搭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知识融通的桥梁。同时,应鼓励各教学系部之间沟通协作,基于培养方案需求,选拔、任用知识广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开设文理交叉的通识课程,实现资源聚合和能力共升。
(三)再造机制:构建通专融合发展的整体性实施机制
通专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体系,通过自身结构优化、职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建设提高其融合效能,对于实现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至关重要。具体而言,
要以纵向协调、通专互促、效果评价机制为依托,筑牢融合发展的机制保障。第一,健全纵向协调统筹机制。为确保通专融合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要重视纵向协调统筹机制功能发挥。通过建立院校层面的通专融合教育改革领导小组,以权力为依托,以资源为保障,以沟通为渠道,统筹领导、组织、协调与推进通专融合教育改革,确保通专融合改革有序、依规开展。第二,建立通专融合互促机制。要以教务部门为统领,以各具体教学系部为抓手,通过建立学科专业课程服务平台,打通专业课程互助学习交流门户,实现公安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全面共享和跨学科交流。第三,创建通专融合教育评价机制。对通专融合展开评价是衡量教育改革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发现和及时修正通专融合改革问题的重要依据。应明确通专融合是一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