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8期农业教育
新农科视域下普通昆虫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
内涵与实践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党向利李茂业董永成李晓萌王成阳唐庆峰*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是普通高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符合新时代国家教育战略需求。混合式一流课程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教学团队以新农科人才培养为导向,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三识、四能和五技”人才的课程目标为着力点,对普通昆虫学混合式课程进行建设。本课程将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有效融合、线上系统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实现教学方法多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以及成绩评定方式多样。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普通昆虫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在教师队伍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关键词新农科;普通昆虫学;混合式;一流课程;三个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8-0157-05
新农科建设是适应我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发展和农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有利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1]。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根本,在高等教育结构中位居中心地位[2]。而课程学习是保障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普通昆虫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生的重要课程,然而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如教学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枯燥、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效果不佳和人才质量不高,已不适应我国新农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2019〕8号),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3]。基于在线课程并结合数字化教学工具的混合式教学,已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4]。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双基”创优的背景下,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以新农科人才培养为导向,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将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有效融合、线上系统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即“三个融合”),不断推进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在教师队伍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1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历史使命[5]。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在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如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未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xsxxkc
074、2021zygzts016、2020jxtd085);安徽农业大
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20aujyxm128)。
作者简介党向利(1977—),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副教
授,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23-08-02
-
-157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8期农业教育
生参与度和思考时间不足[6]。对专业的热点及学术前沿问题介绍较少,不能满足对学生科研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的需求[1]。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的较少[7]。学生考试成绩较好,但碰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考核方式单一,以提问和测验方式为主,缺乏对过程的考查,没有起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的作用[8]。存在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考试突击复习而导致的学习效果不稳固、成绩不理想等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3]。其目标是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和增加挑战度。一流课程建设符合新时代国家教育战略需求,势在必行。混合式教学(也称融合式教学)指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及虚拟仿真系统,并结合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将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自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持下,更是推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9]。混合教学模式满足一流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和高阶性等特点的需求。在已认定的所有类型“一流课程”中,混合式一流课程数量最多,逐渐成为教学主流[10]。
2普通昆虫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与实践
作为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国家一流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先后获得5项省级及校级教研项目资助。课程教学团队以目标为导向,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从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促进一流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学情分析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包括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农学等专业。按照我校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大纲,以新农科建设人才需求为导向,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三个意识(政治意识、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四个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专业能力)和五个技能(熟知昆虫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生物学特性、明晰昆虫生理机制、识别常见昆虫和制作昆虫标本)的高素质植物生产类人才。
2.2混合式教学设计
利用国家精品课程以及课程团队制作的省级普通昆虫学在线课程等在线资源,运用学习通等数字化教学工具,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混合式课程建设,对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工具、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进行建设及改革,并将“两性一度”标准贯彻于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课程建设坚持“三个融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保障的混合教学模式。
2.2.1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有效融合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11]。教学团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在课程思政上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人先立德,争当“四有”好老师。通过个人师德师风在线学习、集体备课、师德师风教学研讨等形式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及违纪违规案例警示教育。先后邀请本校全国模范教师等就课程思政建设“传经送宝”;其次针对课程的6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基础上,以课程知识为基础,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点,深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目标的结合、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教学过程的契合。通过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
2.2.2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12]。依据课程的特点和网络开放特性,利用学习通、腾讯会议、
--158
课程、QQ等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课前、课堂和课后在线教学与学习,实现网络教学全覆盖、信息技术广应用、课程学习齐参与。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充分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利用在线成绩管理,适时对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及时发布教学预警,着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构建全程、高效、实时、可控的教学模式。
2.2.3线上系统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深度融合,将班级进行分组,并聘请学生作为助教,参与教学管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新型关系。本课程总学时为64课时,精心安排24课时实施线上学习和互动。按照教学过程满足课程目标、教学组织保证目标实现的要求,针对6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按照课前、课堂和课后3个系
统部分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图1)。浅显的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通过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短视频、PPT课件、练习题、小测试等),在课前阶段完成,并发现问题。个性问题在课前解决,而共性问题则留在课堂进行深入探讨。增加合作性学习内容,强化课外资料的检索与查阅。课堂系统部分包括课前探究、导入新课、互动和课堂总结4个环节,灵活采取翻转课堂(学生“学、研、讲”汇报)、情境式教学(如“昆虫的变态发育”情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如害虫耐药性的生理基础)、游戏式教学(“昆虫名词”猜词)、竞赛式教学(“孤雌生殖是昆虫的进步还是退步”辩论赛)等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适当增加课堂教学设计的“两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意识、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课后通过探究式、论文式、报告式、多媒体式等在线作业及拓展训练(昆虫标本制作团队、昆虫工艺品制作团队、昆虫影像制作团队、昆虫“科创”团队),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增加课程学习的“一度”,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四个能力”和“五个技能”。学校的“植物保护大创”实验平台和各个PI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开展昆虫学实践锻炼提供物质条件。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申请
专利,并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科研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科研活动中鼓励创新、容许失败,但杜绝学术不端,
坚持学术诚信。
图1混合式教学设计
2.3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教学目标组织每章节教学目的、教学知识点(包括思政、知识、能力、素质)以知识点进行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包括绪论、形态学、生物学、行为学、生理学、系统学、生态学和昆虫影像欣赏8个章节。每个章节线上资源包括教学目的与要求、重难点分析、短视频、PPT课件、案例资源、课程资源、学习任务点、章节测验题、教材及参考资料,覆盖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和课后拓展3个阶段的学习全过程。
网课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团队制作的普通昆虫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精品课普通昆虫学等其他在线课程。其他资源包括:修订的教学大纲1个、优化课件50套、学习任务点300个、作业题库60个(约300道习题)、课堂活动环节200个、章节测
验题库15个、期中测验题库5个、期末测验题库5个和50余个辅助教学资料。在各项资源建设时,合理增加课程难度,适当拓宽课程深度,提升学业挑战度。
课程教材选用彩万志等编著《普通昆虫学》和雷朝亮等编著《普通昆虫学》等。并将《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Insect Science、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和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作为课程的扩充性读物,拓宽学生对于昆虫学研究动态的认知。
党向利等:新农科视域下普通昆虫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与实践
-
-159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8期农业教育
2.4成绩评定
对课程成绩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增加考核难度,改革单一考核方式。对课程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过程实现全程监控,实施过程评价,将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与课程目标挂钩。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综合评分法,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由课前在线学习(10%,在线资源学习)、课堂活动环节(10%,随堂练习、主题讨论、投票、抢答和分组任务等)、课后在线作业(10%)、课堂考勤(5%)、在线单元测验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10%)和期末考试成绩(45%)等部分组成。同时设置加分项目(即课后拓展训练项目),根据学生成果等级,给予最终成绩加分(1~5分)。以2021—2022学年第2学期(建设后)为例,课程成绩平均分为85.01分,良好及以上达82.14%,优秀率达33.93%。相比混合式课程建设前,平均分高出8.42分,优秀率高出23.31%。
3课程教改效果
3.1教师团队素质
课程团队师资结构合理,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教师先后获得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和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制作的普通昆虫学多媒体课件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获得教学成果奖多项,如新农科视域下“一懂两爱”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植物保护专业立体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别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2同行评价口碑
校教学督导组通过多年检查和听课,对本门课程教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好,注重教书育人,能做到教与学互动,教学手段符合现代教育要求。部分校外同行专家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要求明确,考核办法具体可行,符合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该课程还作为学院新进青年教师观摩学习的公开课。
3.3学生成绩
通过课前任务点、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测试等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听课感受整体满意度达95%以上,教学环节参与度达98%以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比课程建设前,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优秀率显著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有了极大的提升,昆虫方向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提高,从2019年的36人提高到2022年的85人。
3.4课程拓展特
自混合式课程建设以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能力拓展和素质提高。课程延展方面,部分同学参与昆虫学兴趣小组(如昆虫标本制作、昆虫影像制作和昆虫“科创”小组等),取得显著成效。近3年,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赛、电子商务挑战赛国家级及省级奖12项,发表论文11篇。
4结语
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是普通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10]。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3]。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普通昆虫学混合式课程以新农科人才培养为导向,以课程目标为着力点,针对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教学方法多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以及成绩评定方式多样,一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实效。然而在课程建设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年轻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离开了多媒体就不会讲课;对于课程受众的“少数”关注度不够、方法不多;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广”,忽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精髓。课程教学团队将持续进行课程建设与探索,不断提升普通昆虫学混合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席景会,张炬红,王尚,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
课程建设: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1):38-41.
[2]周玲.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路径:基于“双一流”高校的视角[J].北京教育(高教),2022(6):14-19.
[3]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
--160
见[EB/OL].http://v/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
[4]刘灵芝,钮旭光,宋立超,等.基于“两性一度”的微生物
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J].微生物学杂志,2022,42(1):118-122.
[5]鞠玉亮,潘月敏,檀根甲,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线虫学教
学改革路径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6):58-60,132.
[6]徐伟,袁海滨,陶淑霞.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
教学模式探究: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2):82-85.
[7]杜超,伏召辉.生物科学专业“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
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0(18):65-66. [8]林志伟,孙强,刘明.普通昆虫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
践与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76-79. [9]赵美,郭栋梁.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模式、价值诉求及优
化路向[J].教学研究,2022,45(3):69-74. [10]刘淑艳,李玉,孙文献,等.以融合式教学促进“普通植
物病理学”一流课程建设[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277-1285.
[11]罗昌庆,郭建军.高等院校“普通昆虫学”课程思政教
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20):112-115. [12]张岩,赵红梅,闪茜.高校在线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研
究[J].情报科学,2022,40(6):52-58. [13]杨晓宏,郑新,田春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的内涵、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9):104-111.
安徽省学位考试网(责编:何艳)
党向利等:新农科视域下普通昆虫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与实践
-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