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
作者:艾修俊 徐宗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跳跃式增长,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变加快,毕业生供求矛盾日益明显。如何给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营造融洽的就业氛围,是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针对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山东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抓就业指导、促信息建设、拓就业市场三个就业工作方案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转变观念信息服务就业市场
        [作者简介]艾修俊,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徐宗涛,男,山东聊城人,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56-02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跳跃式增长,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变加快,毕业生供求矛盾日益明显,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给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营造融洽的就业氛围是摆在就业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各高校都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这使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山东理工大学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还结合实际制定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方案》《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案》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推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向纵深开展。
        一、制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掌握必要的择业就业技巧,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开展职业辅导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卫星专网职业辅导、就业形势政策报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报告、企业家报告、考研讲座、公务员辅导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
        2.开展职业测评。利用职业测评软件,在全校开展学生职业测评,为学生规划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目前,有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选修课,下一步应加大对就业指导老师的资格培训,争取条件,适时把就业指导课设为必修课。
        4.开展就业指导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做出详细分析,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和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5.鼓励学院(系)成立有关就业工作的学生组织。有条件的学院(系)应尽快建立有关就业工作的学生组织,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就业工作的主体作用。
        6.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高校部分学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对就业有关知识不是太了解的情况,应每年定期对学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进行就业知识
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和服务质量。
        7.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做好优秀校友的档案整理工作。
        8.加强就业工作宣传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强化对内宣传,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就业工作,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9.做好全程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就业指导应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具体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应侧重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确立职业理想,教育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意识。第二阶段:大二、大三应侧重于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第三阶段:大四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角,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观,以帮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实现职业理想。
        10.加强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深入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追踪调研,探讨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为学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制订《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求职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质量
        健全校、院(系)两级就业信息网,加快实现与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各类人才网站的合作。充分发挥就业网络作用,不断丰富就业网络内容,提高就业网络层次,扩充就业网络功能,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为毕业生求职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将学校、学院(系)就业信息网办成毕业生的贴心网站。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山东省聊城教育信息网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宣传、推介、培训和使用工作。及时更新、维护网上信息,保证网络畅通,组织毕业生及时上网注册,认真维护毕业生个人信息,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网上签约顺利进行。
        2.加强毕业生就业网建设。一手抓校级就业网建设,组建专门队伍(以学生为主),及时维护、更新网站信息,丰富网站内容,开展网上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一手抓院级就业网建设,通过对学院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检查、评估等手段,促进各学院就业网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全校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3.加强与各类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合作。通过它们建立广泛的毕业生自荐平台,使毕业生相关信息能及时、准确地被用人单位所了解。
        4.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如走访用人单位、联系校友、网上搜索、看报纸和电视等,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筛选、甄别、发布。
        5.加强信息查询室的建设。应增添必要的设备,为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网上远程面试、签订就业协议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效能,加快学校、学院(系)就业信息查询室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学生不出学校、学院(系)就能免费查询相关就业信息。
        三、制订《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案》,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就业空间
        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引导下,发挥学校特的学科专业布局优势,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主动出击、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培育和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以服务基层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导向,以服务军队、国防为毕业生就业的特殊基地,以服务西部为毕业生就业的拓展渠道,逐步建立起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域为依托,区域布局合理,行业背景鲜明,层次结构优化,社会需求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进一步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充实人员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核监督。进一步完善各学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体系,每年对各学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将各学校、学院毕业生工作情况、就业市场建设情况等纳入学校年度指标考核体系,并作为考核各学院领导干部的指标之一。
        3.借助校科研处、校友联谊会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要发挥在学校特
学科毕业校友的桥梁、纽带作用。
        4.加强与各地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广泛搜集就业信息,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5.分头出击,狠抓落实。可以组成几个工作小组分赴各地,宣传学校,走访重点单位,进一步密切联系,时机成熟的签订合作协议。
        6.广泛建立信函联系。对于暂时走访不到或无法走访的重点单位,先通过函件取得联系,也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7.高校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相关基地的建设。教务处、科技处、团委要加大力度,做好教学实习基地、科研基地、青春创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学士后流动站与学生就业基地的衔接,将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实践)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社会实践基地、青春创业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统一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校友联谊办公室要加强与各地校友联谊会和广大校友的联系,为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关系到社会
和谐和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学校适时地做好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市场建设等各方面工作,还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宏观调整教育资源结构和招生政策,培养一批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成熟的人才市场,构建毕业生再培训工程,以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广大毕业生要沉着面对新时期就业形势,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改变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相信,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经过各高校上下集体动员、分工协作,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一定会得到改变,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