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
周金海
新时期、新形势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浪潮,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中国历经五千年变化而不倒,积累、沉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集大成者,融汇诸多优秀篇章,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文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简单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中华的精神文明成果继承与弘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成果才能焕发活力,中华文化才能不失根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准接班人的中学生才能发挥文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传统文化是其核心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增强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1 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凸显的越来越明显。语文学科是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初中语文收录了大量的中华文明成果,如优秀典籍节选、诗词歌赋、优美文章等等,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光芒。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心理上增强文化自信心,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体悟传统文化带给现代文明的影响,并且自觉的深入了解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有更加深刻的解读,同时为新时期人们指引发展的方向。
1.2 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初中生介于儿童与青年之间,还尚未成年,是一个自主意识觉醒、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充满着探索欲望与求知心理。近些年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渗透,极易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冲击,从而腐蚀学生的心灵、瓦解学生的思想防线。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成果,其中不仅包括了璀璨的文学成就,还有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自然万物的探寻,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局面。能够让学生在感知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成果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初中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加强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的深厚情感。
1.3 有利于国家文化政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新世纪,中国前所未有的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向世界人民展示着新时代中国的风采。与此同时,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成果进入世界人民的眼中,受到越来越多人民的追捧,在世界掀起“国学热”的文化狂潮。为了顺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为了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教育领域,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教育政策,如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为学生奉上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且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坚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使传统文化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彩。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对策
如今,国家、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语文的发展,语文教学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有效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多元动态的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学习。作为中华文化根基,人们情感纽带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国家推崇的重点,这为初中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154
天水教育信息网2.1 开发和利用多种课堂资源
首先,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视频是最直观和生动的教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等视频资源让学生彷佛身临其境中感受语文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营造视听结合教学情境的方法,立足于教材中的实际内容,适当的发挥联想,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课件,在课前导入环节、课堂讲解环节、交流讨论环节、当堂检测环节等,利用信息激素充分的展示传统文化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互联网以其资源丰富著名,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中寻更多更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坚持以教材为核心,以丰富课堂内容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一课时,这篇课文以其朗朗上口的韵律、寓意深刻的思想,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矢志报国、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视听结合情境”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知识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花木兰》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中体会木兰的家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木兰身上的中国精神。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示花木兰在国外的影响力,使学生深入的体会到中国的传统巾帼英雄在国际上的崇高地位。在国外,花木兰身上自强不息、善良正直的形象一直是北美地区推崇的女性角,也是迪士尼第一部华人元素的电影,在国外掀起了不小
的浪潮,看完电影的外国人都热泪盈眶,对花木兰的坚强意志、坚韧精神表示由衷的赞赏,并为中华文化点赞。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这节语文课的理解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在初中语文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资源。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民族和每个地域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的文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部要求地区要继承当地的文化特,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树立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家乡代言,做家乡宣传的名片,加深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中《身边的文化遗产》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和介绍本省或者本市的文化遗产,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当地文化的特,在思想与情感上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更好的发扬和继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河北省的文化遗产有老龙头、承德避暑山庄、赵州桥、中国大运河等。再比如甘肃省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还有武威的铜奔马与榆中的四库全书等等。对于城市名称的由来,如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他们的由来,即冠军侯霍去病当年追亡逐北,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汉武帝在此设立了四个郡,其名字沿用至今。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有深刻地认知,以弘扬当地传统文化为基础,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促进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2.2 提高初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有所成效。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老师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才能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节课的教育重点,教师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初中语文涉猎的知识比较广泛,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丰富,所以教师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广泛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这本教材中,涉及了中国传统节日、文言文常识、唐诗宋词、传统思想等知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十分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如《社戏》这篇课文,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赛神会或者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了解自己家乡类似的民俗活动,讲给学生们听。”学生则会根据自己对家乡类似民俗的了解,展开联想,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表达,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最后,初中语文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生活实际。因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有利于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传
155
统文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造性的结合传统文化,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初中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同和继承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这篇课文的主体内容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若有诚信,则万事皆可成,人若失信,则步履维艰。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讲究诚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到诚实守信、问心无愧。讲诚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的体悟诚信,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诚信,做有诚信的中国人。
2.3 开设多种课型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
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研学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深邃思想,从历史上留下的史书典籍、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加深对历史人物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则》时,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山东曲阜推出的以游相伴、以学为主的研学游活动,让学生在“儒家大课堂”中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领略中国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论语十二则》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其中涉及到与他人交往的忠诚与信任,是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
体现,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觉悟的提升。
其次,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如今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两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首先利用视频播放功能,展示“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视频,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景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文结合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来了解古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举办一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保护传统建筑,如何保护传统建筑的辩论赛。让学生认识到传统建筑的地位,得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当继承、保护和利用传统建筑,让传统建筑在新时代下焕发新鲜的活力。
2.4 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创造良好文化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从课程制定的角度来看,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仅仅依靠教师课上的讲解是不够的,在课下时间,还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查资料、交流讨论等,才能够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因此,教师应当在制定教学方案或者学习方案时,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水平,立足于教材中的实际内容,进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的教学,并且制定一个科学化、体系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传统节日为媒介,向学生讲述
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对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内容,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庆祝旧历元旦》,这篇课文主要讲述旧历元旦也就是春节的相关内容。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在节日方面的集中体现。从准备过节到除夕、春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诸多的感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回忆自己在春节时候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而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化到学生的实际经历中,为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深化对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认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部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如节日的由来、历史沿革、思想内涵等等,使学生在心理上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入融合。
总之,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本身存在紧密的联系,是在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教师还需要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需要中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长期和必然的趋势。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实验中学)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