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作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李华 赵鹏德 贺相春 常咏梅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2
        [ ] 网络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活动提供了新空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网络教研也存内容形式单一、管理引导机制缺失等一系列影响网络教研质量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章从当前网络教研的现状入手,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述了区域协作网络教研的基础优势,提出了网络协作教研三层信息架构以及以教研为核心的多分区内容框架体系。
        [关键词] 区域协作; 网络教研; 多分区内容框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华(1963—),男,甘肃武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nwnulh@163
        一、引
        网络教研是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一种跨时空的远程教研形式,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研的突破与重构。网络教研这种形式一出现就迅速地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起初,广为熟知的网络教育叙事,实际上就是网络教研的一种雏形。网络教育叙事在2005—2006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教师的个人博客,教师利用互联网络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这些大量情境化的、叙述性经验的教师个人博客,逐渐形成了有影响的教师进行实践反思的教师博客社,博客也成了网络教育叙事的有效工具。[1]经过这些年的发展,、BBS论坛、QQ、博客、维客、网络会议、即时通讯、Moodle等都成了网络教研的工具。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探讨对话问题、互动交流经验,各取所需,吸取精华,使自己能够从中快速成长,在实际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课后反思与同行分享得失,及时得到同行专家、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从而形成了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
        区域协作教研旨在通过网络教研这条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实现同地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互动交流,教师通过区域协作教研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共享教研成果,在协作交流中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其快速成长,使西部地区在实现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驶入快车道。目前区域协作教研在西部地区开展的情况不容乐
观,在西部网络教研以个体的形式开展得较为多,有组织的集体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却很少,个别曾参与过一些课题(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西部边远农村与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等)的学校,[2][3]在项目实施中曾开展过一些项目学校之间利用网络进行研究的活动,有过一些体验。利用网络在区域间长期协作不间断地开展教研活动目前还是一个空白区。探索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模式,用网络教研整体提升薄弱学校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活动。
        二、目前网络教研的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所有的省、市都建有不同名称的省、市级基础教育教研网,大部分县(区)也在自己的教育网上设有网络教研的栏目。如甘肃基础教育资源网(www.gsres)上开辟的《交流与探索》、《课题研究》等板块,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网站(www.gsetc)的《远教漫谈》、《互助桥》等论坛栏目。新思考网(sp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一个综合性的网络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全国性的
网络支持平台)它的《成长博客》、《教师成长》栏目自2004年设立起,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所最为熟知的栏目,各地的基础教育网络教研网都在共享它。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网(sp/是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全省的网络教研平台)它的《师生资源互动平台》、《成长博客》等栏目直接共享新思考网,这些都为老师开展网络教研提供了平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建设为网络教研铺就了道路,在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网络教研活动,在西部究竟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呢?课题组围绕探索建立有效的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模式这一课题,对西部地区不同层次(城市、城郊、乡村)的中小学就网络教研开展的情况作了一次调研。调研面向西部城市学校、城郊学校和乡村学校,调研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调查对象选择了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和武威市的36所具有上网条件的学校为样本学校。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698份,回收率为96.94%;有效问卷680份,有效率为97.42%
        从调查问卷中析出了八个方面(上网时间、网上倾向、平台选择、交流工具、内容相关性、教研活动、参与度倾向、专家倾向)来分析当前西部地区学校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情况,如图1所示。
        下面对这八个方面的数据结合访谈的情况分析如下:(1)从上网时间来看,每周上网1小时以上的教师达到56.9%,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教师是有能力和时间参加网络教研活动的。如果让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的教师(达到15.1%)热心于网络教研,成为网络教研的骨干分子,学校的网络教研活动一定会开展得有声有。(2)从上网的倾向来分析,有35.8%的教师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类内容,有24.3%的教师上网主要是为了查阅资料,有22.8%的教师上网主要是为了娱乐,只有17.1%的教师上网主要是进行网络教研和网上学习。这表明一方面教师对网络教研活动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教研平台功能、内容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管理引导机制方面缺失不到位,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和学习。(3)在教研网络平台的选择上,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与网络教研平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认为省级网络教研网站在资源共享和教师培训方面内容丰富,对教师成长帮助作用大,所以有48%的教师选择省级网络平台。一些建设较为完善的县(区)级网络平台,因教研资源丰富,方便共享,教师选择使用的就多;一些弱势的县(区)级网络平台,因教研资源少,可借鉴共享的资源有限,教师选择使用得就少,所以只有26.5%的教师选择这一级网络平台。同样,由于学校之间的差异校级网络平台良莠不齐,所以也只有20.1%的教师选择校园网络平台。还有5.4%的教师选择公网。(4)在交流工具的选用上,有45.4%的教师使用电子邮
箱,有34.7%的教师使用QQ,有12.8%的教师选用BBS,有7.1%的教师用过Blog。在访谈中了解到除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是目前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不完善,导致方便易用的成了许多教师教研活动中主流的信息交流工具。(5)在内容相关性方面,有37.7%的教师认为目前网络教研平台上的信息内容与教研活动相关性强,有46.9%的教师认为目前网络教研平台上的信息内容过于繁杂。过于繁杂的信息不便于教研者快速选择所需内容,还会分散和消耗网络教研者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网络教研的效率。(6)在教研活动形式上,有40.3%的教师倾向于网上集体备课,有25.4%的教师倾向于网络学习,有19.7%的教师愿意开展反思交流活动,有14.6%的教师主张开展案例研究。这表明教师对网络教研活动有着多层面的、多样化的需求。要求网络教研平台也要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7)在参与度方面。调查中有48.3%的教师倾向于参与传统教研,不足两成的教师表示经常参与网络教研活动。这其中与西部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低、技术水平不高有关,特别是乡村学校教师和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与网络教研平台的应用技术门槛也不无关系。(8)在专家倾向性方面,从教师在网络教研中交往的首选对象可以看出,36%的教师首选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25.7%的教师首选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大学教师,28.4%的教师首选县(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人员,有9.9%的教师跟教育行政部门人
员进行交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在网络教研中的同伴互助作用,对在网络教研中的专家引领作用认识得还不够到位。
       
        三、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目前网络教研中存在以下有待改进、完善和深入研究的方面:第一,网络教研的基层实践平台亟待建设和完善。国家级和省、市级的专业网络教研平台在教师远程培训、教学资源获取下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区域教研和校际教研的实际应用中教师们感到迫切需要统一的集成多种交流工具的网络教研平台,来支持各种教研活动。一方面提高网络教研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的操作。第二,网络教研平台的质量有待提高。网研平台应是一个专门化教研网络平台,平台的内容应集中在钻研教材教法、交流教学经验、讨论学生学习以及新课改方面。内容要新颖,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强,切忌大而全、面面俱到。在栏目设置上要增强科学性,减少随意性,符合大众口味,围绕功能和内容两条主线来设置所需的栏目。第三,网络教研平台的组织管理有待加强。网络教研平台不同于一般的网站,只依靠管理员是不够的,它既需要技术管理,维持平台的正常平稳运行,更需要业务上
的召集人、主持人组织开展网上教研活动。设置主持人角,一方面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区域内的网络教研活动;另一方面,配合管理员有效组织与管理网络教研平台,处理好与上层教研网的对接。第四,网络教研平台要增强视频服务功能。视频案例研究是网络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把传统的听课、评课机制引入网络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功能,让参与网络教研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方便流畅地观看到课堂视频。为缩小距离感在集体研讨活动中引入网络会议模式,让每个与会的人都能出现在虚拟会场。第五,倡导大学参与式的中小学联合教研模式。由大学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在网络教研中是不可忽视的,大学与中小学联合不仅能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更多的大学专家参与其中,有利于发挥专家对新课改的引领作用。
        四、区域协作网络教研的探索
        网络教研虽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诸多优势仍然催生了由教师个人、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新课改的课程专家们,纷纷搭建和利用不同的网络平台,开展着形式多样的网络教研。面对网络教研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对区域协作式的网络教研进行研究。
        (一)区域协作网络教研的优势
        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是在校际协作基础之上的网络教研,其特在于:(1)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关门办学思想,校际间互通有无,共谋发展;(2)区域间的协作教研便于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对象,形成合力,凝聚大家的智慧,使教师快速成长;(3)区域间的协作教研不受学校内部竞争性管理机制的约束,打消了教师同事间利益竞争的顾虑,增进了教师间善意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们为了分享彼此的智慧成果而积极共同参与活动,方便教研活动的开展;(4)基于网络的区域协作教研,拉近城乡学校教师间交流的距离,以网络教研的方式使城市优质学校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地区间优质资源共享,优秀教研成果共享,有助于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5)区域协作教研网络能够让边远的农村教师持久性地获得来自协作学校同步的教研信息,帮助其成长;(6)区域协作教研网络有利于推进地区间的新课程改革,推广地区间新课程改革的经验,解决广大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一系列新课改问题;(7)区域协作教研网络提供的个性化交互交流平台,有利于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利于开展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的在职研修和行动研究活动。
天水教育信息网        (二)区域协作网络教研系统的建设要求
        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协作网络教研系统的建设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际协作机制建立,二是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服务平台建设。校际协作的机制是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有效开展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三条建设思路:(1)县(区)内的校际协作。依靠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的行政功能,对本辖区的学校分层划片来建立行政干预与自愿结合方式下的区域协作联合。为保证区域协作网络教研的有效性,先行试点网络教研平台的协作校数量控制在36所,以城市学校为平台管理中心。县(区)教研室在做好督促、指导、服务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鼓励协作学校长期将网络教研活动开展下去。(2)县(区)间的校际协作。一方面利用友好县(区)的关系,特别是在教育行业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由双方教育行政部门牵线搭桥形成校际协作;另一方面通过县(区)间已建立的友好学校关系来建立起校际协作。这种形式的校际协作关系更多的是自愿结合的方式形成的,行政干预的成份很少。这种形式的校际协作体制数量有限,但它能够在区域协作教研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3)地、市、县间的区域协作。这是一种跨区域性的合作。区域协作机制的形成,一是政府指定的帮扶合作对象,二是项目课题长期合作所建立起的项目合作校,三是友好学校。这种形式的区域协作教研起点高,短期内效果明显。在这三条思路中,县(区)内的区域协作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立在区域内的校际协
作网络教研既符合当前的实际,也更有利于网络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更适合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建立长期有效的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机制,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