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重点项目“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地方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电大天水分校为例”
(项目编号:2018-ZD-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小平(1974-),男,本科,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天水市分校讲师,
研究方向:法学。基层开放大学体系建设探析
———以甘肃电大天水市分校为例
王小平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天水市分校,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开放大学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组成,体系化办学是其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基层开
放大学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终端,强化基层体系功能,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更好发挥“骨干力量”作用的关键所在。本文探讨了开放大学体系建设重要性,对甘肃电大天水分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体系建设实践做法
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加强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应充分呼应基层和学习者需求,突出体系开放性、手段信息化、项目品牌化、办学团队化,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基层功能,以更好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基层开放大学;体系建设;
实践与思考中图分类号:G72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38-0112-02
第38期总第484期No.38vol.484大学(社会科学)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0年10月
Oct.2020
开放大学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基层开放大学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终端。广播电视大学经过40余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覆盖城乡、组织有序、运作流畅、管理规范的办学系统,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强化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体系功能,是传承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在服务学习型社会中更好发挥“骨干力量”
作用的关键所在。一、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体系的内涵特征。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
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一词来源于英文System ,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系统”一词包含了更多相关性、依存性、联动性,同时也包含了相对抱团排外的封闭性。而“体系”可能内部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但更趋于开放与灵活[2]。开放大学体系是相对电大系统而言的,其内涵更丰富,办学形式也更开放灵活。
开放大学体系状况。开放大学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组成,目前共设立了45个分部、1000余个地方学院、近4000个学习中心、16个行业学院。具有招生资格的专业(方向)238个,涵盖理、工、农、医等10个学科。2010年春季至今累计招生1058.3万人,毕业792.4万人,获得学士学位9.9
万人。社会培训累计60多万人次,注册老年学员4万人,培训为老服务从业人员1万人。形成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老年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开放大学体系的时代使命。1979年成立的广播电视大学,履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时代使命,奋力解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奇缺、青黄不接的突出问题。21世纪初,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广播电视大学充分践行“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这一核心价值,为全社会培养了900多万的毕业生,为我国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3]。2012年,教育部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创举、新探索,承担着国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
学习教育体系的新使命”[4]
二、基层体系建设的实践
地方学院基层体系建设既有对国开和省开体系建设的积极响应义务,又有自身职能拓展和所辖小体系的维护与建设职责,还要兼顾吸纳更多的优质办学组织加入体系,共同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本文以天水电大为例,梳理总结基层开放大学体系化办学实践。
(一)拓展体系
一是拓展体系覆盖面。天水电大1979年建校以来,办学系统从直属班逐步延伸至两区五县,近年根据工业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发展需求,申报增设3个学习中心,实现体系化办学从点到面全网覆盖。二是拓展体系职能。以社区教育为职能拓展切入点,成立天水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增设社区教育学院,指导县区依托学习中心成立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学院,全市社区教育网络格局形成。社会培训坚持巩固传统项目与合作办学并重,年培训量达1.5万人次。合
112
作开展老年教育,兴趣班、特长班学员爆满。
(二)优化机制
一是优化办学载体。紧抓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一县区一中心,依托当地最高学府办学,体系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以本部为中心,布局合理、相对稳定、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和社区教育两大网络体系运转协调,关系融洽;二是创新工作机制,确定县区学习中心主任由依托学校校长担任,配备专职副主任负责开放教育工作,工作人员择优选调并保持基本稳定等细则。
(三)共建共享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开展教学设计、资源整合、网上作业检查评阅等,解决基层师资不足问题。坚持市级培训延伸基层,定期开展集中培训提升技能;利用工作及时回应解决基层业务难题;对业务人员变化大的学习中心,组织业务骨干到一线手把手指导;坚持开展教学交流检查,互学互鉴。组织考察
团赴省内外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取长补短。
(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体现的是体系内部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认知一致性,是体系个性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坚持办好全市开放教育教学研讨会,注重研讨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组织全市体系书画作品展、摄影展、征文比赛活动,才艺交流思想共鸣增进教职工的集体归属感,强化体系聚合意识。
三、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强化开放性激活基层体系
从电大到开放大学,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基层电大应强化开放意识,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社会培训方面积极作为,主动为政府分忧解愁,为社会和市民服务。基层迫切希望加强研究和总体设计,明确基层开放大学的设置标准,保障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投入,支持基层电大转型[5]。
(二)突出现代化武装基层体系
开放教育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先驱者,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是开放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近
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开放大学“在应用新技术开展探索性实践、教学法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开放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鲜有作为”[6],技术落后、速度慢转换复杂、操作流程繁复,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和学习者的负担。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线教育迅猛发展,而开放教育的表现差强人意,纵有覆盖城乡的体系,但服务能力有限,没有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基层迫切希望尽快建成国家开放大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化学习支持服务,建成面向全体系开放的一站式管理和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基层需要更多的特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需求,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范,打造数字时代的教育竞争力同[5]。
(三)打造新品牌联动基层体系
一是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当前基层社区教育运行不畅、经费不保、师资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较突出,亟须自上而下建立顺畅的体系化工作运行机制,培养一大批体系内社区教育工作者,组建社区教育研发团队,从课程资源建
设、活动设计和宣传等方面统筹推进。二是创建社会培训品牌项目。目前基层社会培训处于起步阶段且类型单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佳。基层期待国开加强战略合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发特培训课程资源和品牌项目,构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国开品牌教育链,体系联动全网覆盖,为基层体系发展创造空间。
(四)致力团队化凝聚基层体系
一是争取与职能相匹配的支持政策。人事分离的旧办学体制,容易产生业务工作已部署而相关支持政策未到位等问题,错失业务开展最佳时机。如社区教育方面,部分基层单位工作已开展,但经费得不到基本保障。基层期望自上而下统筹推进,各类新职能经费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解决工作难题。二是提升师资实力。基层办学单位教职工队伍趋于老龄化,中青年教师工作繁杂,发展机会和空间有限。开展体系名师名教培养行动,为基层中青年教师创造发展空间,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和资源研发团队为中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压担子、赋职能、创条件,激发职业荣誉感调动干事创业激情。三是结对帮扶发展。体系内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发展空间一直走在前列,鼓励体系内部自愿结对帮扶,在资源共建、师资共享、项目开发等方面,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推动体系内部均衡发展。四是体系文化培育。用大学理念治校,重视内涵建设,尊重学术规律,重植学科文化生态。组织覆盖全体系的各类文化学术科研活动,且评价机制规避一刀切,对不同层级适度调整评价标准偏重基层实践性,为基层工作人员职称评审晋级创造机会和条件,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集体归属感,营造氛围增进体系内部思想聚合力。
四、结语
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作为开放大学体系的终端实践者,开放大学
基层体系要勇于接受挑战,主动担当作为,为国家开放大学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2]罗忆,唐艳华,杨扬.基于开放大学的系统与体系建设[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1):7-11.
[3]叶宏.新时代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教学变革[J].天水教育信息网
远程教育杂志,2019(6):3-11.
[4]荆德刚.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建成世界一流开放大学而努力奋斗[R].国家开
放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报告,2019.
[5]谭璐,殷丙山.大学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开放大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20(6):
60-67+77
[6]丁新.新技术新环境新挑战新际遇——
—开放大学发展的环境、瓶颈与策略建议[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01):20-30.
(荐稿人:许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天水市分校高级讲师)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