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年第6期Popular Science
一、概述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行大类招生是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学科门类相近或者学科交叉的原则,将若干专业进行合并,统一成专业大类对外招生[1]。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赋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新的要求
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2]。大类招生是对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然会对原有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因此,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理论体系,拓宽课程建设思路,推动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三、基于大类招生的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注意事项
网络本科(一)课程目标的设置。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构建满足社会经济、行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体系,制定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网络学习空间课为抓手的课程建设规划。此外,还要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一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课程的价值,优选课程内容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要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
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这样通过挖掘不同课程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元素,以及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方法元素,将挖掘的思政元素编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将“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打造课程思政下的一流课程[3]。
(三)课程建设的规划。针对大类招生模式下课堂教学发生的新变化,高等学校要通过分工进行管理,不同职能部门要进行多方联动,各层级的领导、督导专家要深入课堂听课,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并将这些信息集中反馈到学校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4]。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制订课程建设计划,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制订不同的建设要求和计划,对于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因其涉及面广,可以制订网络空间课程建设计划,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对于专业核心课要遴选作为试点进行立项建设,通过制定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细则对建设质量高的课程优先推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快速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于大类招生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要转变理念,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要引入专业的信息系统,完善系统功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5];要结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科学合理地优化教学信息管理平台。
大类招生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尚微微杜锐(通讯作者)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130118)
摘要:实施大类招生能帮助高等学校更大程度地提升校内各种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满足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大类招生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要求,阐述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分别从规范课程建设制度、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加强课程建设过程管理、强化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为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提供助力。
关键词:大类招生;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60-002
作者简介:尚微微,1982年2月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杜锐,1971年7月生,男,汉族,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160
(一)细化课程建设标准,规范课程建设制度
一方面要强化管理,让制度严起来。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重点严格课程管理,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校的生师比要求,完备师资队伍;严格执行课程准入制度,发挥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把关作用,拒绝“水课”进课堂;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严格课程质量评估,在专业认证、教学评估中增加课程评价权重。在制度的监管下,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资源的建设、实验课程的开设等方面进行规范建设。另一方面要政策激励,让教学热起来。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制定激励政策。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制度与奖励的双重作用下,通过细化课程建设标准,规范课程建设制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二)优化教学条件,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发展优势量身定制综合性教学管理软件,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更新传统教育管理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配合学校大类招生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并量身定制运行准确、功能庞大、智能化、科学化,涵盖教务管理、教学管
理、拓展功能模块和移动端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6]。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理念的转变、新型技术的运用、平台的建设与开发等方面改善学校教学信息化条件,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障。信息化的时代,促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此,高校要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新入职教师必须经过助课、试讲、考核等环节,获得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学校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方可主讲课程。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现代化信息教学平台,丰富手段,完善措施,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创新课程评价方式,加强课程建设过程管理
科学评价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高校要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广度、课程学习的深度以及课程学习的挑战度进行及时评价[7]。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其次要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最后要加强非标准化、
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
校要扩大学生课程学习选择面,强化课程难度与挑战度。此外,还要对全校网络课程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全校网络课程建设状况,为更好地促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四)融入信息技术,强化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雨课堂”、“蓝墨云”、“智慧树”等智能教学工具的相继出现,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创新教学手段,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还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为课程建设提供强大助力;从教学方法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创新了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此外,从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的效果上来看,一方面突破了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了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同时还强化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通过细化课程建设标准,规范课程建设制度;优化教学条件,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创新课程评价方式,加强课程建设过程管理;融入信息技术,强化课程建设的实效性等具体的措施的实施,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形成中国特、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1.2018年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方高等院校跨专业类招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D18034;2.2019年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回归本科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加强“金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D1902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9]8号
[2]林健.一流本科教育: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22-30
[3]钟秉林.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育,2016,(4):4-8
[4]王丽荣.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27-29
[5]高正艳.一流专业建设达成度评价:内涵与特征[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2):21-24
[6]朱科蓉,周华,吴晓红.应用型本科课程的特征、建设路径与困境[J]职教论坛,2019(03):62-66
[7]甘彧.应用型本科课程转型的问题与建议——以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品牌研究,2018(05):297-298
高等教育在线
总第1316期
-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