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绩《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知识因素与能力因素》讲座精神传达报告(网友来稿)
李敬慧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学院特聘顾问,中国科协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高三教学、教研工作,10多年来一直参加北京市高考阅卷,并在阅卷领导小组负责《阅卷纵横》的编纂,致力于通过全面贯彻语文备考效率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课题研究。在作文创造性思维的考试规律方面多有建树
他总体的主张便是把语文从繁琐、被动的备考思路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认清语文高考知识要素和能力要素的实质,作为母语,高考语文考查的无非是——一枝一叶一盆土,一词一句一份题。
高考语文试题是以能力立意的试题。试题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脱离课本,课堂所学不再以纯知识的形态见于试题,试题转化为以能力立意。2006年乃至以后相当
一段时间,应该继续这一总体方向。在某种认识中,“知识”和“能力”被人为地对立起来,似乎有了知识要求,就是死记硬背,就会限制发散思维,就会桎梏能力成长。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不能割裂的。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例如识记若干汉字,背诵一首古诗;二是专业知识,例如明了这个汉字的结构,这首古诗的作者和风格。前者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后者有较严密的体系,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因为中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所依托的知识积淀,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所以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沦落为弱势科目。
《考试大纲》罗列的各项内容,实质上只是能力考查的切入点、依托和表现形式。但是,正因为现行“大纲”开列的考试内容,是在能力外衣包裹下的知识体系,内核依然是枝叶婆娑的“知识树”,所以,在多数课堂上和复习资料里,语文的备考复习,仍然陷于知识点的逐一落实,仍然不能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根本提升。探寻信息,猜测试题仍然牵动着备考复习的神经。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知识线,一张张知识网络,是一种思
维的懒惰。恰好适应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期待,因此具有相当危害。有必要清晰地划分高考语文科涉及的知识因素与能力因素,进而明确评价、鉴赏、审美、价值观形成和表现的基础。才能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轨道上推进语文备考复习,建立备考实效,提高备考效率,优化备考效果,使高考语文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动力;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考中的“自觉意识”。当然,在中学语文学科里,知识和能力又不能截然分开。知识不是僵死的,仍以应用的形式体现,能力也不能没有知识的依托。这里是以其侧重面做的模糊划分。
一、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知识因素:1、字音2、字形3、近义词4、成语熟语
5、文言实词6、文言虚词7、名句名篇8、其它知识
1、汉字字音
①考查重点为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及其他习惯性误读字;
②平时课内、课外语文学习中注意,形成普通话读音的扎实知识积累;
③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习惯性和方言性的误读字,有针对性地查补漏洞;
④备考复习中进一步检查积累,圈定重点范围,解决个性化误读问题。
2、汉字字形
①考查重点为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及其他习惯性别字;
②平时课内、课外语文学习中注意,形成扎实的知识积累;
③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习惯性错别字,有针对性地查补漏洞;
④备考复习中进一步检查积累,圈定重点范围,快速判断。
3、近义词语
① 考查重点为近义实词,大多是在相异语素上体现词义的差异;
②也考查某些近义副词(相异语素)、关联词语(逻辑关系);
③平时课内、课外语文学习中注意体会,形成扎实的知识积累;
④备考复习中进一步检查积累,瞄准相异语素,进行归类总结。
中国教育考试网普通话报名
近义词语相异语素
⑴侧重有所差异 [例]简洁/简捷 ⑵针对不同对象 [例]篡改/窜改
⑶词义有轻有重 [例]宽待/宽贷⑷范围有大有小 [例]战争/战事/战役/战斗
⑸感情彩不同 [例]牟取/谋取⑹文体彩不同 [例]休息/歇息
⑺词性用法不同 [例]必需/必须 ⑻领会修辞效果 [例]窗口/窗户
4、成语熟语
① 考查重点为成语,多是较常用的成语,少有过于浅白或艰偏的;
②也考查某些常用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等;
③平时课内、课外语文学习中注意积累,建立起丰富的知识积累;
展开全文阅读
④备考复习中进一步检查积累,纠正望文生义、偏解语素等毛病。
成语积累注意
⑴不要望文生义 [例]穷家富路/致富之路
⑵不要偏解语素 [例]贻笑大方/遗笑于人
⑶不要错解语素 [例]不刊之文/滥调文章
⑷注意感情彩 [例]刮目相看/另眼相看
⑸注意适用对象 [例]灯红酒绿/张灯结彩
⑹注意适用范围 [例]心有余悸/心有所惧
⑺把握词义演变 [例]空穴来风 七月流火
⑻注意使用习惯 [例]望其项背(用否定式)
5、文言实词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即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其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②考查重点为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部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③既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结合文意理解的能力。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并重。
6、文言虚词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
②考查重点是十八个文言虚词中一般用法中比较特殊的那些用法;
③学习和复习的重点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结合理解相关文意。
《考试大纲》圈定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7、名句名篇
①考查范围为教材要求背诵默写的内容;②考查重点是古代诗文中的第一流名句;
③学习和复习中注意背默与熟读相结合;④默写时注意校正容易写错的关键性字;
⑤背诵默写要自觉地与写作表达相结合。
8、其他知识
①考查的重点为词语的积累和文学常识;②平时课内、课外语文学习中注意积累;
③备考复习和考场上中要注意题目要求。二、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能力因素
谈到语文高考所需要的能力,必须认识到它只是多维度的语文能力中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积淀基础之上的基础性能力。这一母语掌握的基础性能力又是进行语文评价、鉴赏、审美活动以及价值观判断或展示的基础。
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又是与自觉意识紧密相关的。我们对语文备考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知识构建阶段、信息关注阶段、方法探求阶段、能力训练阶段和意识培养阶段。我们强调备考中的自觉意识,要用自觉意识取代种种自发、随意、盲目、散漫、教条等非自觉状况。备考中的自觉意识是一种“专业”意识,建立在对高考、试题和对考生认知实际切实把握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彻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备考中的自觉意识需要一种意识,一种眼光和能力,尤其需要一种思想的勇气;这样才能把关注点始终放在发现印证规律
、强化对规律的把握上。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意识和专注,我们就有可能致力于同学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提升,用“确认、整合、发散”(确认:对一词一句的确切认知,整合:对词句关系的准确把握,发散:由认知语言向知能积累扩展)的能力线,贯穿《考试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从而提高备考效率,优化备考效果。因为,这种指导思想下的备考,已经与同学语文素质——包括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 能力因素包括:㈠语句、语段 ㈡文言文阅读 ㈢古诗歌鉴赏 ㈣语言表达 ㈤现代文阅读 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