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第一篇: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东北电力大学关于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做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强化科研实践为原则,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科学规划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制订与之相匹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根据本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定本学科研究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从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本着科学、系统、优化的原则,对本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突出系统性、前沿性,特别注意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
(二)培养方案应加强基础,同时能体现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突出学科优势与特,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开设一些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
对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按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方向模块”制定;对于二级学科,应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后,在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制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要重视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改变课堂传授与科研实践脱节的理论学习方式,着力构建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理工类研究
生要加强人文类课程教学,社会科学类、管理类研究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
(三)应将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硕士生课程内容既要与本科生课程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坚决杜绝研究生课程与相同或相近本科生专业课程重复的现象。
(四)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培养方案应为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究生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规划安排。
(五)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考核;具有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培养工作的有序性。
三、基本内容
培养方案应包括学科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学位论文与答辩等内容。
(一)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师资队伍、科研情况、培养条件及学科特,字数在500字左右。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学科可在上述要求基础上,添加体现学科特的内容,细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一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
一般为5至10个,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一般为3至5个。所设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并能体现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和特,充分反映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具备下列条件:
1、应有学术带头人及合理的学术团队;
2、应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
3、应有培养研究生需要的基础条件;
4、应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和相关课程。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培养方式为全日制。
指导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可与有关科研部门、企业联合培养。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外,其余课程一般以16学时为1学分。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30-32学分。
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辅修课四个类别。
1、学位课(15-23学分)
(1)公共基础课(7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2)基础理论课(4-8学分)
(3)专业基础课(4-8学分)
学位课程成绩70分及以上为合格。
2、选修课(6-12学分)
选修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
3、必修环节(3学分)
学术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活动(至少参加一次学术论坛)(1学分)、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检查(1学分)。
必修环节的考核,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评定。
4、辅修课
少数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辅修至少两门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辅修课不计学分,应辅修而未辅修或者辅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辅修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辅修课程可在研究生入学后两
年内完成,由研究生所属学院统一安排。
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中的每门课程必须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英文译名、学时、学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课方式、考核方式、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等。所有课程教学大纲需经院分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研究生部培养科。
(六)学位论文与答辩
根据学术型培养类型特点,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的有关安排、学位论文字数、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等分别提出具体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理论、技术方法、工艺制造等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用已有理论及最新科技成果解决社会或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在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突出对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能力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