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准考证照片电子版在哪看
上海市闵行区2015届高考模拟二模试题
高三
2013-05-07 10:08
闵行区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便听到了众多老牌纸媒的噩耗。拥有79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宣布,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发行后停刊,全面转向数字杂志。德国《纽伦堡晚报》、《法拉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相继停刊,法国第二大经济类报纸《论坛报》也寿终正寝。这股“纸媒之死”的洪流当然也淹没了图像类新闻杂志。
②早在1972年美国《LIFE》第一次停刊之时,专栏作家沙纳·亚历山大当时还不肯相信:“摄影杂志没有死,人们既未停止阅读,也没有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趣。”这话说得固然不错,然而他没有料到脱离了纸这种介质,人们依然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图像,亦能够畅游网络,保持着对周围世界更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Google Books阅读自《LIFE》创刊至1972年的所有文章,也能够看到它所有的精彩版面。像纸张扼杀竹简一样,数字化把成吨的纸张简化到一张光盘上。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失去任何新闻和惊心动魄的照片。相反的,图像类纸质媒体和新闻摄影师们却正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时代。
③然而旧的死去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正如法国VU图片社创始人Christian说道:“我们已经有了获取新闻和图片的新渠道。纸张可以算的上是一种奢侈行为。我们为什么还要砍伐大量树木,污染大片水源?”况且,新形式的报道并不亚于传统媒体。轰动一时的“维基解密”就是新式媒体的代表。2010年7月,维基联合《卫报》发布“阿富汗战争日记”专题,内容包含超过几万份关
于阿富汗战争的文档。10月,再次和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公开了超过400000份伊拉克战争纪录。这使得
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边界死亡事件的地点,都可以在地图上到。此举极大震撼了美国政府,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一个平民组织无能为力。它所发布的文件大多都来源于网民的自发上传,“维基解密”只负责将上传的材料去伪存真。同时,整个网站的核心人员只有几个人,不存在传统媒体那样庞大的采编队伍。人们只需要点击鼠标,便可以做到转发新闻故事,自由传播。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④网络让地球的距离从未如此短过。在西方以Twitter 、Facebook 以及Instagram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分享软件,构成了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即时发布”和“我在现场”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们通过微博交流着自己的看法,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我们很容易回顾这些事件:北京“7·21”大雨,数万人被困大雨中,网友在微博上直播雨势和交通情况。更早一年的“7·23高铁事故”像一个打开闸门的开关,奔涌出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快速和信源多样性是微博的两大特点。如今很多事件都变成了第一时间由微博爆料,引发关注,而后才是传统媒体的介入。微博就充分展示了社交媒体的“监督功能”。
⑤网络世界意味着人人平等,也意味着人人可以充当媒体。大众已经完全不满足于“获取新闻”,而是积极地参与和制造新闻。网络上公众参与和热议的新闻,常常引发自一条微博、一张照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将触角深入到记者都难以抵达的现场,广泛地传播“真相”,一经传播,瞬间就能产生轰动效应。而海量的照片上传和储存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得每个人都充当着摄影师和图片制造者,补充和完善着新闻报道。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自我的传播渠道,可以发布文字、照片和评论后,这些碎片化
的信息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力。
⑥。北京雾霾成为公共关注的事件之前一年,普通网友王一坤便敏感地发现了空气的异样,他连续观察同一个地方14天,拍下了空气污染问题的证据。当一年以后专业媒体争相报道污染话题之时,很多照片都引自于这位非专业摄影师之手。
⑦在电视、报纸是新闻唯一来源的时代,真相是被垄断的,完全依赖于媒体制造。而现在,信息源增多,垄断似乎被打破,“新闻制造者”从特定的职业变成了大众化参与。每个人都在制造新闻、公布真相,同时却也可能在篡改事实。“真相”在变得更加直接、快捷的同时,角度更加多样,也更加扑朔迷离。哪一种更让人恐慌?当人们习惯于打开SNS网站浏览新闻,滚动的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网络上充斥着几十亿的照片,你自以为看到了所有能看到的东西,真相却可能被淹没其中。换句话说,无论在哪个时代,真相都是遥不可及的,是需要不断挖掘与接近的。
1.第②段加点的短语“纸张扼杀竹简”,是指的文明发展现象。(2分)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所阐述的主要内容(限20字以内)(3分)
□□□□□□□□□□□□□□□□□□□□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制造纸张耗费资源、污染环境,是传统纸质媒体逐渐衰亡的直接原因。
B.维基解密作为社交网络的代表,即时性发布与人员精简是其主要特点。
C.人人皆可参与的社交网络平台,为新式媒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D.传统媒体较之新式媒体,对现实报道不真实、不客观是其根本的缺陷。
4.作者在第⑤段中,特意将“真相”一词标上双引号,是为了。(2分)
5.根据文意,请在第⑥段空缺处补写一句段首句,以更好地衔接上下文内容。(3分)
6.从文中看,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其“进步”主要表现在:(4分)
⑴;⑵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天里的一团火
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回家。上好的木炭被父
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的楼板上。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 着窗棂吱呀吱呀直晃,□ 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 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
②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子中央燃了一团锣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垅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
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平息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
典故在父母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
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玩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中。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中心。
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
⑥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洇上来,将一切漫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的炭火已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了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另一种方式。
⑦冬天,我们一家子也会出门去做客,譬如说邻村的外婆总要在每年的冬天宰一只牲畜,叫我们去吃火锅,尽管冷,我们也决不会放弃这样难得的打牙祭的机会。这时,火就成了我们的管家,一家人急急切切地出门,将火独自留在家里守护家的温暖。等吃饱喝足后,又急急切切赶回,扒开事先用木灰掩埋好的炭火,暗红的炭火一下子就亮旺起来,那感觉就像是管家给风雪归来的每一个人上了杯热茶。
⑧我们每天都要从楼上拿一簸箕木炭下来,待到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那天小妹走出家门,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
⑨也许是吧,花朵是绿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7.第①段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动词是()(2分)
A.摇踢撞
B.晃蹬扑
C.推敲卷
D.吹碰闯
8.第②段段末,作者补叙一句“只有母亲总能及时记下丈夫和儿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其目的是。(3分)
9.文中两处画线句,生动地描写了小妹的语言和神态。请据此对“小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3分)
10.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摘录相关语句,并阐析其表达效果。(3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 第③段以“蛛网”为喻,表现了母亲既是讲述者,又是一年辛劳的亲历者。
B.第④段对冰雪的描写,是为了描写乡村冬景的美丽和追忆童年生活的欢愉。
C. 第⑦段写家人到外婆家打牙祭一事,是为了突出作者儿时家庭状况的拮据。
D.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围绕“火”这一意象,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E.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作者心中不觉涌出无限感伤之情。
F.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满载收获的秋天一直写到百花争奇斗艳的暮春时节。
12.第④段写道“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末段又写道“花朵是绿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请结合全文的主旨,对作者这一行文构思作出评价。(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⑴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
⑵,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⑶香雾云鬟湿,。(杜甫《月夜》)
⑷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⑸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⑹不义而富且贵,。(《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