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第2卷第19期传媒观察
在传媒领域,报纸长期以来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优良载体,更是时代演变进程的重要记录材料。报纸的头条新闻内容多为各行各业时事热点,且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在当今以新媒体著称的新信息时代更加难能可贵。正因为如此,报纸的头条新闻需要深耕市场、用心经营,从而赢得读者的持续关注并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更好发展。具体而言,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确保内容“厚重”
报纸头条新闻必须要有分量,因此内容上应做到这几点:
第一,要有全局性。即头条新闻需要从全局着眼,所刊登的文章需要从全局出发,解决“什么能发” “什么不能发”的问题。具体而言,编者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小中见大,反映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此基础之上挖掘出典型性以让小事件产生大影响。
第二,要有思想性。即头条新闻需要体现出思想深度,这就要编者善于从事物表面解释其本质,将复杂的事物关系进行清晰梳理,然后抽丝剥茧地揭示其内在联系,引发读者深度思考。有思想的头条新闻大都是关于国家社会政治话题以及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相关的文章,通过积极的建设性角度进行报道,则容易对读
者产生有益的引导和启发。
第三,要有权威性。即头条新闻应体现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确保新闻报道准确无误地呈现事件本身,滴水不漏地阐述事实依据,尤其要在所有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确保观点正确,发挥出不容置疑的思想震慑力。这就要求编者应基于事实的权威性撰写头条新闻,不能借助文字技巧加以掩饰或扭曲事件本身,否则将失去其核心价值。举例来说,关于1996年洪水灾害事件,新华社曾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发表头条新闻《灾后反思话水利》,这篇文章及时把握住了党和人民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呈现出不俗的思想性。而在当代,一些编者在制作头条新闻时,习惯于闭门造车或者无中生有,所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事实依据、缺乏正确引导、内容流于表面,长此以往其本身的权威性也逐步丧失,自然也没能发挥出头条新闻的真正价值。
二、力求内容“活泼”首先,报纸头条新闻的制作应尽量聚焦事件性新闻,改变以往固定的模式和老套的写法,合理运用实录式笔法还原事件性新闻的现场感,多角度入手,精心描绘,力求将文章写得有声有,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举例来说,美国著名记者威廉劳伦斯所著《末日即将来临》一文,将第一次爆炸试验生动传神地进行描绘,借助报纸头条新闻的形式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轰动,不仅获得了普利策奖,更载入了美国
新闻史册。
其次,报纸头条新闻的制作应尽量改进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模式,具体是指针对政策宣传、经验交流、众教育、成果报道等,改变“简报式、模式化”呈现,严格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去编写,让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内容立体化、形象化。
再者,报纸头条新闻的制作应尽量增强文采,针对以往长期存在的写作手法固化、语言枯燥乏味、风格单调呆板等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比如尝试用散文化笔法来写新闻,不断加强语言表达的技巧来为文章的真情实感增。想要实现这一点,编者应具备如下素质:勤学、勤思、勤练,通过价钱自身文学修养、深入思考积累、坚持刻苦磨炼,最终让头条新闻开出灿烂的花朵。
三、把握内容“节奏”报纸头条新闻在当今时代,面临着激烈的同类竞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媒体报道对人们进行“狂轰滥炸”式的信息输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头条新闻必须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感。
首先,尽可能让短消息唱主角。信息时代下,长篇大论式的文章很难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眼球,充斥版面的新闻报道哪怕内容再好,也有很大概率被读者自动屏蔽。曾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倡文章写得简短些、精练些,这恰恰正是报纸头条新闻的精髓。一些编者错误地认为写短了会影响重大主题的宣传,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最好的方式是用简练的语言呈现时间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变短的同时还要有深度,要能以小见大,这就需要编者深厚的素材积累、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如此才能发出一条条轰动的短新闻。
其次,尽可能让通讯过程变得简要。一些报纸头条新闻都是以通讯稿的形式进行传播,作为一种常见载体,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详尽生动地对事件进行报道,且不拘泥于某一种手法。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通讯稿趋向于“假、大、空”的模式,本来还有很大概括的余地,却被编者有意识地忽略,转而以啰唆的内容和复杂的写法来营造“好文章”的假象,这一点需要尽快纠正。
再者,报纸头条新闻应力求让特写事例更精当。一篇好的特写文章,不仅是绝佳的头条新闻备选,更能对读者产生勾魂摄魄的吸引力,而它的魅力正在于精心选择的事例、对事实的高度提炼、对现场的强烈渲染。特写文章寥寥数语就能将事件绘声绘地描绘出来,令读者折服,因此编者应善于让精选出来的事例以一当十。
摘 要:作为一类影响力持久的信息载体,报纸历经时代的演变而经久不衰,收获了大量的忠实读者,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报纸的头条新闻是其最重要的版面,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价值,尤其在当今时代下,报纸头条新闻想要与其他新媒体竞争,必须突出亮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研究报纸头条新闻如何提高影响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关键词:报纸;头条新闻;意义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9-0077-02
头条新闻在当代发展的意义
马中鳌
(阿拉善日报社,内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作者简介:马中鳌,男,汉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研究方向:媒体新闻。
第2卷第19期传媒观察
四、探寻内容“创新”
今日新闻头条最新消息头条新闻,亮点就在于“新”,那要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第一,雷厉风行时间新。既然是新闻,一定要有时间概念,如果一篇报道花费十天半月才能产出,其价值必然被大打折扣。现代社会中,一些媒体报道通篇尽是“去年以来”“今年以来”“日前”“最近”等,有的甚至没有时间要素,这样的文章怎么能用做头条。有鉴于此,编者自身要具备“拼抢”意识,不能按部就班,而是快速出击、快速成稿、快速发表,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不必非要等到结果尘埃落定后再进行报道,而是第一时间利用头条进行跟踪式、连续式报道。
第二,独具慧眼内容新。头条新闻应紧跟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变化,善于从大家相同或相似的每一天中挖掘不同或有异的新闻点,展现不一样的思想价值,这就要求编者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善于从万千事物中整合资源并分析比对、提炼净化,然后用敏锐的洞察力出与众不同之处,让头条新闻成为精品。举例来说,某报纸头条新闻关于一名全国劳动模范的报道,与其他报道截然不同,不追求对人物背
景事迹的堆砌,也不着重强化人物的荣耀,而是从其“创新精神贯穿人生主旋律”这个角度入手,将一名普通的全国劳动模范,升华为一个为信仰不懈奋斗的老兵,进而引出时代所赋予的特殊价值,从而一举收获读者的好评。
第三,别具一格写法新。同样一条信息,读者在这个媒体端看过一次,就不会在另一个媒体端继续翻看,除非它另辟蹊径。而新闻报道的艺术性恰恰体现在崭新的表现手法上,这就启示编者应追求写法上的别具一格,聚焦新体裁、新角度、新语言,让报纸头条新闻成为信息时代领头羊。为此,一方面需要多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一方面需要多运用形象化的解释,两者结合往往能取得可喜的成效。
五、总结
从过去到现在,报纸头条新闻一直是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以往的垄断地位,当今时代无疑遭遇到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一些难得的机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并突出核心价值,报纸头条新闻理应走上求新求变之路,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夏炎.头条新闻的捕捉与采写初探[J].新闻三昧,2005(05).
[2]陈一新.试论都市报头条新闻报道——以《南方都市报》为例[J].
复旦大学,2012.
[3]金鸣.让“黄金宝地”出黄金——谈当前报纸头条新闻报道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J].新闻采编,1994(01).
[4]蒋玉.当报纸头条可以被预测——新媒体和自媒体冲击下的传统
媒体应对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14).
(上接第76页)不再局限于传播者和受众的双向互动,而是传播的内容在受众中间会不断发酵形成广泛讨论,从而在受众体中间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
(三)《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的全媒体传播策略
在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节目作为一档新兴对话类电视思政课节目,它是实现当前思政课堂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环境,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才能推动思政课节目的长足发展。
(1)题材接地气。在选题方面,该节目从探讨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入手,例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梦等,这些都是理论热点,而且都“自带流量”。这样一来节目不仅选题定
位清晰,贴近民生,而且保证了节目很高的政治站位和稳固的思想支撑,同时使节目不失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
(2)培养受众意识。在节目录制方面,节目组会面向北大的在校学生进行问题收集,让大家把自己心中困惑的问题写出来,然后再根据热度从中选择,从而确定节目内容。节目组之所以选择让北大学生担任主持人,是想从学生想听的问题而不是老师想说的问题出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保证节目真正的问题导向。
(3)创新内容形式。作为一档思政课节目,它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我讲你听的模式,采用学生与老师直接对话、不同院系学生与老师交流讨论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宣传片里所讲的“高颜值学院派男神的犀利解读,北大各院系本硕博学生全覆盖,萌新和大咖的正面交锋,港澳台学子倾情加盟”,同时起到了讲述厚重的思想、伟大的理论,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看的作用。
四、对全媒体视阈下思政课节目未来的传播策略建议
(一)加强人才融合
思政课节目要想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趋势与新媒体平台互动交流,在融合渠道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全媒体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优化全媒体传播环境
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形态,其发展具有多重的可能性,其发展环境也需要多重的监管,提升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政课节目”的传播效果,优化全媒体传播环境的工作必不可少。
(三)提升全媒体受众接受力
在全媒体条件下,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这样的传播链条,即传播者经由某种传播媒介最终到达传播受众。信息传递至受众是该链条的最后一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五、结论
综上可知,全媒体的最大特征并不是并非基于某一平台,而是通过融合模式并采用多元化手段,跟受众进行接近。在新的传播态势下,如何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让学生主动去接受枯燥而又乏味的思政教育,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只有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同时准定位,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媒介加以优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廉张洁.媒介融合背景下西安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节目传播策
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邹霖.全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及传播策略[J].新闻传
播,2018.
[3]穆浩宇.全媒体视阈下“四个全面”传播受众研究[D].中国石油大
学,2016.
[4]骆萍.融媒时代广播访谈节目传播模式的创新策略[J].中国有线
电视,2017.
[5]王桓.网络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研究[D].湖北省
社会科学院,2017.
[6]刑帆.思政热点面对面:用鲜活的思想赢得青年[J].长江日报,
2019.
其他作者简介:
刘艺惠子,女,汉族,山东青州人。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及传播策略。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