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3期)
Total No .303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O8080038)及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
0804007)的成果之一。收稿日期:2011—12—09
作者简介:贾文蓉(1972—),女,河北无极人。邯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石彩秀(1971—),女,河北武安人。邯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聋校德育工作
贾文蓉,石彩秀
(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新时期聋校的德育工作应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坚持德育与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传统德育方式与现代德育方式协调发展,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品质教育协调发展,学生德育工作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积极推进聋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聋校;德育;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071—02
一、科学发展观在聋校德育工作中落实的基本途径
(一)素质教育是聋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吉林省教育学院官方网
聋生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制约了其
潜力的开发,但聋生在很多领域拥有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潜力开发可能,因此不能因其听力障碍而改变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聋校的德育工作应把素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聋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聋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从而促进聋生在德智体等方面主动、活泼、和谐地发展。
(二)聋校德育工作应坚持德育与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仅仅提高聋生智力水平和技能水平无法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尤其是道德教育的缺失,使聋生本来因听力障碍而出现的自卑多疑、性格偏执、自私、分辨是非能力差、法制意识淡漠等特征更加强烈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此,聋校应智
力教育、技能教育与德育并重。
(三)聋校德育工作应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德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每一环节对聋生的身心发育,认知发展和人格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将聋生成长中的每一环节利用学校的特殊教育优势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形成合力、
互为补充。(四)聋校德育工作应坚持传统德育方式与现代德育方式协调发展
传统德育方式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教
育学生,教师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严格细致的工作管理学生。这些传统德育手段在现代德育工作中仍需传承发扬,但是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往往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管”轻“育”,即注重约束聋生短期在校行为忽视长期的道德养成,注重校内作用忽视社会效益,这就使教师强调的道德规范不能内化为聋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一旦脱离开依靠“监管”约束自己行为的学校进入依靠“自律”来调控自己行为的社会,聋生往往不能自我约束和正确地自我定向。
首先,建立开放的德育环境。在信息传递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知识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
1
7
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然而当前一些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家长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思想滋长。如果没有正确及时的引导,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希望聋生能够自动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聋校的德育工作者应积极组织聋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鼓励聋生进行社会交往,了解社会道德,熟悉社会规则,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寻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将其纳入课堂教育、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的范畴,让学生通过各种真实的事例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立,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中小学阶段是人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帮助听障儿童发展同伴交往,有目的地进行人际交往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聋生扩大视野,更好地理解社会人的意义,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人格的完善,为听障儿童少年接受社会规则,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使正常儿童从心理上接纳这些特殊儿童,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
第二,德育手段的多样性。听力障碍使聋生的语言发展停滞或迟缓,但其视觉记忆优于正常学生,德育课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鲜明的形象、醒目的文字、活泼的动画调动聋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变抽象为具体,改善教学效果,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聋生存在听力障碍,不能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聋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加强网络技能的学习,通过网络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学生沟通,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教会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五)聋校德育工作应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品质教育协调发展
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个体心理只有处于健康状态下才能自觉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据林于萍、张宇迪,陈呈超等对聋生所做的调查显示,聋哑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自卑感、孤独感、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聋生的听力缺陷往往会造成孤僻、多疑、自傲或自卑、急躁、主观片面、自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聋生对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接受。虽然目前部分聋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但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等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聋校在德育工作中应结合聋生独特的心理需要和成长方式,遵循聋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有目的的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培养聋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缺陷,学会调控自己的内心情感,主动进行人际交往,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坚强乐观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使聋生的道德心理日趋稳定和成熟,从而帮助聋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
(六)聋校德育工作应坚持学生德育工作与教师自我德育建设协调发展
教育是一项用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将直接影响到聋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尤其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生理有缺陷的学生,这对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无德不立,德无教不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聋校的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师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到聋生能否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在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同时,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道德的监督与建设。
三、结语
特殊教育的宗旨不仅仅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提高智力水平,获得自我生存的技能,而且还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服务社会。聋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障碍学生与社会的融洽程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新时期聋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听力障碍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法律意识,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由单纯的消耗社会财富变为创造社会财富,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9-12.
[2]张宇迪,陈呈超.聋生心理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8-3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