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高等学校应对大学生考研热”策略分析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刘喜鹏
摘要:自2017年1月1日起教育部正式实施“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新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来,高等学校的考研率逐年攀升,而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名额并没有同比增加,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考研竞争压力暴增。这些考研新情况,给高等学习的既有培养带来的冲击也愈发显现。本文拟通过对“考研热”成因和高校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分析,为高校下一步培养工作的调整提供策略支持。
关键词:考研热;非全日制;考研动机;考研指导
自2017年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政策调整以来,全国考研人数激增,2019年考研人数已达290余万人,较2017年增长了44%,应届生、往届生基本同比例增加,而录取率却持续下跌,2019年已跌至1:4创十年来新低。面对如此严峻的考研形势,高校大学生们的考研热情依然不减,备考的压力势必日益增大,这将导致高校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都将受到“考研热”的影响,因此高校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既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又尊重学生人生发展的自主理性选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考研热”效应成因分析
“考研热”现象的形成不是短期的偶然现象,而是有深厚的社会和教育的双重发展基础的长期历史积淀,之所以称之为“效应”是指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这一政策的出台所导致的社会连锁反应。
(一)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首先,学生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价值回馈社会,就业是学生实现这一目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在择业和从业的过程中也为社会所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作为人才这一教育产品的使用方,在招聘和升职加薪过程中也设置了学历门槛,例如某些偏管理或偏技术岗位只招收研究生,这迫使学生去考研追求高学历。其次,国家的既定人才支持政策,力度大范围广,读研学生在读研期间来自教育成本的经济压力较小。最后,考研辅导已形成产业,辅导机构对考研“量产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原本学生自助自觉的发展行为变成了教育的产业化行为,而这实质属于经济行为,跟高等学校教育相比不具有教育的完整意义,其本身具有盲目性。
(二)家庭支撑层面分析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持续改善,大多数学生家庭收入较以往都有大幅提升,对子女工作来缓解经济压力的需求大幅减弱,而且家庭把对子女教
育的投入看的也越来越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
理解也慢慢由生存技能的学习向人生发展的
需要转变。这种家庭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学生
考研观念的形成,也为其考研失利后“二战”
的选择提供了支撑。
(三)高校培养层面分析
目前,不少高校正从教学型大学向着研
究型大学发展,研究型大学需要研究型人才支
撑,这样的人才不仅包括师资科研人员还包括
博导硕导带领下的研究生团队,为了鼓励优秀
本科毕业生保送或报考,学校会利用奖学金、
助学金、科研补贴等形式吸引人才,同时也鼓
励本校专业对口学生保送或报考本校,这样的
学生往往有更好的培养连续性,科研上手能力
更强。同时,这样的导向也体现在学校对学院
的考核指标中,考研率、报考本校比率都是考
核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体现在学生教育管理
工作中就演变成学院大力宣传动员鼓励学生
考研并且鼓励报考本校研究生等情况。这样
的动员是最直接有效的,对学生考研观念的形
成影响也最大。
二、大学生考研动机分析
研招网统计显示,2019年考研同学的
考研意图分布为:个人发展与就业前景占
39.96%,专业前景占21.29%,热爱科研占
12.17%,暂时不想就业占8.82%,对本科所学
专业不满意想换专业占7.9%,受父母或他人
的影响占6.02%,其他占3.83%。从以上数据
分析可得以下结果。
(1)多数考研人选择考研目的明确。
无论是从个人发展、就业前景、专业前景的考
量,还是对科研的热爱,都是考生们主动选择
的结果,他们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虽然这
种标准不一定是理性的,但可以看出考生绝
大多数是积极的心态在选择考研,仅有不足
10%的考生抱有规避就业压力暂缓就业的想
法,而这种想法本身也不全是消极的,部分原
因是考生对社会不利就业环境的自主应对。所
以,目前的绝大多数考生没有像很多媒体宣传
的那样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
(2)数据的畸形表现出考生考研的非理
性。数据中“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一项跟“专
业前景”“热爱科研”等其余几项比,表面看
来是一个考生自主积极选择的过程,但它却是
一个更加模糊的概念。这样的选择可以解读为
只需要一个研究生学历作为发展的垫脚石和
进入企业的敲门砖,这样的想法容易受从众心
理驱使,具有非理性,这一体人数越多高校
越应警惕。
(3)警惕数据所反映的“二八定律”中
的20%体。选择“暂时不想就业”的考生
可能存在逃避心态,需要被纠正;选择“本科
所学专业不满意想换专业”的考生考研难度
更大,需要被提醒;选择“受父母或他人的影响”
的考生可能心生逆反情绪,需要被关注;选择
“其他”的考生,考研想法不成熟,需要被引导。
三、高校应对“考研热”策略分析
高等学校在应对“考研热”效应时,要坚
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动摇,
应站在该效应形成的客观基础之上准着力
点制定应对方案,不能令行禁止粗暴解决,更
不能听之任之不作为。
(一)搭建好企业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高校育
人模式正逐步转型,从单一的教学或科研向教
学科研并重,从单纯育才到追求“三全育人”
德才兼备,从传统教育教学到国际化培养,我
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也正发生着变化,综合素
质也更加全面。
而作为使用人才的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衡
量具有滞后性,这时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向企
业宣传学校新的培养政策,同时也应全面了解
企业的人才需求,并及时向学生细致介绍帮助
学生准发展方向。
(二)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剖析和定位。
高校应利用好过程性考核指标的指挥棒
作用,将学生考研、就业、出国等发展性指导
·226·
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列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考核力度,防止出现只重结果不重培养的情况,引导院系和职能部门更加细致的做好学生的引导。在学生人生、职业、专业、考研等规划上逐级明确细化培养任务,将已有培养环节真正整合到“三全育人”的体系内,有序有目的的开展。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开展考研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出国交流指导、学业规划指导等课程,给予学分认证,让学生成体系学习如何规划人生。通过各级部门的指导和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考研。
(三)为考研学生提供良好复习环境。
“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之后,随着应届、往届、在职人员考研人数的同步增长,对于应届考研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所谓的“二战”同学,考研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二战”同学有更长的复习时长,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二战”体人数激增,从研招网的2019年的调查看,考研失利后选择“二战”的同学接近一半。高校在制定考研支持政策时,应做好心理支持和物质支持。
心理支持上,学生在择校时如何到合适自己的地区、学校和专业是至关重要的,建议高校做好考研学生的目标分流,协助学生分析自身情况、学院历年考研成绩、目标院校水平等,最终帮助他们到最合适考生报考的1-2所学校和专业,并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持之以恒。物质支持上,学校应提供与学生考研人数相适应的专门考研复习教室并建立考勤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复习;为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
经费支持,学校可以适当地为考
研学生提供营养补贴、报名费补贴等奖助制度,
给考研同学送去温暖;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减
少大四上学期必修课程或缩短课时量为考研
同学提供时间保证。
(四)个别学生做好家庭环境沟通
个别家庭对子女考研过分看重或者过于2019考研
反对,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消极情绪,不利
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必要时应做好学生和
家长沟通的桥梁,跟家长交流考研政策和学生
想法,给出学校建议。同时,当发现学生的负
面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给学生传授与
家长沟通的技巧。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考研热”效应成因以及大
学生考研动机的分析,初步到了高等学校在
面对近年来考研报名热度持续上升的新情况
时应采取的态度和立场,为高等学校制定应对
策略提供了几点意见。但是“考研热”效应不
是短期现象,还要持续下去,如何引导考生更
加理性的选择是否考研,精准掌舵自己人生的
航向,这一大课题还需要教育部门做更多探索,
还需要高等学校对自身情况的精准分析,更需
要社会各方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1]李玉全,刘宁,王海霖.大学生考研的重要
性分析及激励措施探讨[J].文化创新比
较研究,2019(10):110.
[2]高雅.关于大学生就业与考研选择的博
弈分析[J].学术论坛,2019(9):218.
[3]刘建琦.大学生考研意愿研究——基于
科学引导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
报,2019(10):25.
【相关链接】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开考。
据悉,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51
万人,比上年增长11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
的最高纪录。
在各大高校考生的状态持两极分化一些
考生的情绪过于紧张,而持“打酱油”心态的
考生也大有人在。
四川大学的小周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打印
好了《准考证》,虽然这是她第一次备战研究
生考试,但是她备考期间一直紧绷着弦,临
考前这几天甚至出现了睡眠障碍。而另一位
姓张的学生则表示,他虽然报了名准备考试,
但他上个月就已经签到一份工作。该学生说,
“对于周末的研究生大考,我目前就算‘打酱
油’,考不考得上就随缘嘛。”
在一些考研自习室里,有少数考生早已
将被子带到教室进行通宵复习。对此,特别
提醒广大考生要调整心态,放下心理负担,
轻松应考。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临考前,考生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证件(准
考证、有效身份证件)、文具等方面的准备、
检查,及时上网下载打印准考证,以免因遗
忘而影响考试;同时有必要熟悉考场,做好
出行安排。
(上接第219页)
相关的造价工作标准及流程进行归类与汇总,建立高效的索引以利于日后造价员工作时翻阅效率。这样既能减少老员工少许的工作量,又能让新进员工快速有效的“上手”。
另一方面,作为造价管理者更应当时刻注意相关工作标准及流程在日常中出现的优劣性,广泛听取造价员在实际操作后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总结与分析,并以公司整体运行情况及发展态势作出有效的判断,避免行文立规“见招拆招”的习惯,讲整体重实效,力求造价相关制度的发展是顺应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
最后,在制定相关造价工作准则时应权责明确,让各位造价员明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及责任。让造价员清楚自己在本企业中“要做什么、能怎么做、必担何责”,避免由于造价员承担了本不属造价专业的职责而“心虚”,而导致其在工作中做出了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对造价员的工作要求做出从面到线的区分及
明确是必要的。既从工作面上强调造价工作必
须依据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承担的专业责任,再
从企业流程中细化造价工作必须遵循的工作
流程和操作要求。
只有让造价员在其专业领域中承担其必
须的职责,才不会使得造价员有借口“讨价还
价”而逃避本应当承担的责任,亦不会因造价
员的“心虚”至拖延造价工作而影响了工程的
进展,损失了企业的利益。
综上,所谈之造价管理是侧重于建筑企
业内部相关造价工作流程与标准的管理。精简
的流程、明确的职责可以让造价员感觉工作轻
松,而严谨的标准、系统的管理可以使造价员
感觉责任重大。这“一松一紧”再配予适当的
奖惩制度,对于日常工作中的造价员是能够产
生积极主动作用的。并建筑企业能够在定立了
有用的、高效的、节能的相关造价工作流程、
工作标准等管理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系统
化的造价管理体系,且据此实现建设项目使用
价值与增值的最佳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
大化。
【注释】
1选自《管理就是走流程》,石真语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相关链接】
造价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ào
jià,指制造某种东西或建筑物等所需的费用。
《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价工程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
取得《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
登记,在建设工程中从事造价业务活动的专
业技术人员。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