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政
——以专科阶段课程建设为例
崔  灿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 要: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时期铸就的伟大红精神,是沂蒙地区党政军民关系的生动反映,是中国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沂蒙精神融入专科阶段课程建设,既有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也有一定的现实困境。本文以专科阶段课程建设为例,探索通过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为专科阶段的大学生注入伟大沂蒙精神。
关键词:沂蒙精神;专科阶段;思政课
一、何以必要:沂蒙精神融入专科阶段课程建设价值研究
(一)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沂蒙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体性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沂蒙精神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历史文化基因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有其丰富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东夷文化、儒家文化为沂蒙精神的诞生构筑了深厚的道德底蕴,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坚持马列主义与思想,与沂蒙人民心心相印,生死与共,在革命与建设中铸就了以“爱党爱军”为核心的“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1]沂蒙精神是沂蒙地区党政军民关系的生动反映与真实写照,是中国红文化的重要组成。
(二)沂蒙精神对大学生的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红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沂蒙精神富含丰富的教育元素,因此需要不断继承、发展、发扬光大。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成长关键期,需要在学习沂蒙精神中不断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团结奉献。
1.增进认知共鸣
学习沂蒙精神为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现实素材,拓宽学习视野,拉近大学生与国家、社会的时空距离。高校思政课以站在历史角度的理性说服教育为主,大量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缺乏认同感。沂蒙精神根植于青年发挥重大历史作用的社会历史实践,无论是其文化背景、社会精髓、人文情
怀都散发着独一无二的知识性魅力,大学生体的亲历亲为性保障了大学生在学习沂蒙精神中形成强烈的认知共鸣。
2.厚植爱国情怀
沂蒙精神深深植根于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内核的民族精神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影响力。学习沂蒙精神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包括以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为核心的自然情感,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情感,以热爱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特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情感。为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提供有效的精神资源,有效减少大学生的心灵荒漠化与精神空虚化,唤醒当代大学生爱国之情。
3.磨练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帮助学生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精神力量,为大学生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外转化道德行为提供不竭动力支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沂蒙精神继承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中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沂蒙精神用社会主义实践论证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优越性,背后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等丰富的政治元素,直击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深受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利己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等错误思潮影响的大学生内心深处,涤荡其灵魂,磨练其道德意志。
大临沂人才网
4.规范报国之行
沂蒙精神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沂蒙人民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的唯物历史主义分析之上的历史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沂蒙精神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导向,沂蒙人民的革命斗争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与动机,沂蒙英雄的榜样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新的行为范式,激励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采取适合自身、适合社会的科学路径将沂蒙精神外化于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何以可能:沂蒙精神融入专科阶段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专科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早在1985颁发的高等教育思政课建设母本文件中,便提出通过“三课两辅”方案进行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其中三课包括中国革命历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两辅即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时辅以文艺教育、世界经济与政治教育。值得一提的是,85方案尚未区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区别,也没有形成严谨的课程体系,而是由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按照该方案进行思政教学时具体安排。
98方案最大的特定即站在国家整体式教学的角度具体区分了本专科的思政课程。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本文不再赘述。专科阶段,针对两年制专科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思想品德、法律概论共计四门课程。三年制专科除此四门课程之外,另设思想课程。
05方案在98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政课程。2008年将专科阶段的思政课程确定为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发的有关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文件,不难发现我国对于专科阶段的思政课程设置目标逐渐明确、脉络逐渐清晰、科目逐渐具体。发展至今,我国专科阶段思政课程体系日益呈现出规范化、专业化、学术化的特点。
New Generation 44
思政课程体系是沂蒙精神的重要依托。良好扎实的思政课程体系,为沂蒙精神的融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沂蒙精神融入专科思政课程建设现实困境
1、对沂蒙精神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
当前已有一些专科院校开始注重挖掘沂蒙精神的教育内涵,如开发沂蒙精神相关的校本课程,邀请名师举办沂蒙精神主题教育讲座。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学校依旧沿袭传统的思政课程体系,对沂蒙精神教育资源的挖掘并不充分,没有将沂蒙精神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发挥沂蒙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只有创新思政课建设的“供给侧”,才会让处在“需求侧”的学生真正能学、
愿学、善学沂蒙精神。
2、教师缺乏将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能力与意识
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体系需要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大部分专科院校往往不重视思政教学,思政课教师缺乏创新性教学设计,固守传统教学思维。对非沂蒙地区的院校而言,思政课教师也缺乏对沂蒙精神的深入研究,无法将沂蒙精神融合专科学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只有培养秉持远大的理想信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学问、关爱学生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才能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3、学生对待沂蒙精神学习积极性不足
学生能否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学习沂蒙精神是沂蒙精神能否成功融入思政课程的关键所在。第一,学生缺乏深入学习沂蒙精神的良好契机,受限于专科阶段教育目标以及培养目标,与沂蒙精神相关科研项目与课题牢牢掌握在有经验的教师手里,学生奔波于专业课、实践课之间,没有时间精力与教师共同从事沂蒙精神研究活动;[3]第二,传统思政课程重理论分析与教师直接讲授,繁琐枯燥的知识点让学生早已审美疲劳,缺失了对沂蒙精神的学习热情。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必然会影响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精度、力度与效度。
三、何以实现:沂蒙精神融入专科阶段课程建设路径探析
与本科生不同,在培养目标上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在培养模式上,专科生更强调实践式教学。学习时间上,专科生在校学习时间往往短于本科生。因此必须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融入新生入学、在校学习、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
(一)创新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近些年来,课程之间的相关度、融合度不断增强,破除思政课“碎片化”,树立“大思政教学观”意识迫在眉睫。
一方面,应在传统思政课程中应打破课程界限,精准融入与沂蒙精神相关的课题研究,构建覆盖全面的多维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课程资源深度解读沂蒙精神,精准设计沂蒙精神的教学切入点,促进沂蒙精神与传统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讲好大学生如何学习沂蒙精神陶冶思想情操,磨练道德意志,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等思想问题;在《思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讲好沂蒙地区共产党带领沂蒙儿女进行新民主主义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等政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讲好沂蒙精神的人本性特质、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学习沂蒙精神等哲学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好沂蒙大地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及沂蒙精神诞生发展历程等历史问题;在《形势与政策》讲好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沂蒙精神以及沂蒙精神中蕴含的命运与共、和谐包容理念等国际问题。
另一方面,应善于发掘沂蒙精神基因与内涵,建立沂蒙精神课程研究中心,共建共享沂蒙精神课程资源库,深入挖掘学校优势,创设融合沂蒙精神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特选修课。增强校本教材的感染力、感染力、说服力。学校应以专业思政为主线,以课程思政为主题,以章节思政为话题,通过精准设计一个个生动的思政教学专题,让学生在专题学习中学习专业思政知识,感悟沂蒙精神。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1、讨论式教学
相较于传统思政课程,根植于沂蒙地区的沂蒙精神使得师生在理论与实践经验上更为对等,在面对相关问题时更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基于此教师应破除教学过程中自身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打通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网上思政教学新渠道。在课前通过雨课堂、云班课以及对分易等网络教学工具发布紧扣沂蒙精神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搜集、筛选与分析相关资料形成个人思考。在课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讨论中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讨论内容与讨论成果,完成记录讨论过程与讨论感悟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沂蒙精神的理解。
2、情景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用情景教学法,讲好沂蒙故事,加强学生共情体验,春风化雨般打动学生。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创设思政课模拟情景实验中心,将沂蒙精神结合新时代背景、中国梦背景,精心设计专题演讲、话剧表演、诗朗诵、电影赏析等一系列活动,将抽象化概念转化为形象化知识,同时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融入感,[4]加强学习沂蒙精神内涵的积极性。
3、实践式教学
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生动的实践课。特别对于专科学生而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从以个人为中心的圈子中拉出,将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动效应,让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沂蒙精神的熏陶,加快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宣传教育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亲身体验转化。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家长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针对沂蒙地区的学生,邀请家长结合家族经历与家风教育向学生讲述沂蒙精神;其次,带领学生进行红研学旅行,如重走大青山突围路、探寻沂蒙山小调发源地;最后应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立足学校、服务社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将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费聿辉,徐东升.关于沂蒙精神的哲学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01):34-37.
[2]刘万英.高校本专科思政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40-142.
[3]邵锦平,朱瑾,李路生.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意蕴、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20(10):119-124.
[4]寻芬,马晓兰.“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意义和路径[J].高校后勤研究,2020(11):76-77+80.
New Generation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