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以项目实训班为例
摘要: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发展,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实现精准人才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围绕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促进发展等方面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深度融合,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应用,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积极促进作用。项目实训班的开展,是实现产教融合落实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实训班  路径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校企协同育人具有实践教育的现实价值。
高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是探索现代教育方法的一项措施,人才培养不仅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强化实践教育才能更好满足社会的需求。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需要深度设计,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不论是那种合作方式在实践教育中中深入探索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效果。双方共赢是基础,共同发展是出路,人才培养是根本,深度融合是核心。校企协同育人对于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结构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校企协同育人缓解“就业难”问题。
高校注重办学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融合、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契合发展,努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也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进高校就业与创业工作的推荐,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根据市场的用人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协同育人机制与企业需求有机融合,在协同育人合作模式中可解决部分“就业难”问题。
(三)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互利双赢。
校企协同育人在政策条件下结合双方实际发展需求,选择多样化的模式,如将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资源进行匹配、整合、优化,在合作模式实践中再次将优化后的资源进行传递、共享、有效评估等,进而产生新的叠加效能,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二、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协同育人认识不够一致。
自教育部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开展地方高校新工科研究和实践。校企协同育人现已成为社会和高校的共识行为。校企协同育人涉及学校和企业各方利益,学校与企业如何看待校企协 同育人的落实至关重要。现阶段高校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设置课程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存在难度,企业在合作时会考虑资源释出人员成本投入、地域位置、学生安全等问题使得部分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动力不足。随我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应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企业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校企协同育人。
广州高校人才网招聘网
(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实和实施需要制度保障才能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校企协作育人制度作为高校和企业最为基础的保障,但现在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机制体系支撑导致校企协同育人不能深入推进。目前存在校企协同育人合作
时间周期短、低层次方式主要是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校企双方没有形成协同育人参与的共建、整体体系机制很难深入开展合作内容,深化合作效果。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包括学生成长培养机制、过程监管、调研回访、评价考核等制度。校内打通协同育人的全流程,让参与校企合作的师生明目标、遵章程,见成效。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前沿的优势配合学校完善制度管理、师资队伍、技能培养,建立资源互通培养机制。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够开拓。
在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重点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才能提高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提升协同育人的成效,扩宽协同育人的辐射面。从目前呈现的形式现状来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内容比较浅显,停留在招聘会形式人才的基本输出,企业能提供的实习岗位较少,实习实训项目不多,只是浅层次完成实习基本的要求,对企业的需求认知、行业资讯、专业技能应用比较少涉及。协同育人形式没有深入将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协同育人信息缺乏专人梳理、及时互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供给与校企育人需求不匹配,满足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信息需求。协同育人实践载体主要以输送学生
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在实习岗位上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出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协同育人融合深度不够。
三、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校企双方提高协同育人的认识。
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融合,理念、认识上达成相对一致,才能在合作模式上双向赋能,资源优化,共谋发展。校企双方在政策指导下构建共融式的管理模式,立足于共建共享,需要共同拟定校企协同育人技术保障、可释放的资源共享、法律规定、奖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定;需要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习基地、产学研平台等方面达成共识;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达成共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将企业技术专家、行业高管等师资力量融入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过程中,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的最新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协同育人持续发展。高校和企业都需要加强价值取向和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高校与企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才能全方位保障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落实和推进。
(二)校企双方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
维护校企间深入持久的合作关系离不开良好的运行机制,在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后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企双方专项工作负责人、行业专业技术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管理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的决策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制度以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培训等协同育人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校企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需要不同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校企交流、定期信息通报、校企专家研讨、定期回访反馈等制度,及时沟通校企各自的发展和需求、专业发展动态、就业创业情况、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等信息,在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问题的同时,实现双方信息的共享,便于整合各种资源,使双方优势资源互补,产生叠加效应。
(三)校企双方搭好协同育人平台。
1、资源共享,拓宽企业参与途径。
高校与企业要发挥校企之间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人才基本输送链接着手,
针对性匹配校企育人专项合作,校企设置企业命题共办专业赛事岗位专项实训班开展、实验室共建、课程体系融合、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校企资源的共享,一是将企业项目带入学校科研平台,借助科研平台由专业教师、学生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科研平台资源上得到锻炼,实现企业与教师、学生方面的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学校将现有的科研命题与企业共建,把学校最新发展的资源与企业共享。依托企业资源优势,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产学研科研平台从学生的思想、学业、就业以及日常管理各环节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进一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2、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平台。
校企双方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平台,一是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线上咨询、学习资源库,校企共办赛事,如挑战杯、攀登计划、互联网+等专业赛事的直通车,企业在赛事线上线下相结合,不定期到校线下指导赛事的进度,同步搭建线上咨询的途径,专人专项指导。二是将创业比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平台,企业更加贴近市场需求,项目成果的转化需要一
体系运营,这不仅使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企业效益最大化,在转化过程中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3、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项目化实训。
项目化实训是为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力促学校人才培养,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和新的合作方式。"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更好的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情况把握实训项目的准入,做到需求匹配、专业技能培训与课程体系匹配。项目实训班开展需规范管理,以确保提高实训效果,保障学实训班教学质量。成立实训班专项师资队伍,引企入校、线下现场教学为主、线上咨询为辅的实训模式,完善实训项目的制度化管理,监控好实训事项的师资、实训内容、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作为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重要内容。
四、结语
高校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企双方继续深耕合作,不断探究校企协同育人的新
路径,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校企协同育人质量,输出更多更具特的经验与范式,促进校企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坚.地方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路径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视域[J].教育现代化 ,2019,6(86):24-27.
[2]桑 潇,杨巨成.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G4].中国轻工教育,2018(1):66.
[3]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