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公安类专业民族课程的开设
【内容摘要】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民族问题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我国边疆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也是考验公安队伍治理能力的现实难题。西部地区政法院校作为我国培养公安后备人才的主要力量,其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增设系统性的民族课程,以提高公安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未来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西部地区;公安教育;民族课程
一、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公安教育的现状
    政法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我国各地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人才的重要使命。目前,西部地区各政法院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公安人才,在公安教育各环节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课堂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下,高层次、高素质公安人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并掌握更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以便能够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解决各类问题,应对突发状况,创新工作模式。目前,政法院校公
安类专业紧紧围绕工作需求及个人发展需要,课堂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二)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丰富。应用型人才应当掌握从事具体工作的专业技能。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在培养公安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它们采用多元形式丰富、灵活地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文体和公益活动等,切实拓展了该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三)思想政治教育步入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变迁,这对公安工作特别是其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安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客观上讲,经济体制的迅速转型使得原有的道德规范逐渐式微,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又相对滞后,加上转型期我国法律制度的尚未完善,硬性监督体系的还不健全,都有可能导致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与蔓延,这就要求公安人才应该具备更加端正的思想政治觉悟。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即通过通识性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及多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公安类专业学生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恪守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其法治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及职业道德修养,巩固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及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而奋斗的公仆精神。
然而,公安作为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国家稳定的主力军,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政法院校培
养的公安储备人才不仅应该注重实操对抗技能的职业训练,还应该具有优良的人文关怀素养,这其中就包含了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从目前大多数政法院校公安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讲看,民族课程的不足(甚或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可能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普及,也不利于公安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其在未来公安从业中的治安案件查处、突发事件谈判等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民族知识,容易将普通案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最终酿成危机事件扩大化的严重倾向。《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教思政[2009]10号)就曾指出,要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抓紧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也要求,要高度重视在学校、在广大青少年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切实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积极进行通识性的民族团结教育。另外,伴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公安队伍的治理能力也应进一步强化,而现代的观念意识即是治理能力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这种观念意识(含民族团结等)的形成与深化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从政法院校公安专业后备人才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与落实。
二、民族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政法院校公安类专业学生民族课程的设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培育合格公安人才的现实需求。高考各大学录取分数线
(一)国家稳定发展的需要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性有助于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却孕育了不稳定。”进一步讲,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其中,政治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那么,对于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讲,政治文化与民族因素紧密相关,民族问题成为制约政治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促进民族团结成为有效规避、合理消除民族问题的重要保障,它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内部基础。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就曾提出,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关乎我国国家整体的稳定,目前国内外各种势力企图利用我国民族问题,频频制造各类事件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尤其是边境地区及西部地区,此类问题更为严峻。在此形势下,积极开
展民族团结教育成为了稳定社会发展氛围的重要途径。另外,各民族团结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和处理民族问题,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和谐社会不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也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和谐。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相对集中的地区,更应当重视民族团结教育,避免民族矛盾及民族纠纷的产生,为西部地区和谐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西部地区客观环境的需要
    西部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12 个省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都分布于此地区。除此之外,西部地区含民族自治州27个,占全国州级自治地方的90%;县级自治地方占全国民族自治县总数的69.2%。我国八成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西部,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到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5.9%。西部地区特殊的民族构成使该地区公安工作呈现出以民族问题为表征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公安人才应当熟知各少数民族的不同文化风俗,了解民族信仰及民族宗教相关常识,理解并掌握国家各项民族理论及,这
样才能更好地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治安事件,维护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秩序。
    公安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性决定了公安人才的培养应当以西部地区实际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特性表现为以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现实需求为目标,重点培养为本地区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及高素质劳动者。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较于中东部地区基础较差,发展程度较为落后,若要实现快速发展,人力资本是必不可少的发展要素之一。公安人才作为维护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守护力量,更亟需根据地区实际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政法 [2008]28号)提出,公安院校应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内容的对接,以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西部地区民族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法院校公安人才应当具备相应的民族类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本地区的各类治安事件,更好地为各民族同胞的和谐共生服务。
(三)公安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公安人才自身应当坚定落实国家要求。政法院校作为公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教思政[2007]16号)也明确指出,要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幌子对我国高校进行渗透。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公安专业学生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使命,结合地区民族构成特点,更应当在学习阶段深刻理解国家的,并能够将政策转化为行为规范,并在未来工作中加以落实。
    民族类知识是公安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治理管理处罚法》也明确规定了对于“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的行为应受到处罚。该条款是治安事件中涉及民族问题的规范性说明,它要求公安人员对具体事件的处理、裁定应具有一定的民族知识基础,以保证其对法律的正确解读与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城市化建设,民族事务管理、各民族合法权益的保障、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管理、民族社区建设等都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内容。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2016年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中曾指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门票预订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江西教师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
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公安工作者在处理城市民族工作过程中,需要接触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与各民族交往更为紧密,因此更应当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开设民族课程的几点建议
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开设的民族课程除了应具有普通高校通识性课程的普遍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外,还应结合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的特点,开设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方课程。换言之,地方课程应将其着眼点与落脚点放在对当地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解决上。那么,西部地区政法院校针对当地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应尝试开发并完善下列系统性的民族课程。
(一)民族理论课程
中国卫生考试网报名入口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属性可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武汉人力资源招聘信息网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其逐渐成为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激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常常源
于内部不同民族间的误解与芥蒂。而只有增强各个民族间的认知、了解与尊重,才是消解民族问题的最佳途径。社会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的那样,态度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做法,它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部分组成的。只有首先从认知层面对客体有了真实、准确的了解,才有助于主体对客体形成客观、理性的态度倾向,继而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选择。我国西部地区显著的社会特点之一即是少数民族同胞较多,其地方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也相对聚集。具体到政法院校来讲,它们肩负着为祖国西部大开发输送合格政法类人才的历史重任,政法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法院校及时增设民族理论课程尤为重要。尽管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政法院校普遍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课程,这些课程中也包含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的部分内容,但涉及到民族理论知识多为宏观层面的基础性内容。在此基础上,西部地区政法院校还需增设《民族理论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等专业化的校本课程。结合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公安教育的实际情况,公安类专业学院硬钢更系统性、深入性地了解、掌握民族理论的相关知识,才能保证其未来在维护西部治安、促进社会稳定方面有着过硬的政治素养与全面的知识结构。
(二)民族文化课程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每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精神内核。正如王军指出的那样:“对文化的认识,人类不应简单的采取优胜劣汰的评判标准。……要对尚不能做出否定判断的文化知识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宽容。”相对于主流的、一体的、被各个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知识而言,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知识渐渐演变成了地方性知识。从本质上看,这种地方性知识是各少数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并逐步得以确认的本土性知识体系。以甘青宁地区为例,甘青宁地区包括一个民族自治区,八个民族自治州以及十二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分布的相对集中体现出社会文化的区域性,即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构成的伊斯兰文化圈以及以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组成的藏传佛教文化圈。具体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层面,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其文化传播功能可谓是民族文化的“生命机制”。当然,教育的方式是多元的,其中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等。但相对来讲,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传承时间都具有不稳定性、其传承范围兼涵盖了封闭性的特点,无法达到深入、持续、交流、互动的传承效果。所以,学校教育自然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进一步讲,课程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构成,丰富、有效地课程设置是培养优质人才的主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课程是连结学生与社会的纽带。
而从多元文化教育的层面讲,我国高校课程中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需要增加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在国家课程中的比例,也需要从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中传承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可以通过开设《民族文化概论》、《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概论》等课程,普及当地被少数民族文化浸润的地方性知识,这不仅与多元一体的教育理论相契合,也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政法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讲,具体到民族文化课程上,我们只有从认知层面将民族文化类的地方性知识(如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医药、艺术等)灌输给西部地区政法院校的大学生,才能强化他们对民族知识的“卷入”程度,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以不断巩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操守,未来更好地投入到国家的稳定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