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文学
“复旦”随想
王利
陕西汉中市新民中学教师复旦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年少时读书,师长激励我们努力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复
旦,也曾在我的梦里出现过。然而,因学力不逮,梦想中的学府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三十年后的这个暑假,受上海朋友的邀约,身为教师的我得便去复旦大学看看。
先前虽到过上海,但出差办事停留不长,亦无暇游玩。这次来逛了豫园与城隍庙,南京路与世博园,女儿与友人的孩子还去新建的“迪士尼”嗨了一天。不过,感受大致相同:热闹、人多、累!尤其那晚本打算坐船游览外滩夜景的,但到后竟发现堤岸上人潮汹涌如过江之鲫,便放弃了拥挤喧哗悄然返回。
此刻,当我来到复旦大学位于杨浦区邯郸路主校区的门前时,这个一窥堂奥的愿望终究可以实现了。
校门并不大,更谈不上轩昂壮丽,普通的如一所中学的校门。红砖白缝的柱子,横额上是先生极富个性的手书题字——复旦大学。学校是开放的,门卫没有阻拦盘问,便随三三两两前来观摩的学生及家长一同步入。
校门两侧橱窗展列着2016届优秀毕业生和选调生的情况,没有别的花里胡哨的介绍,可见学校对自己人才培养的关注。信步在校园内,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的绿,苍翠的树,葱郁的草坪,以及掩映在绿树,环绕在绿地中的校舍。学校的建筑并不密集,有相辉堂、人文馆、老校门、博物馆等古古香的遗留,还有小白楼、复旦诗魂铜雕、逸夫楼等典雅精致的坐落。都无声地透着一种岁月的沉淀,一种深邃的内涵。
校园路上行人不断,大多脚步匆匆,但周围出奇的安静。我发觉有不少复旦学子在道旁、草坪静静看书。
虽是假期,他们仍在贪婪汲取知识的营养。那专注的神态,似已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在“日晷”模型前,知道了这所大学校名与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兮复兮”的关系。在苏步青雕像前目睹并追忆了有关复旦大学筚路蓝缕,创建发展的非凡历程。了解到马相伯、于右任、邵力子等创始人以及苏步青、周谷城、童第周等许多学者大师在复旦的光辉足迹。这所创办于1905年,由中国人自主创立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距今已有111年的历史,她自强不息,教育强国的宏愿仍在一代代复旦人心里生根萌芽,枝繁叶茂着。
走着瞧着,不觉来到复旦大学的的标志性建筑——光华楼,这座高142米,30层,双塔造型,乃全国大学第一智能化教学高楼。其巍峨矗立,尊贵杰出的气派让人仰视,令人震撼。这样雄伟漂亮的教学楼与名校相得益彰,对教育的重视投资值得点赞。想必有人见过不少国内的“烂尾楼”,死气沉沉的“鬼城”,那样的“烧钱”又有什么实际价值?教育的投入虽是长期的,但产出效能却是惊人的。尊敬教育,才是人类战胜愚昧和黑暗的明智之举。楼前绿毯似的大草坪里,依然有聚精会神读书的学生。他们和绿草相互映衬,与天地融为一体,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着,与气概不凡的光华楼一起构成了复旦大学特有的景象。
我与近旁的一个学子搭讪,得知他是去年某省的高考状元。问:你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复旦大学读书呢?他答曰:自由而无用的高贵灵魂。稍加琢磨,我恍然大悟:自由,是对知识学术的无限追求;无用,则是不被功利思想左右的精神坚守。
眼前的学子年轻、帅气,目光透出睿智。不由想起曾经在这所
大学浸淫,而今活跃在政、经、文、理等领域的复旦佼佼者(诸如李源潮、王沪宁、朱民、吴敬琏、陈天桥、张首晟、梁晓声等。)我想,这些不胜枚举的“牛人”与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是分不开的。无疑,复旦的师生深谙其道,我们也应有所觉悟。
不过,明亮耀眼的太阳也有黑子。脑海中忽地闪过几年前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至今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朱令中毒事件,还有更远的药家鑫、马加爵惨案。无辜生命的陨落,人生鲜花的凋谢,让人痛惜,更让人深思。其中不乏学习优异、才华横溢者,却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因扭曲的人生观,变味的价值观而走上迷途,害人害己。
悲剧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应反思我们培养孩子的态度、方式以及成长通道是否存在弊端和偏差?学生除了比拼学业是否忽略了别的方面呢?
读书求知是需要谦卑、踏实的作风的,做人处事更需要不掺假、不含杂质的灵魂。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应只看重分数成绩,更不能将升学率、就业率当成商品去做市场促销。还教育于本真,才能开智慧于大道,化腐朽为神奇。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的妙言,让我们顿悟教育艺术的真谛与魅力。学子们健康的人格,优秀的品学素养,来自于春风化雨的吹拂润泽,让教育成为美育的源泉,那些受到滋养熏染的灵
魂才能变得纯洁而美丽,自由而高尚。惟其如此,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才有意义。
看着想着,不觉走近一片茂盛的杉树林。挺拔的树干整齐排列,直刺苍穹。其间的林荫道幽静、干净,叶落无声,光影交错,充满诗意,给盛夏带来一丝凉爽。林间的椅子上,又发现两个女生在读书,全神贯注而旁若无人。轻轻走过,真怕打扰了她们难得的清修。
返回时,同行的上海友人感慨:但愿我的后人将来能进这样的学府深造,以告慰余生及先人。闻之,心有同感。大实话啊。只有尊重教育并敬重知识的人才可能有这样的肺腑之言。谁不愿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呢?毕竟这是成才与通往成功之路的最佳选择。他们(包括我)都曾为学生,上了大学,走过青葱岁月,经过世事沧桑,通过努力打拼,虽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友人是一家外企在亚太的CFO )但对良知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后辈的期待是真诚的,是日月可鉴,永远不会过时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下为父母者、为子女者,为师生者,莫不对人生怀有美好的念想。斯宾塞说:教育就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我们应矢志追寻这样的目标。
走出校门,心里装着满满的收藏,挥别那沐浴在纯净阳光下的校园。那被四周繁华围绕着的复旦大学,宛若鲜花盛开之中的一颗冰清莲子,她是那样的宁静、淡泊,宠辱不惊。心说:复旦,再见。
2016年夏
作者简介:王利,笔名文若白,教师,闲暇码字,有散文、诗歌、小说等见于媒体。崇尚平实而优雅的文艺与生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