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1.06.03
【字 号】市政办发〔2021〕27号
【施行日期】2021.06.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体育
正文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3日
西安市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20〕5号),以“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为契机,加快我市体育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西
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深刻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任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全面提高竞技水平,持续提升体育产业质量,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健康需求,努力实现西安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体育健身人人参与,健身服务人人享有,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市社区、街(镇)和行政村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53%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着力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体系,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阶段性进展;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办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2023年第十八届亚足联亚洲杯西安赛区足球赛,进一步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建成与体育强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到2035年,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
充满活力、众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体育设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明显标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5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5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奥运会成绩位列西部地区前列,优势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世界赛事名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业总产值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建成国际体育消费城市;体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1.扩大体育用地供给。将《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中的体育用地布局矢量图纳入“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平台监管。鼓励各区县、开发区将体育用地纳入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保障体育用地需求。将市、区县、开发区体育主管部门纳入相应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协调机构,实行
体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验收。(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2.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众体育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众体育的实施意见》,制定我市《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众体育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全民健身设施计划(2021—2025年)》,补齐设施短板。配合“三河一山”绿廊建设,利用河流、水域等自然禀赋,统筹全市城际公路、城市道路、特街区、广场公园等公共资源,加快推进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打通社区体育设施“最后一公里”,2020年—2022年,连续三年每年从体彩公益金中安排2500万元,用于支持社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到2022年实现全市行政社区建设奖补资金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全面建成“四个一”,即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室外运动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政府投资兴建场馆全面开放,学校和企业体育场馆有序开放。(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区县政
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3.加快场馆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加快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将西安奥体中心、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西安国际足球中心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体育训练基地,争取成为国家跳水、击剑、篮球、足球等项目运动队的训练基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相关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二)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按照常态化、精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运动,扶持推广太极拳、中华武术、健身气功等传统非遗运动项目。精心打造一系列具有西安城市符号、符合人民众健身需求的品牌体育赛事。开展“阳光体育、健康成长”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促进每名青少年养成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爱好。鼓励各行业举办适合各类人参与的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
指导社区开展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全市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开放。各级老龄工作部门、残联、妇联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累计不少于5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2000人次。关注少数民族众身体健康,办好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级民宗委每年举办体育展示和竞赛活动累计不少于3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2000人次。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团市委要充分发挥保障职工健身锻炼权益方面应有的作用,率先开展工间操活动,普及和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累计不少于5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5000人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团市委,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5.健全全民健身服务网络。构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化健身技能培训,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000名。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发展,丰富全民健身服务机构。引导和扶持区县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单位和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区县,全民健身综合水平明显提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进
一步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不断满足老百姓健身需求。(责任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6.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互联网+体育”发展,提高体育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能力,为众提供快捷、方便的健身服务。发挥好“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平台作用,实现对全市体育资源的整合分类、精准实时管理。积极开展网络赛事、线上培训、信息发布等智能化精准健身指导。扩大和提升平台服务范畴和使用功能,形成体育行业万物互联、四通八达的发展态势,成为国内知名体育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借助平台实现体育产品、体育培训等互联网交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7.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构建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与服务体系,建成西安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积极开展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定期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和年度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促进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常态化开展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社区、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实
现全人、全项目、全过程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