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专题02:提升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
【热点背景】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机遇和挑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在站上“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前夕所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效地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平稳地完成了挨户采集逐人登记的系统工程,最终获取了详实的统计数据、形成了扎实的数据公报。这为我们进一步地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更长远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切实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数据支撑。
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应了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方法的新突破,从而做到了将人口基数查得更实、人口底数摸得更清。其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启用电子化的方式采集数据。700余万名普查人员持平板电脑或
智能手机,深入数以亿计的家庭户及集体户,一举告别过去纸表手记这种效率相对不太高、质量可能受影响的数据采集方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同时还增设了普查对象联网自主填报通道,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普查工作灵活性、隐秘性等方面的要求。电子化的方式确保数据可直接上报和实时核准,扎牢了普查的质量控制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篱笆”。其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校验数据。作为在证明公民有效身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便利公民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信息,身份证号被首次列入普查的主要内容。这使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同公安部门户籍登记、卫健部门妇幼统计等在内的大数据相挂钩,彼此间实现了各取所长、互通有无、查漏补缺,用大数据改善普查工作,推动数据质量控制技术更上一个“台阶”。依靠着推陈出新、多管齐下的质量控制举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体上契合了求真求实、不重不漏的调查设计“初心”,漏登率仅为0.05%,属于国际上公认的低漏登水平,高质量普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特别是在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口大迁移大流动环境下,交出这样一份“答卷”更是殊为不易。
数量、结构、素质、分布是人口的基本范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从这些方面出发,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
从人口数量看,近10年间,中国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2020年,大陆地区人口总体规模达到14.1亿人,相较于2010年“六人普”时,增加7205万人,其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这一增量比从2000年“五人普”到2010年“六人普”的10年间减少185万人,增速降低0.04个百分点。显然,中国人口高速甚至于超高速增长的时期已渐行渐远,人口惯性增长阶段正渐趋尾声,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十四五”时期预计将是21世纪最后一个人口完全正向增长的发展规划期,而到“十五五”时期,我们会迎来中国人口总量的“拐点”。人口增长势头放缓以至扭转,主要是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之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步伐明显加大加快,面对着城镇化水平增长、受教育程度提高、离婚不婚率上升等诸多生育水平下行因素的持续影响,相当程度地推迟延缓了生育水平走低态势。但是因育龄妇女规模在减小、结构在老化等,出生人口数量降低的大走向不会根本改变,总人口数趋于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根本改变。迈入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时代,是中国在人口领域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程需关注的先导性议题,深刻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供给量、消费者需求量等。 
从人口结构看,近10年间,中国已跨过了第一个快速人口老龄化期,我们很快还需应对一个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期。2020年,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
总人口的18.7%。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20年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了8.4个百分点,其中,从2010年“六人普”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年间升高了5.4个百分点,后一个10年明显超过前一个10年,这主要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人口队列相继进入老年期紧密相关。而在“十四五”时期,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更大规模人口队列则会相继跨入老年期,使得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从最近几年短暂的相对缓速的演进状态扭转至增长的“快车道”,老年人口年净增量几乎是由21世纪的最低值(2021年出现)直接冲上最高值(2023年出现)。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迫切性空前凸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应势而为地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直至21世纪中叶后,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的步伐尽管时快时慢,但不会停,通过在劳动供给、财富储备、科技创新及产品服务供给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人口老龄化给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压力有望得到化解,甚至于向动力转换。 
从人口素质看,近10年间,中国人口教育水平又有新的较大幅度跨越,我们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收获更多“人口质量红利”。2020年,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15467人,比2010年“六人普”时高出65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相应比例同期也有升高,初2021年时政热点汇总
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比例以及不识字率则在降低。这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所结出的“硕果”。义务教育推行、高中教育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未来还将推动中国人口教育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从而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根基。高质量发展应当把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结构老化等方面的劣势寓于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提高的优势中,从而释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从人口分布看,近10年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突破50%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我们还将延续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流动。2020年,大陆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相较于2010年“六人普”时的49.7%,上升了14.2个百分点。人口迁移流动是城镇化率从2010年“六人普”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继冲上50%和60%大关的主推进力,广东省也由此继续成为人口数量第一大的省份。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看,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以较快速度提升的发展机遇期,“十四五”时期可突破65%的城镇化率,乡城之间因此还将呈现出大迁移大流动的基本格局。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历史上千百年的“乡土中国”正日益发展为“城镇中国”,这可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开发好、利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数据“宝藏”,将为新人口特征下有新思路、新人口形势下有新对策更好贡献力量。
【热点解读】
一、《经济生活》
1.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东北地区人口减少,但经济发展韧性仍在,潜力很大。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3.居民消费受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制约了养老消费需求的形成。
4.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在未来将增加
劳动力供给,有效解决劳动力供应短缺问题。
5.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增加人口数量,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助于我国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优化消费环境,规范养老市场秩序,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鼓励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老年人消费安全警示教育,提高老年人消费信息辨识能力。
7.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养老产品和服务创新研发,优化养老产品和服务结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依法诚信经营。
二、《政治生活》
1.政府要切实履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2.政府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②政府应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高素质人才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3.政府应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
4.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政府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三孩时代,政府要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5.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统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增长,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真实写照。
6.做好人口普查工作需要政府依法行政,履职尽责;需要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密切配合。
三、《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共中央作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公布之后,针对中国人口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政策响应。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有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出生人口不断下降。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时期,人口普查的手段、形式、水平是不同的,人口普查的变化发展记录着社会发展的脚步。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产生新问题、新要求,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人口普查获得的数据,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人口资源状况,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人口变迁,据此调整人口政策。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对人口状况的及时总结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6.联系具有普遍性。根据普查得到的数据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有利于维护我国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联系具有多样性。及时摸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有助于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国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条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