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201902047017)。【作者简介】完亚婷,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水星(通信作者),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纳教育视角下的国内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述评
完亚婷,胡水星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全纳教育以教育覆盖所有适龄学生为共识,以全民教育和提供公平教育的权利为目的,以促进国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宗旨。从全纳教育的视角来探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快速发展为特殊教育提供了多元的方式和应用场景,同时也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以CNKI期刊文献为来源,以全纳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从特殊教育学生无障碍学习环境构建、学习感知特征、特殊教育师生信息化素养、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特殊教育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梳理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及其变化,努力发现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00(2020)04-0090-07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样也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数字化多媒体时代,阅读、学习、教学的方式被重新定义,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法个性化、学习材料数字化,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学的地点也打破了教室的束缚,全纳教育中特殊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为特殊学生的正常化学习提供了保障。传统教育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效率等方面发生了改变,以后现代主义为视角,对平等、公正、交互和思维范式等重新构建,为全纳教育带来新的视
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中显示,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通讯技术的补偿作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教育作用以及信息通讯技术
的交流作用[
2]
,并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教职员工培训与再培训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阐明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途径。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收纳的学生主要是听障学生、视障学生、智障学生和自闭症儿童,所以本文以特殊教育中的这四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寻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二、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概念界定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有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
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
[3]
,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应在学校平等地接受学校丰富的高质量教育资源[4]
。邓
猛等认为全纳教育不是一种思潮,而是一种教育理想
和价值追求[
5]
,这个观点更深刻地揭示了全纳教育的目标。张惠娟认为全纳就是接纳所有学生,不仅仅强调了歧视和排斥的不可取,更注重学生全体参与到集
体中来,注重合作和多样性[
6]
。有学者将全纳教育归纳为“
ABC”,分别代表Acceptance、Belongs和Commu nity,但是董奇等人认为还应加上Development和Eq uity以成为“ABCDE”,不仅仅是构造全纳教育,更是
建设全纳社会[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报告中将全纳教育[8]定
义为: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以一种详细全面的术语来描述全纳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黄志成认为:“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是全纳教育的舞台,“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为全纳教育拉开了序幕[9],严格来说每个人都需要特殊教育[10]。一般意义的特殊教育强调教育补偿,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和身心特点,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增长知识,适应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如教盲人识记盲文和定向行走),大部分主要面向有一定残疾的学生,特殊教育会因为学生的特殊需要而更加重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也会有专门的特殊学校来进行这样的教育。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在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走向普通学校,与健全学生在普通学校里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特殊需要的学生“学习-康复”一体化,也更好地诠释了反排斥、反孤立和反隔离。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内容分析
1.无障碍学习环境构建的研究
“学习-康复”一体无障碍学习环境的构建是普通学校纳入特殊学生的重要手段。钱小龙等介绍了COS
E系统,创设虚拟学习环境,以高等特殊教育为例介绍了系统的应用和运行机制[11],并且从网络学习环境浏览机制无障碍、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制无障碍、输入输出机制无障碍以及整体结构设计无障碍等四方面来阐述[12]。张家年等认为在网页设计时应该根据障碍认知特点的不同按照具体需求进行考虑,并且提出多项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策略[13],而后又提出利用IMSAccessForAll对无障碍网络环境构建进行规范[14]。路荣喜从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学科教学应用系统构建、康复教学应用系统、资源中心构建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构建云技术的数字化特教学校构建[15]。郭炯等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从法律法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16],还以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为例,建议国家、学校和课堂三个层面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17]。洪如霞等以南昌市启音学校为例,介绍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各种语言类康复器材对学生的帮助[18]。齐向华等提出图书馆信息无障碍的资源服务、网站建设等方面的建议措施[19]。胡红华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提出了推进多媒体教学、建设数字化资源以及构建网络化平台等具体操作建议[20]。蒋雪峰等提出听障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使用多媒体以补偿不足,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对两个班或多个班进行教学,降低教学成本[21]。刘洪沛等构建了基于融合理念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平台,建立了特殊儿童数据库和资源库,创建了档案袋记录成长[22]。赵春辉等构建了高等特殊教育信息化平台,并从教学设计、授课系统等方面来介绍平台的应用和保障[23]。郑权等设计了干预前评估、课程、地点、干预后评估等组成的个性化网络教育支持系统,并通过典型应用证明该系统的有用性[24]。孙树志等对教育网站进行调查后,提出构建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建议,提高用户容纳性和资源获取的便捷性[25]。
2.特殊教育学生学习感知特征研究
眼动仪能够记录和处理人的视觉移动路线信息,通过记录阅读时眼跳次数、注视时间、注视点以及瞳孔大小等信息,探索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信息加工机制,将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可视化。空间—数字的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是数字与空间紧密联系特征之一,听障学生对数字与空间联系的反应会促进学生与外界的接触。蔡勇刚等通过眼动仪的实验发现,听障学生在SNARC效应上对数字的眼跳行为与正常学生的差距不大,对点阵和中文数字产生的效应较小[26]。在阅读方面,乔静芝[27]和付福音[28]等实验发现,我国的听障学生阅读时知觉广度较正常学生略大,这说明了听障学生在阅读时一次性关注的词语量更大,但可能对词语的处理能力与正常学生有所差异。陈朝阳等在眼动仪实验中同样发现,听障学生在利用语境信息促成词汇识别能力方面较差,高阅读能力的听障学生较强于低阅读能力的学生[29]。贺荟中等通过研究听力受损的时间发现,语言发展前期(4岁之前)全聋学生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的眼动特征低于听力正常学生并且存在显著差异[30]。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眼动研究通常以回避注视研究或嘴部动作为研究依据,因此在进行眼动仪实验时以这些区域的关注时间和眼跳次数为依据更具有说服力。林云强等发现自闭症学生首次进入目标区域的时间和前注视点数比较于普通儿童更长,但是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却显著少于普通儿童[31]。此外还发现,自闭症儿童对图片的威胁知觉表现出对目标表情搜索短时快反应的特点,会有情绪凸显效应,有明显的正向加工优势[32]。在面对全威胁性(蛇)图片时会有明显的存在注意固着现象,具体表现在
注视时间显著增加[33]。除了在全威胁性图片上会有情绪凸显效应,在颜的识别上也具有同样的效应。林云强另外的实验研究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在颜图片知觉任务中同样存在视觉凸显效应,程度的大小会受材料的目标呈现方式及矩阵大小的影响[34]。在语言习
得获得社会信息方面,荆伟等发现自闭症儿童具有根据别人视线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一行为与正常学生有差异[35]。
3.特殊教育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研究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知识。梁淑琴从教师的专业情意方面提出要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36]。于为等以高师为研究对象,认为“担当教师培养重任的师范类院校必须改革其固有教育模式,实施全纳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全纳型教师”,为全纳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兴力量[37]。张欣提出了构建一种翻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活动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38]。张雪莉等调研甘肃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并且从教师培训的机制建设、软硬件建设和潜件建设来促进特教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39]。陈冠君等深度调研了西
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从硬件条件、信息技术培训、教育软件资源建设和科研活动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40]。金野提出教师要加强多媒体知识的学习,提高现代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41]。
特殊教育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是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基础。宋文军研究认为,特殊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利用学习资源高效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2]。施丽男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部分课程结合以培养特殊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43]。侯晶晶基于残疾儿童的网络信息能力进行研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阐释了网络信息基础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应该培养特殊学生的网络信息基础能力[44]。
4.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系统在特殊教育领域需要针对特殊学习体进行设计,推动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赵慧臣等认为目前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没有把教学设计的思路加进特殊教育的过程,认为聋哑学生需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45]。钱小龙等提出要从课程修正、差异教学、辅助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四个方面对特殊教育进行系统设计[46]。俞玲玲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将教学课件等教学内容多方位展示,增强课堂上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47],或者是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以进行更好的教学过程设计[48]。也有研究者提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特殊教育学生进行教学干预,提出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个性化干预教学[49]。
前文提及的眼动仪技术可以证实特殊教育学生的眼动特征,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眼动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肖瑞雪等通过眼动实验发现,插图不利于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文章中阅读,但是左文右图的布局方式更利于听障儿童对文字信息的获取[50]。刘璐等实验证明了听障学生阅读时的副中央凹视觉注意增强效应,即为副中央凹加工效率增强[51]。闫国利等发现颜交替词标记文本能够促进小学高年级听障学生的阅读效率[52]。结合上文对自闭症学生的实验结果可知,对颜的交替会促进学生的阅读。这些结论对特殊教育学生特别是儿童的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5.特殊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
周惠颖等介绍了AudiSee辅助系统[2]。AudiSee是一个为听障学生设计的帮助交流系统。教师佩戴带有麦克风和摄像头的耳机,学生端配有显示器,实时发送教师的声音和影像,这样听障学生不需要时刻关注教师就能读到教师的唇语,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内容上。听障学生可以自行在系统内调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听力。这一辅助技术在弥补学生听力障碍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普通学校受正常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张亚珍通过研究总结到,在视障的相关信息技术主要有屏幕阅读软件、视觉信息扩大技术和文本的声音转换技术,对听障主要有电子白板技术等[53]。郭炯等通过实地调研,介绍了兰州盲聋哑学校建成的多感觉律动教室和南京聋人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环境[16]。律动教室是特殊教育学生的专属综合训练室,是无障碍学习中的典型应用。在律动教室中,学生可以完全置身于一个比较立体全面的环境中,通过多感官刺激,潜移默化中加强多种感官的认知能力,
通过音乐或灯光地板震动等方式感受节奏的变化。这样的律动教室不仅仅是特殊教育学生的专属,也可以是正常学生与特殊教育学生之间音乐节奏交流的无障碍环境。王琳琳等介绍了我国融合教育下资源教室的利与弊,从反拨效应和联动效应等方面阐述建立资源教室的建议和与普通学校的关系[54]。资源教室也是在普通学校中设立的一种特殊教室,为各种学习和行为存在困难的学生或者普通学生提供特殊需求的学习环境。
  四、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现状
  特殊教育的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多
29
通道学习,特殊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研究随着更多学校对特殊学生的全纳和接受逐渐得到重视,在小学阶段,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已经达到特殊教育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55]。综上所述,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在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全面的经验。但是从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进展来看,与普通教育信息化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研究与实践缺乏
郭利明等构建了特殊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信息技术与教育不仅仅需要结合,更需要深度融合,无论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会有较大的突破[56]。虽然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研究较少。特殊教育的学生比正常学生更缺乏自信和更加敏感,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容易获得习得性无助。只有充分做好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融合研究,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才能够在对特殊教育学生学习方面进行补偿,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学生的社会归属感,有效克服和避免习得性无助情形的发生。
2.特殊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共享研究缺乏深度
早在2004年,特殊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工作就已经启动,徐州市的多媒体辅助聋生教学平台———妙语快车聋童发音评估软件,收集了电子图书、手语故事等资源,并且在特殊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对盲生的无障碍资源主要是语音和文字之间的转换,台湾东华大学杨炽康教授的MAC系统致力于帮助随班就读的学生融合到普通学校的教育中[57]。尽管特殊教育的数字资源建设已经有一些举措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开发的措施和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对特殊教育中特殊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研究也有所欠缺。数字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数字资源在各个学校之间的共享为一些偏远地区的特殊学校节省了经费和人力,因此,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3.信息技术支持下特殊教育效果分析较少
黑河小学在全纳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面的实践较多,构建了资源建设与使用的模式[58],从华南师范大学在网络教育学院的实践可以看出[59],远程教育形式下的特殊教育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再次给全纳教育带来了希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许多学校利用相关技术进行了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对课程资源如何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如何、现有微课使用效果的研究没有做进一步跟踪调查。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技术引进,而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要结合学习效果评估,不仅是对每一学习阶段的考核评价,也可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只有长期跟踪研究,详细地分析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运用效果,才能发现问题和改善条件,更好地提出对策。
  五、全纳教育视角下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结合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实践层面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特殊教育的教学环境,做好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以及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训,利用教育游戏改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等,以期引起学界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从而以特殊教育信息化推动全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全纳教育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支持。
1.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
构建全纳教学校园环境。在物理设施方面,借鉴建筑上的通用设计,遵循美国“最少限制的原则”,让有
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进出班级;在学习硬件设施方面,引进数字化在线课堂教学和学习终端设备,与线下学习相辅相成,提供教育资源渠道多元化。在软环境中重视融洽的人文环境渲染,培养全纳型教师,对普通学生进行同理心教育,而并非仅仅是同情心,平等对待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在政策支持方面,增加全纳教育的经费,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教师,特殊教育学生在学校更有归属感。
构建智慧课堂。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创新型课堂,学生积极参与。很多教室都安装了摄像头,让摄像头不仅仅发挥监督学生的作用,同时加入录像功能,把上课过程全程记录下来,课后制成学习资源,提供给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比课后学习其他扩展资源更能实时帮助到学生。建立智慧教室,设计课文中的情景,创设情景教学,聋哑儿童戴上3D眼镜会更加切实地感受文本知识。充分利用他们的听觉和感知觉,多通道对学生进行教学。
形成个性化培养方案。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特殊教育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教师在全纳
教育理念指引下,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学生的表现或者作业完成情况“描绘”“学生画像”,生成个性
化培养方案,让学生学会长善救失。根据“学生画像”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推送合适的课后辅导,在一段时间学习之后,以学生的前后测作为反馈信息来判断教学效果,教师及时作出教学调整。
2.努力做好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数字化资源建设渠道之一是将教师的授课过程录制下来,制成知识点资源,经过后期信息技术处理加上字幕,有利于听障学生使用,由专业的手语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同步表达,同样制成视频资源。将两种表达形式的资源进行整合,学生既可以看到任课教师的口型和手势变化,也能看到手语教师的讲解,锻炼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要使数字化资源更精准,就需要在构建网络平台的微课之前将知识分解为知识元,知识元可以理解为知识的最小细胞元素,可以满足知识细化有效管理的要求[56]。建设全纳教育数字化资源时需要对知识进行细化分解,每一道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所以构建元知识系统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和信息技术能力,构建知识点微课、单元微课、总复习微课等,开展基础课程、探究课程和扩展课程,供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
资源利用上,机器学习的个性化推荐技术强调人机协同并形成双师模式,教师线下辅导与智能系统双辅导,合理利用资源。智能平台分析学生学习状态,推荐相应的课程与课件,以某一周期内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评价作为衡量推荐内容的有用度,以上过程不断迭代,为学生推荐更适合的课程与课件,同样的
知识点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语境下重复出现,加深记忆。
3.扎实推进特殊教育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培训
《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强调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是特殊教育全纳发展高效率实施的重要保证。熟悉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完美展现教学内容,也体现了教师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增强信息意识,树立全纳意识。从思想观念上强化教师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还要更新发展观念,理解全纳教育,掌握和了解学科知识,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各种教学法知识,提高自己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能力,在这个大数据智能教育“盛行”的时代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加强信息培训,提高全纳能力。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各种教学多媒体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理解为一个持续的专注于个人实践的过程,而不是与他人比较或追求完美的愿望。“专家进校园”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具体的操作办法;定期安排教师去其他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比较好的学校或者区域参观学习,培养教师信息化能力,实现“走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学术讨论活动或者在MOOC学习平台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方法,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课后辅导的个性化辅助也要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师的职
前培训或者在职培训都必须综合考查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全纳教育整合的能力。
改善实践环境,深化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全纳教育,可提供资金支持和硬件设施建设,改善教师的实践环境,提高教师辨别信息、筛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效率,增强整合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构建班级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形成讨论区。学生在班级的网络平台分享对学习有用的知识和观点,每个学生都可以分享,提高特殊需要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班级的社会归属感,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实施全纳教育的信心。
4.有效实施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特殊教育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学校,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辅助教学系统。学习过程中,教学形式采用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基于辅助教学系统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线上答题、观看知识点视频,线下由教师辅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与教师、与系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平台上知识点视频配有字幕,可调节倍速,与课本同步,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学习相关任务点后完成先行测试,进行诊断性评价。盲生利用视频声音,以低倍速的方式记录知识点,聋生主要观看视频字幕和教师口型,不同的学生均可进行短板补偿。
教学过程中,依据布鲁纳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也可以说是特殊的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先前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的环境,引导学生
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可考虑引入教育游戏,将线
浙江教育信息网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