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视点
深未来教育模样前言: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日的教育实际上是在为明天的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教育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研究需要关注的“未来发展”问题。
2018年“全球未来教育指数”的调查结果,前三名依序是:芬兰、瑞士和新西兰。根据2018年WEFFI的报告分析,芬兰和瑞士已经成功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将“未来世界需要的能力”纳为课纲主轴,大量培育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师资,提供学生“世界公民”的视野,成熟表现大幅领先其他国家。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未来教育做准备,以培育年轻人未来所需的各项技能,例如:问题解决、批判思考、合作、创造力、主动性、沟通和好奇心等。朱永新说过,“现在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大一统的体系,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评价,这样就把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压制了。此外,我们的教育体系强调知识技能,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造成了很多问题。”随着科技和世界的接轨,未来的教
育与科技密不可分,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整个教育生态,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个人成为自身学习
的生产者。因此,有必要对未来教育模样进行勾勒。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乔治·帕潘德里欧:现有的教育体系,其方法可以追溯到工业时代,就其目的而言,它仍然专注于那些几年内可能会不复存在的行业和专业技能,那些可能由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接管的工作。就其教学方法来看,
该体系更侧重于标准化思维,而不是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尹后庆:受现存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所学知识往往最后变成碎片化记忆,与现实生活缺乏关联,学生也难以习得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精神。与此同时,目前大量的教育教学还是分学科开展的,与现代社
会知识增长的综合化趋势不相符合,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单纯记忆学科知识的学习其价值会弱化,但学科知识学习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
的能力和知识及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与文化精神会受到更多重视。今天一些学校通过学习方式变革,比如探
索情境化、问题化、项目化学习,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基于兴趣,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过程中领悟知识背后的精神,这种精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价值
观、世界观,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更是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时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素养,这代表
着新时代育人的方向。
余胜泉:一些学校虽然致力于改变现状,开发了大量项目型、探究型、活动型和美育课程,但是其中一些只有行为投入,没有认知、思维投入,只走了形式,没有触及过程教育的本质,对学生思维或能力发展有
时有害无益。比如一些学校设计课程时忽略与国家课标的联系,也忽略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联系,简单把
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课程拿来为中小学用,不仅超出儿童认知范围,甚至有的只是简单要求学生按着套件
做出一模一样的东西来,至于为什么那么做却不清楚。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也预示着基于智能技术的规模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会得到有机结合。将来线上的虚
拟空间会提供成千上万个学习服务,线下的实体空间也会提供成百上千个尊重学生兴趣、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的服务,再加上实体与虚拟空间服务的灵活组合,学生可获得因人而异的多样化服务和发展。与此同时,未
来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还会朝着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方向发展,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会出现双向流动,校
内的可流到校外,校外的也可流到校内。
袁振国:新冠肺炎疫情中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信息化教学实践,倒逼师生、家长对线上教育的认知和接受度大幅提升,应视为最直接、最深刻,也可能是最持久的创新实践,它预示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会
加速到来。
2.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教科院课题组:办学体系相对封闭、
双师教学力量薄弱
人才培养重心转移。新科技革命引发了一场剧烈的社会分工调整,那些以机械性重复劳动为核心的职业将会被
技术所替代,人才培养重心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知识技能,更加注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联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责任感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角面临转型。“双师教学”和“人机共教”将对“个体户”性质的教师工作模式带来严峻挑战,教师角出现
1.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分化,学情分析师、教学设计师、学习指导师、情感引导
师等角受到社会关注。同时,具有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教
师数量明显不足,全科教师、STEM 教师等专门人才培养仍
显薄弱。教育信息化亟待升级。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学习环境建设还比较
薄弱,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在线教学大多停
留于传统讲授层面,对学生在线学习规律的研究明显不足,
“互联网+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模式。办学体系相对封闭。学校与外部社会缺乏协同机制,教育供给
相对不足,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准入标准和权责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质量监管目前还处于
真空地带。终身教育制度尚不完善。我国终身教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终身学习理念尚未普及,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强,学分银行和资格框架还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的规
范和地方配套落实措施,教育、人社、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
资源转型。
二、未来教育理念的变革
尹后庆(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能够帮人应对变化的教育。人类的历史经验告
诉我们,有一些核心素养能帮助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时以不变应万变。其要义包括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此,我们虽然还需要经过很多研究才能深入、完整地理解,但有一些已形成广泛共识。比如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创造、驾驭信息的能力等。李象益(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从公共利益转向共同利益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发表了一篇战略性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相比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个颠覆性理念转变是,把教育从公共利益转为共同利益,这意味着未来的教育不能止步于仅为个人生存或积累财富提供工具,还要在关系全球共同利益的问题上有所贡献。
乔治·帕潘德里欧(希腊前总理、东钱湖教育论坛主席):以全球正在遭遇的大危机新冠肺炎疫情来说,教育要教会人在面对不确定时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联合起来适应变化,打造美好、可持续未来的创造者。朱永新:从教到学,有人认为是教育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中
心,包括太阳在内的万物围绕地球旋转,就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转一样。哥白尼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太阳是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就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样。这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未来学习中心毫无疑问会打破过去传统的统一的教材等框框的束缚,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每个学生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教育评价也是针对个人的,而不是把他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排名次。国家仍然会有基本课程与教育标准,但是未来的国家标准会进一步人性化,整体的学习难度会进一步降低,但是每个个体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会选择适合他自己的东西。
教育在不断变化,但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果没有把握住“不变”的东西,我们永远把握不了教育真正的本性,也永远跟不上变化的步伐。什么才是教育不变的东西?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其实也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理想。因为“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终极的目标。发展经济也好,生态建设也好,最重要的是为了让人获得幸福感,
让人能够真正享受他的生活。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是让每个人能够真正快乐地、自主地学习,让每
个人能够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让每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让每个人在和伟大事物相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
浙江教育信息网
未知,合作学习,本来应该就是非常幸福的。
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的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评价,把所有人变成一样的了,而不是扬每个人所长。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当一个人实现属于自己梦想的时候,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才华的时候,当一个人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东西的时候,当一个人能够非常痴迷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所以,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学习中心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所有的人在学习中心到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可见,只有完整,才能达成幸福。完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李象益(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当今时代正由信息时代向创意时
代过渡,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培养大量兼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情怀的人。这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尹后庆(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越来越多,这需要
培养大量能够应对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型人才。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浙江东钱教育研究院院长):人类已越来越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在全球共同利益视野下,寻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未来需要培养具有共情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才。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今天进入的智能时代,知识和信息的增量正以指数级膨胀,一个人一年接收的信息量比过去一个人一辈子或几辈子接收的都多,人的认知仅靠大脑已很难处理如此繁多复杂的信息,必须借助外脑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这意味着新时代需要培养能够人机协同的人才。
孙尚传(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们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和工业5.0
的萌芽阶段,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绝大多数大学生学的逻辑、模型等智能化早期的过渡性知识技能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再往前走就必须培养能够创造、使用和治理人工智能的高级人才。
《要领》:未来需要的三种人才第一种人才:T 型人才。
英文字母中的“T”由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组成。竖线代表深度,代表在一个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与能力。横
线代表合作的能力,代表与其他领域的人才进行合作的能力,代表思考大事的能力,代表学习新东西的能力。
第二种人才:拥有“创新自信”的人才。
创新自信意味着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勇气,意味着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的意愿,也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一个问题或者困难的意愿。
第三种人才:终身学习者。
成为终身学习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拥有探索和掌握新兴领域的能力,意味着不断进化。
三、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
四、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回到教育的未来:
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在该报告中,经合
组织提出的四种未来学校教育图景具体为:1.学校教育扩
展(SCHOOLING EXTENDED);2.教育外包(EDUCATION
OUTSOURCED);3.学校作为学习中心(SCHOOLS AS LEARNING HUBS);4.无边界学习(LEARN-AS-YOU-GO)。这四种图景指向未来20年,即到2040年。这四个图景在“目标与功能”“组织与结构”“教学工作”“治理和地缘政治”“对公共当局的挑战”的方面见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来简史》:以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认为,未来社会发展对就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到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收银员有97%、厨师有96%、服务员有94%、律师助手有94%、导游有90%、面包师有89%、公交车司机有89%、建筑工人有88%、兽医助手有86%、安保人员有84%、船员有83%、调酒师有77%、档案管理员有76%、木匠有72%、救生员有67%的概率会失业。当然,也有一些工作还算安全;也可能出现许多新职业,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教育大未来》: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提到,新的职场世界需要具备的关键力,归纳起来有七个:(1)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3)灵活性与适应力;(4)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5)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6)评估与
分析信息的能力;(7)好奇心与想象力。
1.学校教育扩展:大规模学校教育模式
增强
学校教育扩展图景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延伸,它可能以多种方式出现。该图景下,接受正式教育的人数将继续增加。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继续努力普及从幼儿到高等教育。正式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