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的盲点与引导
作者:邓华山 梁耿雄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07
        【摘要】大学生选择职业过程中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些盲点,如自我认识不足,求职定位不准;目光短浅,只看钱途;脱离实际,期望过高等。出现这些盲点有其内在的因素,对此,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正确引导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就业盲点;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 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11-0118-02
       
        一、就业盲点的内在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实际,积极参与竞争,取得了就业
的机会。而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陷入诸多盲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改变就业观念,以至于会出现连一家单位都不到的情况。下面就来详细分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几个盲点问题:
        (一)认识不足,定位不准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大学生整天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跑,到处投,工作不可谓不积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但最后却成效微小,能到理想工作的屈指可数。只能空叹招聘单位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求职定位不准的就业盲点造成的。陷入这类就业盲点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会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自己会选择什么。
        (二)目光短浅,只看钱途
        据一项大学生就业调查发现,在对大专生可以考公务员吗如果单位待遇好,专业不对口并不重要访问时,不同意的仅占22.8 %,这说明很多大学生非常重视工作的待遇。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些大学生一开始很庆幸自己能到一份看似待遇很高的工作,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其实这份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或发展需要,于是,情绪受到影响,工作也做不下去,只能转换其他工作。这种只注重目前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到未来职业发展空间的就业观就是因为目光短浅、只看钱途的就业盲点造成的。陷入这类就业盲点的大学生往往把单位经济待遇的高低、是否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作为就业最重要的标准,哪里的待遇高,就想往哪里跑,而没有考虑到职位和单位是否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没有考虑到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
        (三)脱离实际,期望过高
        现在,有的毕业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仍然留恋终身制,追求铁饭碗,非国有单位不去,非当国家干部不可,宁可不工作也要去考公务员。而有的毕业生就业时只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一味向往经济发达的开放地区,宁肯没有工作,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结构性就业困难;出现以上现象是由于脱离实际、期望过高的就业盲点造成的。陷入这类就业盲点的大学生往往过高估计自己,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自我评价定位及就业期望值偏高,人为设计就业
框框。因此导致盲目乐观,心理期望值过高,与真实的自我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四)相互攀比,心态浮躁
        在一些应届毕业生的聊天中,常常会听到说谁谁到什么样的工作,谁谁的工作待遇有多高的话语,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毕业生间会出现工作相互攀比的现象:有的同学一开始对自己到的工作感到满意,可是后来听说某同学到的工作比他的工作好得多,心里感到不舒服,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他强,到的工作一定要比他好才行。于是又加入茫茫的工作队伍中,结果下来,不但好的工作没有到,而且连前面那家公司也不要他了。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相互攀比、心态浮躁的就业盲点造成的。陷入这类就业盲点的大学生工作往往没有长远打算,把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面子的标准,而没考虑到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心态浮躁,盲目攀比,结果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就业盲点的外在影响
       
        哲学上告诉我们,每一个现象必然有其内在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容易出现这些就业盲点?影响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规划的影响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认为离毕业还有几年,工作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因此,在大学期间,他们往往忽视了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结果到毕业需要工作时才紧张起来,匆匆忙忙地到处工作到。但由于平时缺少详细的规划,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工作,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因此难免会在就业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所以,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具有深远意义。
        (二)就业政策的影响
        在过去,只要能考上大学,就不须担忧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因为国家会负责安排。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原有的分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越来越不匹配,
造成了在人才使用上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或急需人才要不到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积压。于是,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三个阶段,从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向自主择业的分配制度转变。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思路,在毕业后自寻出路。从而可见,就业政策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之大。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人才市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研究生当场拍板,本科生研究研究,大专生不要不要。的确,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提供给人才市场选择的对象也相对增多,于是有些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发生了转变,有的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盲目追求高学历,相互攀比,却忽视了人才层次和结构培养的合理性。有的用人单位为了节省劳动成本,拼命把招聘的工资待遇压低,因为他们不担心招不到人……于是,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选择。
        三、应如何进行引导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盲点现象,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应如何对他们进行引导,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灌输就业危机意识,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大众化转变,近几年,毕业生不断地递增,大学生不再是个香饽饽,就业形式变得日益严峻,迫使大学生不得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那刻起,就给他们灌输就业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就业危机感。同时,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二)强化诚信教育,夯实道德基础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如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制书,自我颁奖;面试时自我拔高,签约时脚踩两只船;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这些都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不但影响了自己的求职就业,还使其他大学生承受了连带责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
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三)端正就业期望值,转变传统就业观
        佛洛姆的期望理论表明,促使一个人产生特定行为的力量,来自於其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值往往会导致行为结果出现偏差。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就业的效果,造成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得到顺利就业。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丢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进行择业。既不能盲目清高,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要知道我能干什么,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同时,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从精英主义就业观转向大众化就业观。能在大城市、大公司就业固然不错,如果不行就要面对现实,到非公有企业去、到基层去、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和单位去,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
        (四)倡导自主创业行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篇文章曾说过: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是的,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的创造者。毕业生创业,不仅可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为社会创造新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和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倡导有能力、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同时给他们适当的扶持,例如帮助他们申请创业基金,提供相关政策的咨询等。从而拓宽了就业的途径,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程肇基.大学生就业指导误区及其纠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4).
        [2]熊慧.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误区[J].市场会刊·财经论坛,2004,(7).
        [3]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上压辅导的历史演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4]陈名虎.大学生就业八大误区点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
        [5]龙鹏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6]王立萍.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7]姚裕.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
        [8]杨春.择业观教育与毕业生职业价值的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作者简介】邓华山(1979- ),男,广东南雄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学生办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