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周刘波
摘 要:“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跨界思维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跨界思维的教师专业发
展要求教师跨界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跨界融合,提升课程整合能力和信息素
养;跨界合作,构建协同互助与共享多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互联网+ 跨界思维 教师专业发展 策略
周刘波,重庆市巴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学科名师。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引擎,它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也重新定义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1.知识储备有限。“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极大丰富,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形式多样、数量巨大的信息资源。但是,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量时间被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占据,缺乏与外界足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共享、互换信息与资源的机会有限,容易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新缓慢,从而形成教师的“信息孤岛”。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少教师的知识储备基本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为主,且更新较慢,缺乏对最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信息的学习。很多教师甚至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其他知识知之甚少,他们的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捉襟见肘。
2.疏于理论更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但是,不少教师教学理论疏于更新,缺少对教育领域最新理念的学习。老旧、僵化的传统教学理论导致教师思维缺乏创新性、思辨性,很难对教育的内涵以及本质形成正确认识,难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面对当前纷繁的教学理论与层出不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产生诸多困惑,从而陷入了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状态。一些教育理论“水土不服”,在一线教师中缺乏共鸣,也加剧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迷茫。
3.拘于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习惯于某种认知活动的范式化、稳固化意识路径”①。日常的①王志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超越”,《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1期。
教育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受到其思维定势的支配。固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成为教育革新的思想障碍,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打破思维定势,以扫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思想障碍。这需要教师对旧的教育行为开展批判性反思,摒除已存在的认识误区,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的教育思维。
4.变革动力不足。由于高、中考等升学压力和现行学校评价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教师的创新精神十分有限,他们“常常体会到单调和重复,感受不到学生的生命脉搏和自己的成长,失去了面对质疑、应变创新的机会,开始变得麻木,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变革的动力”①。
变革是“互联网+”时代的主题,而变革会带来机遇,也会带来风险。老教师已经获得了职称和经验,也很难改变长时间的教学习惯,更愿意维持现状;新教师忙于熟悉业务,站稳讲台,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提升教学基本能力。许多教师不愿意超越自己熟悉的知识范围和工作经验,他们进行教育变革的动力显得不足。
二、跨界思维: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什么是跨界思维?一般认为,跨界思维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跨越自身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界限,多视角、多关联、多样化地看待问题,并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互联网+”的“+”就在于跨界,跨界意味着变革、创新、开放与重塑融合。
一是多视角性:持不同立场观察和思考问题。跨界思维强调教育者的思维应该具备多视角性,能够以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出发点来审视教育问题,需求适合的教育对策。人们由于视角的差异,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对于教师而言,善于从多个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即要跳出教师的单一立场,全方面、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教育,避免看问题片面等弊端,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教育工作。
二是多关联性:多领域知识互相融合。跨界思维具有多关联性,要求教师“具有对不同学科的综合归纳能力,善于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加以融合”②。教育实践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跨界思维统筹具有关联性的各教育要素,并融合教育者所需的多领域知识,教育变革的效果才能凸显,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要求。
三是多样性:多种思维方式的整合。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复杂性,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这都要求教师具有借助跨界思维进行各种思维整合的能力。“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不同思维方式的相互贯通和整合,它要求教育者的思维不再是一维的、线性的,而是多维、立体网络式
的。解决教育问题时,要树立多样性思维理念,多思路、多方向、多层面进行思考,以拓展教育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系统地改进教育进程。
四是突破性: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业界限。“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是创新,而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业界限是创新的基本特征。教师需要突破已有的陈旧观念和固化的思维方式,树立学习与合作的意识,还要与其他学科专业相联系,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知识经验,拓宽视野和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这对于转变教师的理念及思维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有利。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来源,更好地将各学科之间的内容加以融会贯通,拓宽视野,改变僵化、单一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实现课改价值。
①②岳欣云:“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教师思维方式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3期。
季海菊:“跨界思维:新媒体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的一种理性向度”,《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人类思想的创新、社会的进步,正是在不断突破原有思想边界的进程中实现的。“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善于对传统的思维观念进行扬弃,能够以新的思维方式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互联网模糊了学科乃至行业的界限,教育越来越倾向于跨学科融合以及社会参与和合作。“互联网+”使跨界成为新常态,这种态势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实践。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教师要树立跨界思维。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和多元文化交互的发展,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成为时代的需求。跨界思维也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标签。但是,长期以来文理分科导致的学生偏科,人才窄化现象十分严重,通识教育十分欠缺。“T型”“全栈”人才的培养渐渐成为主流需求。而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更加多元性和综合化。跨界思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更综合的知识、更多元化的体验来整合教育载体,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适应“互联网+”的教育要求。教师树立跨界思维,有助于搭建学科专业知识与社会的桥梁,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育改革精神,也有助于实现学校课程的整合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教师具有跨界思维,方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基于跨界思维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跨界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和积累,学习是促进教师丰富和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跨界学习”要求教师跨越自己日常工作的边界,摆脱原有专业的局限,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多渠道进行知识重构,从而拓展视野,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多学科的知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
法。
1.教师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纵观近年来科技创新和突破的领域,其获得者大都具有不同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的背景。当前,教育理论与课程思想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解构、重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紧跟课程理论发展的脚步,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业界限,增加自身理论积淀,真正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培育创新型人才,必然要求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互联网+”技术加速了教育理论的更新速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将新思想付诸实践,才能突破“教书匠”的简单重复劳动,适应“互联网+”的知识要求。毋庸置疑,教师的“跨界学习”,可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反思中修正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提升自身课程创新的能力,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教师应跨越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界限开展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日趋淡化,教师不再是知识和权威的化身。“互联网+”背景下,一
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应该具备“通识性知识”,知晓有关最基础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知识。因此,教师应跨越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界限开展学习。
教师学习的内容需要“跨界”,既要学习本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知晓天下事”,学习各类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自身专业成长的知识。例如,班主任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利用心理学技巧进行班级管理;语文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用新媒体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优化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要学习美学,会从美学角度阐释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美、人文美;教育管理者要学习哲学,改善认知模式,塑造学校执行力。此外,教师学习的途径也需要跨界,不但要通过纸质书籍、期刊等传统媒体
学习,还要从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中学习。教师学习的方式也需要跨界,不但可以个人自主学习,还可以参加专业培训班等体学习。
(二)跨界融合: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1.教师应提升课程整合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思维的体现。因为“核心素养”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和“知识”,将教育的落脚点回归到“人”,是一种回归教育原点的整合与升华。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域下,学科知识本身并不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全部,使学生形成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
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界限分明”的分科课程及其教学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突出整体观,摒弃“学科本位”观念,实现由“以知识点为中心”转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强调各学科、各学段有效衔接和融合的“课程整合”,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师提升课程整合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思维的跨界融合。第一,教师要突破旧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课程整合不仅在于创建了新的课程本身,而且还在于唤醒教师的创新意识,要求他们能够创新理念,跨界思考,围绕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重新整合,逐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课程整合能力。第二,教师要具备基于“多视角性”的跨界融合思维。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专业视野的边界,决定了课程整合的深度和质量。教师不能再从单一视角考量课程问题,而要从“多视角性”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方案。基于“多视角性”的融合思维,教师才能多思路、多方向、多层面地重新整合课程,才能拓展教育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系统性改进教育行为。第三,教师还要具备基于“多关联性”的跨界融合思维。课程整合的要义在于将原来分散的课程有机整合成一个彼此衔接、互相融合的整体。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将多个领域、多个学段、多个环节的课程予以融合,教师基于“多关联性”的跨界融合思维对于构建与实施整合性课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师应提升“深度融合”的信息素养。
重庆市人才招聘
“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可利用信息,也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在“互联网+”的热潮中,能否将海量信息与教育相融合,发挥大数据的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学的指导依据,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需要凭借主观判断选择最适合教学的书籍,大数据分析将指引他们选出最有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私人定制的教材。”①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②。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能否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不能再流于形式和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之上。信息资源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元素进入教学环节,需要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重组与再造,直至“深度融合”。第一,教师要树立获取信息资源并有效利用信息的意识。“互联网+”时代,教师应提高对信息资源的敏感性,积极收集信息资源。“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呈现“跨界”和“共享”特征。教师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学科、跨学校乃至跨地区、跨行业全方位多层次收集教育信息,共享教育信息。第二,教师要具备对信息进行甄别和评估的能力。互联网迎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各种信息多元并存,良莠不齐。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要对其真实性、健康性、可用性等方面进行甄别和评估。不真实、不健康、不可用的信息坚决不能进课堂。第三,教师要具备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对信息
①②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
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41页。
孙宽宁:“‘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将其融合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只有具备了上述信息素养,教师才能够积极改进信息资源处理方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新变革。
(三)跨界合作:构建协同互助与共享多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也打破了以往相互隔绝的状态。互联网技术使教师“跨界”成为可能。教师通过同伴互助,向优秀的同伴学习,在优秀体的相互借鉴和影响中成长。跨界合作,就是要构建一个协同互助与共享多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这种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一个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促进教师专业化为共同愿景,以分享知识与经验为核心,倡导合作文化氛围、引领交流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它以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和共享多赢的教师社为主要路径。
1.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
“互联网+”时代,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措施。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文化氛围。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要求具备平等、民主、向上、互助等要素。教师能够以专业发展为导向,
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同伴互助为方式,互相切磋,互相勉励,潜心研究,有效反思,认真总结,共同提高。第二,教师要突破孤立和隔绝状态,实现与同行之间协同互助的“跨界合作”。“互联网+”时代为教师“跨界合作”提供了新途径。在与互联网的“联姻”下,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可以轻易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出现,教师之间更容易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发展。第三,教师还要善于同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甚至政府、企业、教育NGO组织等方面进行“跨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实现“跨界生长”。
“互联网+”时代构建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能帮助教师跳出原有的角束缚,吸纳更多元的知识,拓宽其视野和文化,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迸发更多的创造灵感。协同互助的教师成长机制有利于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知识层次,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2.构建共享多赢的教师社。
互联网具有开放、便捷的特点。“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时,优质教育资源便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整合,并在广泛的范围内共享。一方面,教师基于跨界思维,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促进自身所掌握的教学资源的价值延展,与同伴之间实现共享,共同提升其学习效益。另一方面,教师基于跨界合作,能够有效突破“因地域、校际、时间、经费、师资等传统因素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使得基层一线的、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也能够与发达地区、优质名校的同行在同一
个研修平台共享共建优质资源”。“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构建城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协同机制,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精准扶贫”成为可能。实践证明,跨界思维能极大地开拓教师的视野和知识,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跨界合作,构建共享多赢的教师社,有利于一线教师实现资源层面的“共享”,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多赢”。
总之,“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跨界思维,不仅不会弱化其专业性,反而有助于教师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学习,融合多方资源,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思辨、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全方位整合教育教学。基于跨界思维,也有利于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人才,做到既专业与精准,又广博与通达。“互联网+”背景下,跨界思维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是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课题“城市中学帮扶乡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OPS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6cqjwgz1002);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西部地区中学教师专业素养城乡协同发展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编号1627070643B);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大型网络开放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4-00-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