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总第103期)2019年6月
黎明职业大学学' JournalofLnmnng VocarnonalUnnv2rtnry
No2(S um103"
Jun.2019
文章编号:1008-8075(2019)02-0072-05doi:10.13446/jkL-I vu.201904018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困境及建设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连舒婷
(黎明职业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处,福建泉川362000)
摘要: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体性、独立性的组织属性,多主体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及
其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认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组织架构单一、管理体制僵化、多方利益冲突等困境。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提出制定中心章程、机构工作条例,创新人事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与管理体制创新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等建设路径#
关键词: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困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深化校企合作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016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批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构建规范高效的组织管理办法和创新人才管理办法”是建设的重点任务'2(,其建设过程也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如何将协同单位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方合作潜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
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及其运行影响因素
(一)组织属性和特点
首先,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实体性和独立性的组织属性%根据《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
新中心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牵头高职院校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仪器设备、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要有一支长期服务行业、企业的队伍和短期聘用的工程技术人员[2]。这些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决定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具有持续性产出的相对稳定的实体组织”⑷%另一方面,其组建时,联合了校外其他单位,在机构建制上跨越了高校组织边界,不同于学校的二级单位简单隶属于牵头高校,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机构章程,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用人机制等⑷%
其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多主体协同攻关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组织特点。根据组建要求,其建设主体不再局限于高校,还包括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服务中介组织等,形成多主体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参与主体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支持,共同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突破创新⑷%另一方面,其建设顺应了现代科学多学科内容交叉渗透、融会贯通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解决行业企业关键技术问题⑷%
收稿日期:2019-04-26
作者简介:连舒婷(1986-),女,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5育科研项目(职业隐校专项)(J Z180878)
第2期连舒婷: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困境及建设一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73
(二)运行机制影响因素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影响因素有开放共享体系、多方利益诉求和组织创新文化。首先,有效的开放共享体系,才能汇聚并高效利用各方资源协同攻关,实现组织目标%目前部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协同难度大、协同创新成本高、协同效率低下[5]。其次,各主体间的合作质量与利益分配机制休戚相关[5]。因其成员来自不同单位,利益诉求各异,高校重视学术产出,不过分强调经济价值;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要求科研成果产业化⑷。若无法保证各方利益,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将失去持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最后,运行机制的构建在创建初期处于摸索阶段,“要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实现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用结合等机制的创新”⑷,需要良好的组织创新文化作为“润滑剂”'5(。若缺乏协同创新文化氛围,将导致运行机制的建设受困于“制度惯性障碍”⑷,无法适用于新型创新平台,阻碍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高效运行。
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困境
(一)组织架构单一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⑷,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校地、校校、校所、校企”合作,突破高校内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创新、灵活的新的管理制度。然而,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仍运用单一的科研组织模式或简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来设置组
织架构,导致其产出仍以论文、专利等知识成果为主,轻视技术的转移转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⑷。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申报初期,其以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单个学院为主体,围绕智能制造专业,通过简单的校企合作,按传统目标模式设计和实施建设方案。这种传统的单一组织架构难以实现“服务地方需求”“解决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建设目标,最终影响“职业教育服务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
(二)管理体制僵化
目前高校的科研平台普遍存在“重立项轻建设”“重申报轻管理”“重组建轻治理”的问题⑷。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若沿用传统科研平台的管理办法,更易陷入管理体制僵化的困境%—方面作为多主体共同建设的组织,缺乏专业技术和领导才能均过硬的负责人或领军人物,会导致团队管理松散,呈现“若有若无的无政府状态”⑷。另一方面,学校作为牵头组建单位,对其管理常受制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参与建设各方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负责人为校长,日常管理事务由科研处处长统筹安排,建设办公室设在科研处%校长、处长和科研处作为学校行政管理模式中的岗位和部门,承担相应的行政职责,通常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依靠参与成员“自治”,这难以实现建设工作的全流程、全方位管理。因此,若无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将难以实现“协同开展技术创新攻关与开发”的目标%
(三)多方利益冲突
从宏观结构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跨越了牵头高校的组织边界⑷,但在协同过程中,参与的各方主体却存在自己的组织边界,人、财、物等资源归属于不同主体,表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⑷%从微观行动看,来自不同主体的协同创新人员,基于理性人假设,在建设过程中会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利益分配的差异,导致各方主体难以开展深度合作、难以高效地互动融合[7]%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参与主体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注重科研成果,企业追求高回报,各自都想借对方“上位从学校内部看,协同共建的3个二级学院对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74黎明#业%学学'2019年6月
各自承担的建设任务与获取的科研资源和绩效是否匹配评判各异,极易诱发学校内部协同单位间的矛盾和分歧。因此,若无法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地认定各方贡献并进行成果分配,将影响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的建设
(一)建立理事会制度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属性及特点决定了其管理体制应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制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治权,有比较完善的自我管理体制,与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体性和独立性的组织属性相适应⑷%理事会内部实行单位成员理事会制度,理事成员协商制定决策,建设办公室负责实施决策,共同治理、民主决策、决策执行分离,符合多主体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组织特点⑷%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为解决组织架构单一的问题,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选择立足泉州市的特产业和支柱产业一纺织鞋服行业,通过智能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交叉融合,助推泉州市纺织鞋服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最终形成了校内3个学院、校外10家单位的多主体协同攻关的组织架构;为了创新管理体制、平衡多方利益,建立了校内外协同单位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
(二)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组织架构
根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属性和特征,牵头高校对其管理有别于一般的科研平台和校内二级单位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组织架构,创新管理体制,可以解决组织架构单一、管理体制僵化、多方利益冲突的建设困境,实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高效、有序运作%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理事会领导,下设工程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办公室和项目组%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建设办公室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行政事务由牵头高校的行政职能部门协助完成;工程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是技术决策、咨询、评价与监督机构;项目组是技术研发机构%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
创新中心为例,目前规划理事会17人,工程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31人,建设办公室11人,项目组3个,并根据建设发展情况动态调整机构和人员数量,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三)建立运行机制
1.制定组织管理办法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具有实体性和独立性的组织,在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组织架构后,还应制定自己的机构章程,探索、创新运行机制%章程应由牵头高校和协同单位协商制定,充分考虑开放共享体系、多方利益诉求、组织创新文化等运行机制影响因素,确立战略定位、建设目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加入与退出等重大问题%通过制定章程可以促进各方主体“形成共同认知框架”,以章程为载体设定多方利益主体认可的共同目标,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共同目标的认可并内化为自身目标,有利于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确保组织系统的稳定性⑷%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作为协同单位共同建设、资源共投、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非法人研究机构,其以“服务地方、行业急需、技术转化、协同攻关”为总体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建立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设有理事会、工程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办公室和项目组等机构%通过协商制定相应的工作条例作为各参与主体的行事准则,可以解决管理体制僵化和利益冲突等问题%理事
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对战略定位、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等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时,应充虑利益求的运行机素,位委人,在理事会运行中
互制衡,最大限度地平衡利益%因此,通过理事会能有效地协调各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解决多方利益冲突的管理困境,科学管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和发展%
第2期连舒婷: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困境及建设一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75
2.制定人事管理办法
人才是技术、知识等资源的载体,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因素,创新人事管理模式是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人事管理办法既要规范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评价和考核,又要通过管理模式的改革,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首先,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搭建人才流动平台[7]%人员聘用应采取能进能出、岗位需要、择优聘用、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建设任务统筹引进或招聘人才。各类聘用人员聘期结束后,考核合格且工作需要者可续聘;考核不合格、无任务需求或不愿续聘的人员按照人事管理办法解除聘用合同并办理解聘手续。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2018年其根据项目组的用人需求,柔性引进2位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以充实技术研发团队;聘用1位合同制技术员,以扩充人员队伍。
其次,建立以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考核制度[7]。考核应避免单一化的考评模式带来的弊端,改变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评价方式;聘请第三方考核,提升考核工作的专业性和公平性;实行长线与短线考核相结合等[3]%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其人才考核的总体原则是:数量评价与贡献评价结合,以贡献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以外部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以团队评价为主;年度评价与聘期评价相结合,以聘期评价为主。
3.制定理办法
经费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经济基础,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既要考虑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特征,又不能违背牵头高校的财经纪律。高校作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组建单位,为其 设立单独账号,统筹管理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资助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人员聘用、购置仪器设备和软件、举办学术会议、日常运营等。基于共建共享、协同攻关、互利共赢的原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在各参与主体间科学合理分配及使用经费。以黎明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为突破学校与外部单位的机制体制壁垒,其在2018年发布和资助研究专项11项,校外协同单位承担2项。根据其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校外协同单位申报课题依据评审结果拨付课题研究经费,在收到发票后,拨付到该单位的对公账户,经费的使用按纵向课题经费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并接受学校的审计。因此,通过发布课题的方式,实现任务共建、经费共享%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
在于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6],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7],突破不同主体间的组织管理困境,使各主体高效协作、深度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对组织管理困境和建设路径的研究,发现协同单位之间以资金、人才和知识等要素联结,各要素的开放共享促进了协同创新的实施⑻%因此,通过创新资金、人才等的使用和管理办法,能有效地解决协同单位间“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构建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同时,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能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困境,从而实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5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5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刘(2015—2018年)》的通知[EB/OL].(2015-10-21))2019-
04-22].http://v,/srcsitc/A07/moc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2]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6-07-12))2019-03-22] .http://
/ttgk/zywj/201607/i20160712_3180663.h im.
[3]李晨,吴伟,韩旭.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国家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综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34.
[4]张金福,代利利,王维明.理事会制度: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的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2013(21):46.
[5]胡昌婷,李玲.基于TIM理论视角下的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之构建[J] •行政与法,2017(12):85.
[6]孙清忠.新制度主义视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困境及消解[J].高教探索,2015(8):27.
76黎明#业%学学'2019年6月
[7]徐晓'.构建深度融合-X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路径选择[J].5育5学论坛,2017(30):1,
[8]?春明,李小妹.主.与关A维度下X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5):6.
Organizational Managemeet Dilemma and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Taking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AN Shuting
(OfHcc of ScientiLc Research and Technical Services,Lirn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362000,China)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attributes of the dpplOd technVoay coO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r,namely substantiality,independence,and its characteastice of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and multi-disciplinarg resesrch,the factors affecting Os operational mechanism Vd to the findinys that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o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has dilemmas such as a singl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 rigid man­agement system,and multiple conficts of interest.Based on a cass study in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some construction paths wea proposed such as formulating a statute and institutional work reaulations,innova-iongpeasonne?managemenimeihodsand aund managemenimeihods,and esiab oshongan opeaaioona?meaha-nosm ihaiosaompaiob ewoih ihemanagemenisysiem onno ea ioon.
Key woSs:appication technVoay coO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oraanizational management dOemma; manaaement system;operation mechanism
(责任编辑:东红英文审校:杨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