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的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两会
中国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张淼淼、王京)在两会召开之际,此间权威专家认为,中国正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解决中国的一些深层次难题,包括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史卫民说,“28年来,中国原定的改革开放总体目标没有改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思想没有改变,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也没有变,改革开放仍在继续‘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今年两会将审议批准“十一五”规划,其目的是希望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肯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基本国策,以保证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在一个既定的目标下顺利展开。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向新华社记者解释说,“所谓‘改革向纵深发展’,是指中国改革进入‘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阶段,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避免中国重蹈拉美化覆辙的重要战略抉择。”
据了解,将要进一步展开的改革具有攻坚性质,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要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推进。“从经济学上讲,目前的改革不是增量改革,而是存量改革。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改革多年
沉淀的一些棘手问题开始集中表现,这就需要中国政府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处理这些问题。”史卫民说,所谓“深水区”、“关键期”,都是基于当前改革的难度而言。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发改委主任邵克文说,毫无疑问,改革必须深入。改革的最终目的
是使全体人民受益,至少要做到使大多数人受益。“使弱势体得到更多的利益,生活质量得到更高的提高,这就是我对改革的期盼。”近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倡导科学发展观,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制订“十一五”规划,为中国未来走向确定了基调。
史卫民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改革开放道路上还会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他认为,“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化改革
3月6日,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众拥护和支持。”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同志关于改革的阐述,集中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于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科学表述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方式、改革的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引起人们强烈共鸣。
27年的改革开放,不仅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也让我们每一个人因之受益。今天,“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不改革死路一条”,已经是亿万中国人的共识。也正是今天,在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看到,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靠着一股劲和气“杀出一条血路”,到用
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们的改革决策和发展模式,我们对有关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考也在深入。从国企改革,到医疗卫生、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等等,大家在梳理改革取得的显著成就,也在探讨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些成就和问题让我们看到,虽然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这些成就和问题也让我们深思,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衡量标准又是什么?
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改革越是深入,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因此,改革的价值取向、改革的路径设计必须有所遵循———要在绝大多数人民众的利益基点上推进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改革的最高价值标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历经27年。这期间,虽有各种阻隔,但改革始终在克服困难中前行。其原因就在于,改革让人民众受益,人民众是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的问题凸显出来。发展的不平衡、利益分配的不平衡,都会使改革处于风口浪尖。在这个时候,明确提出改革必须“真正得到广大人民众拥护和支持”,提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协调性”,提出改革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和“各方面关切”,实际上是强调我们的改革必须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必须更多地体现出公平和正义,更多地注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在理论的表述之外,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现实脉络———
刚刚拉开序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让9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在推进的社区医院服务,是要让医疗改革由此入手,解决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即将实施的“十一五”规划在多个领域的改革措施,更是经过了广泛科学的考量和权衡。
在新的历史起点,愿改革能更加凝聚人心、激发民智、增强国力、造福人民。中国改革不会动摇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根本任务
中新网3月9日电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指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8个年头,尽管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但成绩是主流,改革已经深入人心。文章说,当前改革的根本任务是
转变政府职能,或者是叫改革政府权力运作模式。
文章指出,改革不会动摇,改革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变化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一切改革的措施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长期过程中,影响甚至是阻碍这个中心目标实现的困难和问题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改革的核心内容。每个历史时期,必须抓住改革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了根本,才能确保全局的胜利。所谓的改革攻坚,攻的就是这类根本性的问题。
文章分析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许多深层次的因素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而表现为现实生活中
许多突出的矛盾,如三农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等等。
文章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根本问题就是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与权力运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指向政府自身存在的弊端。正像许多人指出的那样,目前政府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化乃至私人化了,政府成为利益主体,政府权力运作往往表现为越位、错位和缺位。我们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文章称,就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因征地而引发的许多矛盾来看,一些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在权力运作过程中,既有越位,又有缺位。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农民成为了利益的牺牲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地方政府权力越位的典型体现。同时在征地过程中,政府权力该到的地方没有到。农民失去土地后,生产生活、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本来应该是政府统筹考虑的,但是政府却往往没有考虑,只是以很低的补偿代替了完善的社保。成为种粮无田、做工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这是政府权力的典型缺位。
文章指出,在教育乱收费、孩子上学难问题中,同样存在着政府权力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学校的收费经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许可或默认。没有政府部门的许可,学校不敢收费。正是在政府的许可之下,有些学校在正常的收费之外又乱收了其他费用,而有关政府部门对此监管不力。学校的收费并未上缴财政,相反在一些地方,却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取之于家长用之于学生的名义共同收入囊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了部门所有。教育主管部门成了直接受益者。教育主管部门为追逐利益,权力严重越位,这在基层十分普遍和严重。权力的缺位同样并存。教育乱收费的一个借口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