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知识总结
一、五次侵华战争
1、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1948年5月19日中央颁布了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成立“洋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
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众的斗争
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1899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71937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91940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839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 战争
  18415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战争
  1858 上海自考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 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 清上海自考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 北京
  1861 总理衙门成立
  1862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 中法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 戊戌变法
  1900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 黄花岗起义
  1911 保路运动
  19111010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2 清帝退位
  1913 二次革命
  1915 护国运动开始
  1915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 张勋复辟失败
  1917 护法运动开始
  191954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7月中国上海自考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7 中国上海自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 孙中山逝世
  1925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3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412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
  1927715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
  19277 国民革命失败
  19274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上海自考
  192781 南昌起义
  192787 八七会议
  19278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8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 广州起义
  19284 井冈山会师
  1928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上海自考成立
  1932 .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 伪满洲国成立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1 遵义会议
  1935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10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 一二.九运动
  193610 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1212 西安事变
  193777 卢沟桥事变
  1937 八一三事变
  19379 凇沪会战
    1937 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 中国上海自考陕北洛川会议
  193712 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38 发表《论持久战》
  19403 汪精卫伪国民上海自考在南京成立
  1940 百团大战
  1941 皖南事变
  1942 中国上海自考开始整风
  1945 中国上海自考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 中共和谈代表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 双十协定签字
  1946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6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6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9 辽沈战役开始
  194811 淮海战役开始
  194811 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 中国上海自考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421 、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423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上海自考覆亡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0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 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 中央人民上海自考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基本结束,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 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胜利
  19544月至7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
  1954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6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上海自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 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1年春 党和上海自考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
  19641016 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1966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1 全国各地掀起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一月风暴"
  1967 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19691112 刘少奇逝世
  1970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1971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1025 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7 基辛格访华
  1972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2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 中国上海自考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 中美建交
  1980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812 刘少奇追悼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
  1982 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底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1990 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洲运动会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基本概念
  1、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第二次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6、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7、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18、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9、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20、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上海自考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
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
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
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纲领、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章提示
  注意三种早期探索运动所分别代表阶级基础和性质。注意比较这些运动与日后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三章的内容)的不同。
  重要考点讲
  一、基本概念
  1、金田起义:1851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 1856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 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
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0百日维新18986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9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为结束标志。
  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2、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 ·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
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
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上海自考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第三章 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 “回收利权运动: 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上海自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 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皇族内阁1906年清上海自考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上海自考。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
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上海自考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
  12、武昌起义:191110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上海自考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
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上海自考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 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上海自考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 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 南京临时上海自考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上海自考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上海自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 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12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
动爆发。19163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
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上海自考,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