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5302/J-SSCAE-2019.02.001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杜建、李爱花、唐小利、高百红、黎孟枫2,郑树森 ' 张伯礼' 徐建国s,
段志光6,杨宝峰 ' 樊代明8,詹启敏9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100073; 2.中山大学,广州510080; 3.浙江大学,杭州310003;
4.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2206;
6.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
7.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150081; 8.空军军医大学,西安710032; 9.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100191)
摘要:本文在基于数据与证据综合分析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总体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我国国情,以建立人 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内容开展研宄。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继续提升战略定位,在国家层 面建立宏观管理协调机制;二是科学规划招生、改革课程体系,分
阶段逐步实现医学教育精英化和均质化;三是逐步取消临 床医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统考制度和学位论文制度,将规培与学位并轨,并推进医生由单位人过渡为行业人;四是加快人事薪 酬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试点与实施;五是构建以大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六是积极推动以“师承教育+学位 教育”为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七是建立国家健康研宄基金。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医师培训;医学博士学位;精英教育;协调机制;国家健康研宄基金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ic Study o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
Du Jian \ Li Aihua \ Tang Xiaoli \ Gao Baihong \ Li Mengfeng2, Zheng Shusen \ Zhang Boli4, Xu Jianguo5, Duan Zhiguang6, Yang Baofeng7, Fan Daiming8, Zhan Qimin9
(1.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73, China; 2.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3.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3, China;
4.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5.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6.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〇aan 030001, China;
7.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1, China; 8.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5an 710032, China;
9.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clinical training in China. Using several strategic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ata and evidence analysis, we learned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a homogeniz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clinical training as well as a balanced mechanism between medical professionals5supply and medical demand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First,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收稿日期:2019-01-15;修回日期:2019-02-28
通讯作者:詹启敏,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E-mail: zhanqimin@bjmu.edu 资助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战略研究”(2016-ZD-11)
本刊网址:/ch/joumal/sscae
medical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t the national level. Second, we recommend a dynamic planning for the enrollment of China?s medical school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medical demand, and promoting medical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We suggest gradually arriving at a tradition of elite education and a homogenization of clinical training. Third, we argue progressively abolishing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s and dissertations for achieving the master and doctoral degree in clinical sector. The best way is to combine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master and/or doctoral degree granting, and promote the role transition for clinicians from “institutional staff,to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urth,we recommend accelerating a pilot reform of personnel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clinicians to reshape the attractiveness of medical career. In addition,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 a public health-oriented clinica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for all’' Furthermore,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refor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explore a new clinical training mode
l for TCM residents. Last but not least, we recommend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Foundation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a.
Keywords: medical education; clinical training; doctor of medicine; elite medical educ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Foundation
一、前言
在历史上,健康曾关乎国家兴替、民族存亡;在新时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就无 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 基础和支撑在于医学教育。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是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科 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上述三大战略,关 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包括 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对 象包括临床防诊治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培养、公共 卫生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涉及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 学技术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个主管部门,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实现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的新时代,科学规 划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适度规模与适宜结构、制定和完善适应行业需求和规律的管理体系与培养 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重 大咨询项目“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战略研宄”综 合组依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国医学教育 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
标,采用信息资料研宄、对标研宄、调查研宄、预测研宄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在综合分 析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总体现状的基础上,以医 药卫生人才培养总体供需平衡机制和提髙人才培养 质量为重点内容开展研宄,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 育、公共卫生和中医药教育等研宄的基础上,凝练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困境与关键问 题,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地提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总 体政策建议。
二、总体现状
医药卫生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和 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院校教育是医药 卫生人才培养的源头和起点;②临床医学人才是服 务公众医疗需求的关键队伍;③医学科技人才是建 设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的核心要素;④公共卫生人 才是提高我国疾病防控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 力量;⑤中医药人才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发 展新医学体系的坚实保障。
从横向(理工农医对比)和纵向(医学内部结 构对比)两个角度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总体现 状进行了分析评估。
(一)医学教育规模显著增长,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结构逐步优化
201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共279万人,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8%, 比2006—20
10年增加了 86万人;医学研宄生毕业人数为29万人,占普通高校研宄生毕业人数的 10.4%。从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卫生技术 人才总量大幅增长,总数从2009年的553万人增 长到2015年的800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从 2009年的233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304万人[1]。
056
同时,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逐步趋高 和优化,基本适应了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对人才的 需求。
(二) 我国医学人才总量在理工农医中占优,但学历结构和培养层次偏低
截至2015年年底,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 生在理工农医四个核心学科中占16.5%,位居第三,与理学毕业人数(16.7%)大致持平,大幅低于工 学毕业人数(61.6%) [2]。但医学毕业生规模平均 年度增长率最高。近5年,医学硕士研宄生毕业人 数占全国研宄生毕业总人数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2%左右,自2011年起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开始超过 理学。但获得博士学位人才总量仍不及工学和理学, 甚至不及工学的一半,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与工业化 进程需要大量理工人才相关。根据日本《科学与技 术指标2016》的统计[3],美国、日本、英国和德 国等科技强国,每百万人口中拥有博士学位最多者 为医学和理学;我国医学博士在全国博士培养总量 中所占比例较低。总体来看,我国授予医学博士学 位人数仅占6.6%,低于工学(37%)、理学(13%)、管理学(11%)和法学(8%),与文学博士学位人 数相当。日本的医学
博士规模是工学的2.5倍,是 理学的5倍,反映出发达国家的医学精英教育理 念。从院校层次看,我国医学生的培养层次也偏低。2012年以前,中等职业院校医学毕业生规模高于高 等医学院校,2013年这种情况开始扭转,2016年 两类院校医学毕业生总量基本持平。
(三) 基本建立了适应行业特点的临床医学培养制度,医学教育制度改革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
基本确立了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 +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 研宄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 育+2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培 养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国31个省 区市全面实施,正在探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三、国际经验
(_)人才培养标准
医疗卫生关乎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决定了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一是独特的 教育模式。医学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或行业的显著 特征是强调院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的紧密衔接,需要 经历院校教育一毕业后教育一继续教育三阶段序贯 式教育。二是独特的培养标准。美国临床医学主要 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 的终点标准;以住院医师培养为内容、以培养合格 医师为目标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以培养专科医 生为主要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临床医学教育提供5年/6年本科教 育或经历住院医师培训/科研训练后获得MD,无 硕士学位。
“4+4”学制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始于20世纪 初的北美,是世界医学教育主流模式中的一种。该 模式是从各大学多专业本科生有志学医者中,择其 优秀者,在完成本科教育后进入医学院学习临床 医学,毕业后获得MD。此模式学制含本科教育4 年,医学院教育4年,故名“4+4”学制。其具体 方式是在大学中向各种专业的本科生提供未来医学 选项:若愿意学医,除完成本专业学习内容,从本 专业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外,在大学期间学习一定 的医学基础课程,即所谓医学预科(Premed)课程,如生物学、化学等,达到医学院报考条件,之后再 参加医学院入学考核等。医学院从这些有志于学医 的多种专业背景的大学本科生中,选择优秀且适于 学医者进入医学院接受临床医学教育,这种模式将 医学教育定位于在多学科背景的本科教育基础之上 的研究生教育。
(二)供需平衡机制
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供需机制国际经验研究表 明,美国和英国是精英、均质教育,主要以住院医 师岗位量决定医学生的招生量,或以获得生均拨款 的学生数量作为控制招生规模的手段,两国均重视 临床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科学评价与预测[4~7]。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医学人才培养需要跨部门的 宏观统筹与调控;人才供需平衡需要充分考虑经 费投入与医生就业特征;从事毕业后教育的医学 生作为“社会人”与培训基地对接;采用医学院“严 进严出”和医生准入的高门槛等质量要求限制培 养数量等。
057
四、关键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我国医药卫 生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 适应医学教育特殊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仍待改革和完善
医学教育独立办学模式已获得卫生系统共识,但在高校系统仍存在分歧,特别是平衡“双一流”建设对学术论文的重视与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 养合格医生之间的矛盾;医学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统一领导、职责明晰、监督独立的国家 医学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二) 学制多样导致无法实现临床医生的均质化培养
我国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医 学人才都能当医生,由于培养模式不统一,导致医 生水准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优质、可靠的医疗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医疗体系的均等化和公平 化。住培和专培基地(医院)师资水平差异和对医 学教育重视程度也会影响临床医生的均质化培养。
(三) 多学科内在交叉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待建立医学远不止是科学,医学是人学和社会学。医
学发展需要多学科支撑。我国的医学生培养无论 是5年学制还是8年学制,都是从本科开始就接受
医学教育,其数理和工程背景较弱影响了其交叉融 合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仅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在 2018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4+4”学制临床医学教 育模式,从大学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本科生。所招 录医学生有多学科本科教育背景和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注入了多学科的“DNA”。此外,公 共卫生人才以传统五大卫生为主干课程,缺乏管理 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内容,且临床医学与公 共卫生衔接不够紧密。
(四) 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供需失衡
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与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 仍然不足;高校扩招与生源质量(社会大环境)下 降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整体下滑,国内开展医学院教 育的院校过多、招生人数过多,造成临床医生质量参差不齐。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医药卫生人才培 养供需平衡机制尚未建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 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新时期卫生与健康 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需求;中医药人才队伍呈现“两头薄、中间 弱”现象:前者是指高层次领军人才极度短缺,掌 握中医辨证论思维和能力的全科医生人数太少,后 者是指广大中医专科医师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中医解 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尚。
(五)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亟待完善
岗位吸引力与职业认同感下降导致医学人才流 失严重;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进程尚缺乏突破性创
新,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数量与质量不足,“下 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能发展”的培养、使用和 激励机制尚待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行业薪资 相对待遇低、职业晋升难、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 不髙导致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科研导向的医生 评价体系不适应职业特点,导致论文撤稿事件频发, 严重影响我国国际形象;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待 遇失衡帽子”导向的评价机制导致人才无序流动。
五、政策建议
围绕“以疾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向以健康 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转变”的核心理念,从战略 定位、招生、培养、培训、使用和政策环境等多因 素和多环节,以及针对公共卫生、中医药人才以及 医学科技人才,提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七项 政策建议。
(_)在国家层面建立宏观管理协调机制
继续提升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在教育强国、健康 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建议在国家层 面组建跨部门的国家医学教育委员会,作为医学教 育宏观管理协调机构,作为国家级医学教育管理、指导和监督机构。
建议全社会促成高等教育系统关于医学院校独 立办学模式的共识建立,综合性大学应准确把握医 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实化、完善医学院部职能,加 强医学院对医学教育的统筹协调,保障医学教育整 体性发展。
058
世界科技强国的兴起均伴随着医学与健康科 技创新的崛起及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的跃 升,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的重要标志,建议我国实施医学科技优先战略,将 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技创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 科技创新的优先和重点领域。
(二) 分阶段逐步实现医学教育精英化和均质化建议制定国家医学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建 立人才需求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议在确保规 范化培训(规培)基地均质化培训的基础上,逐 步建立以毕业后教育岗位约束院校教育规模和结 构的人才供需平衡机制。
建议推进从以传统学科(解剖、组胚)为中心,到以器官系统与临床问题为中心的医学教育课程体 系改革。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建议推动从“治 疗为主”到“生命健康全周期预防、、康养”转变的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组学等前沿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对医工、医理、医信结合和医学人文融通发展的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国卫生人才网考生入口临床医生的培养应坚持适度或缺原则,在保证 质量的基础上谈数量。立足当前基层人才短缺的国 情,建议分阶段逐步实现医学教育精英化培养,除 部属医学院校外,省属医学院校逐步全面实施一本 招生,未来考虑逐步取消为解决基层边远需要暂时 性和过度性的“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 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政策,逐步实现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实现统
一均质培养。
改革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 的精英人才。建议加强八年制医学生通识教育和基 础教育,融入前沿学科教育;探索以综合学科(生 命科学、理学、工学、人文学科)为生源的临床医 学“4+4”或“3+5”精英教育改革试点,从综合性 大学的非医学类专业中招收优秀学生就读临床医学 博士。建立政策配套支持,培养“多学科背景”“复 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三) 将规培与学位并轨,并推进医生由单位人过渡为行业人
临床医学专业的唯一目标是培养优秀合格的临床医生。建议逐步取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统 考制度,取消学位论文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合格后直接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专科医师规范 化培训合格后直接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对于预 从事研宄型医院的基础研宄或临床研宄岗位的科研 型医生,同时再攻读科学博士学位(PhD),作为“医 师科学家”(MD+PhD)。
建议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全面落 实,保障规范化培训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确 保规培基地均质化培训;尽快培养一批经过正规医 学教育、接受过全科规培的全科医师队伍;探索并 试点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
在上述标准化培养的基础上,逐渐把医生由单 位人过渡为行业人或社会人。促进医生的身份、养 老、医疗保险社会化,由社会保障系统提供,真正 推动医生多点执业,促进医疗资源流动。
(四) 加快人事薪酬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试点与实施
建议在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从 社会配套、子女教育、经济收入、职业发展等方面 综合施策。建议加快提高医生薪酬待遇政策落地, 特别是针对基层医生,通过薪酬体系设计,引导好 的医生、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把常见病、多发病、小病全在基层解决。
建议建立基层人才专项激励制度。在本科实 习、全科医生培训完成阶段,选派愿意到基层工作 的医师并为其后续的个人发展和合理流动提供政策 保障。
建议以提升临床业务能力水平和解决临床应用 问题为导向,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分类推进、激励创新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地看待论文的价值,不把论文指标作为所有类别、所有层级人员职称申 报资格的基本条件,根据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同专业和岗位卫生人才的特点建立更具针对性的 评价标准,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和 有利于激发临床研宄人员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建 议以国家临床医学研宄中心为试点。
(五) 构建以大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建议构建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即
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