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晚清
1.1901年,清末新政,推行学堂
2.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3.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设立学部,中国选官制度进人新阶段。
每年事业编都是几月份考试4. 不久,清政府又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二、民国
1. 南京临时政府
1)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以考试制度为主,以五权究法为框架,考试院主管人才选拔任用。
2.北洋政府
1)选拔官员采用考试、甄别两种方式。
2)1913 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3)甄别指对已在任文官,检验其资质、业绩等,从而决定其是否留任,以保特行政连续性和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
(1)“官吏”称谓被“公务员” 代替。
(2)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3)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4)以考试院负责公务员选任;地沿用了北洋政府甄别做法
(5)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结合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
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1.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2.1993 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
3.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务员法,标志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拓展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还进行了机构政華,比如裁减机构和冗员,政总理街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后又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逐步借鉴西方,国家机构近代化。
·中华民国主要分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也叫“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容易模糊,请留心记
•今天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
(1)不搞“政治中立”。我国公务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決捍卫和执行觉的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党管干部部
(3)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4)我国公务员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
一、单选题
1.历史文献的浩瀚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文献的颁布与其意义对应关系不准确的是(   
选项
历史文献(节选)
意义
A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凡考试……分数合格者,照另订专章,分别奏请赐予各项出身,分别录用。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
B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A    B.B    C.C    D.D
2.1901年,围绕着科举考试,清廷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慈禧太后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笼络士人。而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等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借口战争破坏主张延期举行。经过多回合较量,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延期一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B.新政在地方推行缓慢
C.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    D.知识分子对清廷不满
3.1897年,江南储材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等)”,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   
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    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
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4.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后因顽固派破坏,1881年撤回留美学生。该批学生回国后从事工矿、电报者30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进入海军20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商业者5人。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帮助留学生进行勤工俭学活动,这一时期先后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学习,其中包括徐特立、蔡和森、、周恩来等人。对材料中的近代留学教育解释正确的是(   
①国家承担留学后的一切费用  ②成为了晚清选官的主要方式
③传承文明、推动文化的交流  ④为中国建设和革命培养人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③公务员制度的内容.④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年龄在25岁以上的民国男子可以报考文官高等考试,但有被剥夺公权、品行卑污、有精神病或年历衰弱、亏欠公款等情况者不得报考。由此看出,北洋政府的考试制度
①具有近代化的特点                     ②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
③保证了吏治的清明                      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据1903年时人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却“不知学堂为何事”;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最著名大学堂”还出现了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八股专家充任教师,将理学章句作为教材的情况。这说明清末(   
A.戊戌变法缺乏人才支持    B.教育新政转型艰难
C.新式学堂遭遇社会抵制    D.军人地位显著提高
8.科举制废除后,知府何刚德说:“从前寒士读书,无所谓学费,如今学生无论贫富,学堂
一律收取学费,很多的贫寒子弟失学。”湖南举人李蔚然也发文抱怨“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A.损害普通民众利益    B.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C.导致社会流动停滞    D.遭到守旧势力反对
9.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可以确保就职宣誓人员时刻受到宪法的警示、内心的约束和人民的监督,进而让宣誓人员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这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   
A.成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的主要标志    B.致使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得以充分实施
C.彰显了我国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进步    D.完善了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0.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人才观的描绘。据此可知,人才观内涵的主要变化为(   
时间
人物
内容
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
“德才兼备,德先于才”
东汉
曹操《求贤令》
“唯才是举”
唐朝
唐太宗
“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北宋
司马光
“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
近代晚清时期
洋务派
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
A.人文素养拓展到专业技能    B.传统的忠君到以近代爱国
C.重视通才观到培养专才观    D.人文科学到重视自然科学
11.《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12.清光绪初年,“天下有事,功名多途”逐渐取代“以试为选”的“主流”文人追求,出现了新的“仕官捷径”。据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记载:“凡属洋务人员,例可获优缺,擢高官,而每为上游所器重,侧席谘求……无不自命为治国之能员、救时之良相。”这一现象(   
A.源于洋务运动路线发生转变    B.表明地方实力派势力剧增
C.说明民族国家建构意识增强    D.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特点
13.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坚决贯彻执行“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的通知》,规定:“人民公社的干部要有1/3左右的时间”“大队的干部要有1/2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大队以下的干部应“和社员一样”经常参加劳动。这一规定(   
A.落实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    B.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利于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D.标志崇尚劳动的价值观确立
14.十九世纪末,我国的中高层次教育机构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时人仍然发出“然能制器者有几人乎?能译书者有几人乎?能海战者有几人乎?能熟习商情者有几人乎?”的质疑,这反映了当时(   
A.基础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B.新型教育发展的紧迫性
C.政府新型教育建设缺失    D.西学开始冲击传统观念
15.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1905年,政务处又奏请清廷“行设立学部”,以统辖各省学堂,使全国学制划一整齐。学部的设立(   
A.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B.使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至此被废除
C.践行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D.意在保持清王朝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6.下图为漫画《戊申科新进士》(戊申为1908年),图中站立者代表留学生。该漫画表明清末(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近代教育事业开始起步
C.选官制度带有新旧并存的彩    D.传统选官制度仍受追捧
17.某学者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时提到:中共中央在指派新占领区的省以上的军政大员时,经常有地缘的考量,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但区县一级的行政干部多是外来者。这样做的用意是(  
A.在争取地方拥护的同时防止地方主义    B.稳定解放区的形势
C.便利中央工作的推进和防止官僚主义    D.提高地方办事效率
18.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A.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B.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
C.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    D.公仆角和道德修养
19.清末陈宝琛等士绅“感世变急”而兴办福州东文学堂,支持资优生赴日留学。1905年科举废除后,进士李景铭等人认为进士馆仅有中学程度,改往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进修专门科。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赴日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