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B卷)
九年级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把答案填涂到答题纸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
我们与古人比肩而立,欣赏“野芳发而幽香,  ①  ”的春夏之美,品味“瀚海阑干百丈冰,  ②  ”的冬雪之奇,观赏“朝晖夕阴,  ③  ”的洞庭之胜,领略“  ④  ,波涛如怒”的潼关之险。
我们和古人促膝长谈,体味李白《行路难》中人生失意后“  ⑤    ⑥  ”的乐观自信,领悟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中仕宦沉浮时“  ⑦  漳州考试网  ⑧  ”的豁达开朗;感受词人“悠悠。  ⑨  ”“    ,低绮户,照无眠”的复杂的人间况味。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近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逐渐步入网络云端,以  甲  作品背后动态的工艺制作过程。在刺绣、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直播中,创作者关掉滤镜、美颜,专拍手部特写,一针一线、一刀一划在镜头中被清xī  ①  放大, 拉近了观众与传统工艺美术之间的距离。  丙  。精湛技艺背后,精益求精、  乙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②  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如今,借由新的传播媒介,使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促进了中|华美学精神在新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2分)
        (A.晰    B.淅)
        (A.bìng    B.bèng)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填序号,2分)
        (A.体现    B.展现)
        (A.一丝不苟    B.小心翼翼)
(3)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其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②一些优质直播和视频赢得超百万点赞
③更在于传递出工艺的深层内涵    ④不仅在于完整还原了复杂工艺细节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
B.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实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转变
C.导致了传统工艺美术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
D.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6分)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律诗抑an韵,韵脚是“冠”“宽”“难”“看”,读来朗朗上口。
B.诗歌首联叙事,“三年”暗示诗人离乡之久,“羁”有辗转飘零之感。
C.“已知泉路近”说明诗人预见死亡的命运,隐含着对生命苦短的感叹。
D.这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篇,展示了诗人忠肝义胆、英勇奋斗的形象。
4.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遂折而西北行,五里,至横双口。溪右一水自北来,永安之溪自南来,至此合。其北来之溪,舟通岩前可七十里。十四日,行永安境内,始闻猿声。南四十里为巩川。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 既而直逼其下,则突兀者转为参差,为崩削,俱盘亘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争胜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较诡异,而有出左溪上者,则桃源涧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层汉即天字,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槛飞栏,遥带不一,急停舟登焉。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次第而    见:           
(2)或大其上    书:           
(3)而有出左溪上者    更: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
B.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
C.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
D.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北来之溪,舟通岩前可七十里。(3分)
(2)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争胜者。(3分)
8.同写自然风光,本文桃源涧一带山水与欧阳修笔下醉翁亭周围的山水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三)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9~13题,(20分)
戴墨
那个夏天,我在哨所看见了那条扁担。
我蹲点的哨所,不显山不露水,像长在深山之中的一条筋脉。哨所班长是个四级军士长,姓廖,个儿不高,很敦实,在哨所十几年了。
风徐徐吹过哨所,所到之处一片耀眼的青翠。就在那一排耀眼的青翠里,我惊讶地发现了担在廖班长肩上的扁担!一个小战士小声告诉我,从哨所到洞库往返40多分钟的路程,都是廖班长一个人挑,别人换他也不肯。
整齐的队伍又出发了。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有一个担着扁担的身影格外醒目。他肩挑的姿势,让我看到的不只是重量,还有那个快被许多人淡忘了的姿势。
山中的月清凉如水,晚上睡不着转到院子里,月光一角,我摸到了白天见到的那条扁担。这条竹制的扁担,已多处皴裂了,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兵。在这沉寂的大山深处,没人说得清扁担的年轮。
记得有一天,我曾傻傻地问廖班长,想过当将军吗?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说话间,他蹲下来,拨拉着脚边的豆秧说,这是今年新开的一片地,土是从山上松林里一袋袋背下来的,等到成熟时节,战士们就能吃上毛豆了。哨所后的坡地是草莓,草莓年年自己串根,有四五千棵了,每年6月初开园。以前有个四川兵,在6月12日过生日。后来,哨所就把草莓开园的日子隆重地定在了这一天。
廖班长说,那个四川兵真是个好兵,可惜因留队名额少没能留下。那一瞬间,我捕捉到他脸上掠过的惋惜。我理解一个班长的心情,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他就像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
我想起大刚昨天讲的,他第一次探家的事儿。到家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系上围裙下厨房,准备露一手。老妈一脸“诚惶诚恐”,以前在家是饭不盛到碗里都不上桌的儿子,离家两年真出息了?老妈不放心地过来看了一眼又一眼,直到香味俱佳的“可乐鸡”“糖醋鱼”“拔丝地瓜”
一一摆上桌。老妈夹起一块“拔丝地瓜”,说尝尝儿子的手艺,不想那扯老长还扯不断的亮晶晶的糖丝儿,竟把老妈的眼泪给“扯”下来了。晚上,大刚给老妈端洗脚水,没想到又把老妈惹哭了。看老妈流泪,大刚说自己心里特不是滋味,自己为父母做的本来都是平平常常一点小事,没想到他们却感动成那样,可见自己当兵前多么不懂事。他说很奇怪,好像突然发觉自己变了。那种“变”,是他当兵前无法想象的。大刚说,在家休假那些天,他做梦都想哨所,更想廖班长。
一天早饭后,趁战士们更换迷彩服的工夫,我偷偷把扁担担在肩膀上,结果连一只桶也没担起来,我的狼狈相没有躲过廖班长的眼睛。我慌忙把目光望向别处。哨所旁,长着一大片太阳花,那金黄的花冠像一颗小小的太阳,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忠贞不渝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华。我说,我可以带一棵回去栽到阳台的花盆里吗?廖班长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温室里养不活太阳花。
周末晚上,廖班长他们的清罐工作告一段落了。开完班务会,想到明天我就要下山了,心里竟有很多不舍。
哨所的夜还是那么清凉。在清凉的夜中,我又看到了那条熟悉的扁担,一条刻满了岁月
凹痕的扁担,一条默默负重的扁担。
恍惚间,我觉得廖班长这个普通老兵,多像这条扁担。廖班长负重的身影,默默穿过哨所的小路,穿过那一重重山峦时,他和肩上的扁担何曾分过彼此?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围绕哨所的扁担,通过“北”的见闻和感受组织材料,表现人物形象。
B.文章第1段到第5段多次提及“我”看到扁担时的心理,暗示它的“不一般”。
C.廖班长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了“我”,在临别前“我”“心里竟有很多不舍”。
D.文章篇末点题,揭示廖班长对哨所扁担的深厚感情,首尾呼应,构思十分巧妙。
10.文章主要写了廖班长哪几件那?请简要概括。(3分)
11.文章第⑧段写大刚探家的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老妈夹起一块“拔丝地瓜”,说尝尝儿子的手艺,不想那扯老长还扯不断的亮晶晶的糖丝儿,竟把老妈的眼泪给“”下来了。(赏析加点词语)(3分)
(2)哨所旁,长着一大片太阳化,那金黄的花冠像一颗小小的太阳,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忠贞不渝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华。(赏析句子)(3分)
13.题目“哨所的扁担”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中学语文要重视培养词典阅读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曾经指出,要想学好语文,仅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两个好习惯,一个是每天阅读,另一个是勤查辞书。
查词典的意义很大,但词典不仅要会查,还要会读,读比查的含义更丰富。“查词典”重在“翻动、检索”,属于信息检索能力。而“读词典”重在阅读,这种学习行为的机理更复杂,学习内
容也更丰富。读词典是阅读工具书的行为,学生通过对词典凡例、查询路径的学习,形成工具书阅读能力。
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词典阅读还远不止于此。它是学生自主自觉学习词语、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的过程。
汉字、词语数量多、义项更多,蕴含着丰富的语理,运用起来更是千变万化。如果只靠机械识记,学习效率不可能提升,只有理解汉语生成、建构与运用的原理,特别是使词语学习实现结构化,汉语词语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学生记忆、理解、积累词语才能不至于那样难。
比如“厚”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字最开始在造字时,表示山石、地壳很厚。先人通过对山石、地壳厚度的感知,进而扩大意义使用范围,形成了“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这个义项。当我们看到物体厚重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敦实、可靠的感受。这种感受引申到其他认知领域,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比喻义,包括厚道、感情深、家产富有等意思。学生理解“厚”字不同义项之间的相互生成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此时,学生学习收获做迁移,就可以理解“厚今薄古”中的“厚”是“优待、推崇、重视”的意思。学生自主建构出对“厚古薄今”一词的理解,其效果
比机械记忆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