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作者:郭丽  高素玲  梁素芳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4期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郭 丽  高素玲  粱素芳
    摘 要:通过对河南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在择业中存在自身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等诸多问题。就毕业生就业状况成因作了概括分析,提出了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具体措施,为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大学毕业生曾经是“天之娇子”、“时代的宠儿”,而如今却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刚刚走出大学校门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多数却从事着仅能维持个人生活的临时性工作。他们虽然拥有知识和理想,却在现实中徘徊迷惘和恐慌;他们虽然有着满腔热血,却在人中无可奈何和随波逐流。
    据笔者调查,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多数人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办公职员等临时性工作,平均月工资
不到2 000元,多数没有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和最低生活保障工资,有的甚至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自身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毕业生不到“合适”的工作
    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不是考虑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眼高手低,感觉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头脑中装满了知识,要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才能有用武之地,只想搞管理,不想下基层。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追求经济效益和福利薪金,其功利性十分明显。再就是大学毕业生对自己“薪水”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是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理应比一个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工资高,可人力资本含量却往往低于职场期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二)生存压力过大毕业生不愿从事低薪酬工作
    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增,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变大了,因而对人才也变得非常挑剔。在社会上出现了“硕士当本科用,本科当专科用,专科不能用”这一现象,导致了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公务员行业现状分析
    例如,现在诸多城市的公务员考试中,大部分的岗位都要求本科或以上的学历,允许专科毕业生报考的岗位普遍很少。再是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调查,企业愿意给大专毕业生开的最低工资只有1 000元,本科毕业生1 200元,研究生1 500元。而现在的大学生上学费用很高,如,学费、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通讯费、服装及其他一些费用等,一年需要一万元左右。在校期间,有的同学考虑到家庭支付的难度,选择了银行助学贷款。毕业参加工作后,有的需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自己家庭一些支援,加上自己日常生活费用,需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工作后还面临着房子、婚姻等问题,都需要巨大的开支。因此,社会现实的压力使毕业生不得不选择高薪酬工作。不达标准不上岗,以至导致就业率低。
    (三)家长溺爱,不愿让孩子尝试脏、苦、累工作
    现在的80末或90后新生代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长把孩子视为“宝贝儿”,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校期间,脏衣服都是攒一堆,双休日回去给父母洗或掏钱洗,没经过生活的历练。因此,走入社会处处碰壁。另外,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外受苦受累,不愿让孩子挣钱顾家。有的家长甚至连孩子以后的生活都安排妥当,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不愿孩子去远方锻炼,到一线工作,而是等待时机,一个理想工作。这样等来等去,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只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
    (四)毕业生过分注重自由,频繁跳槽
    时代的进步为人的自由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意识的膨胀让广大80末或90后的新生代毕业生想“走自己的路”。他们不满意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希望展现自己,活出自己真正的风采。他们对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根本没有打算。理想与现实脱节,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毕业生这山望着那山高,感觉别人的工作比自己的有意思,自己的工作太无聊了。在对2012届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中,少部分学生一月之内竟然换三次工作,以致于后来没有工作。
    (五)专业求对口,择业范围小,就业难度大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注重所学即用,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领域或专业要求无所适从。若从事陌生的工作,就要放弃自己三年所学专业,而且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去克服困难,以致于导致择业范围极度缩小。另外,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召之即来,来之即用”,在招聘过程中,要求专业对口或经验丰富,使一些应届毕业生望尘莫及,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仍以理论课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公司管理能力。在应聘过程中,多数为有经验者优先,这样就把初聘者拒之门外。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在地区选择方面,大学生倾向于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愿意去东部发达地区,不愿去西部欠发达地区。造成不同区域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失调。发达地区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而边远地区却无人问津。另外,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工作,过惯校园安逸生活的毕业生们,往往选择逃避就业,逃避工作或继续
接受教育。据调查,以河南某某职业院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为例,在2012年专升本考试中,专升本人数超过该专业总人数的20%,该人数超出学校规定标准。
    二、解决河南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分析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中的问题,就大学生本身而言,应从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方面突出重围;就学校而言,应从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服务平台方面寻求转机。
    (一)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因此,当代大学生要继续保持在大学时代学习的好习惯、好态度、好学风,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二)提高自身素质,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在校期间,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工作提供方便,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培训、指导。不能只讲形式,喊口号;不能只顾演讲,不实施。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的不切合实际,有的太理想化,有的与所学专业不符,有的甚至对未来没什么规划等等。另外,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
    (三)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平台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专业在不断发展,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市场需求不相符,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呈现多而全的特点,没有市场竞争力但已经办了多年的专业不舍得砍掉,造成课程设置拘泥于传统,教学内容陈旧,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面向就业市场。如,每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上最新的岗位要求,以及不同岗位对课程的需求,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或组织专家、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充分论证并以此作为专业调整和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或者让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生产过程。这样,学生可以提高技能,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减少学校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平台。在校期间,应多让学生与社会接触,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与工作,为求职奠定基
础。
    (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被看作是一种实现充分就业的新形式,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高校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投向创业,变“饭碗”为“造饭碗”。高职院校毕业生拥有一技之长,如果再有创业资本和技能,选好创业项目,则更容易成功。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尤其是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目前,河南省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之路依然坎坷,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和高校肩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调整就业心态,适应市场需求。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发展的核心工作。(基金项目: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项目编号:JYB2012362)
    参考文献:
    [1]谢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6-03-31.
    [2]严丽萍.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和改革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
    [3]杨京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课程体系研究[J].学园,2010(5).
    [4]孙新兵.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J].科教导刊,2011(3).
    (责任编辑 朱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