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分析
作者:范姝君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10期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人才作为保障,而旅游研究生教育位于旅游教育中的最高层,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近几年的招生数据显示,旅游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减,这与旅游市场对旅游高级人才的持续增长的需求现状相违背。如何解决高层次旅游人才的供需不平衡,扭转旅游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下降趋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
    (一)招生院校数量呈倒U型增长,招生人数递减
    1990年,浙江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旅游经济硕士点。在此之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发展较为快速,一直呈增长趋势。2015年设有硕士点的学校有148家,2016年拟招收单位共146家。可以看出,自2012年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单位数量达到峰值后开始略微呈现下降趋势,这从某一程度反映出一些已设有硕士点的院校正在取消对本专业硕士点的设置。
    除此之外,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随之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国旅游局发布的教育培训信息中显示,2013年全国招生1600余人,2014年全国招生1569人。以上说明,研究生招生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招生人数的减少也表现出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二)招生院校区域分布不均
    在我国146所招生院校中,东部地区有78所,中部地区有31所,西部地区有37所。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设有硕士点的院系所最多,中部和西部地区硕士点较少。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布点过多且分布不均、不尽合理,呈现向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城市聚集的趋势。这样做不能做到均衡发展,且不利于中西部市场潜力的挖掘。
    (三)重点院校及其招生数量少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的层次,大致可分为:“985”、“211”重点工程院校以及普通院校。“985”、  “211”工程院校招生人数,在全国院校中所占比重较低,仅约为11.67%。普通院校的招生数量约为1300余人,招生数量是重点工程院校的2.5倍之多。相比于普通高校来说,“985”、“211"重点工程的院校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数量明显不足,且招生数量也远远低于普通院校。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对旅游研究生招生数量下降的现状,综合分析可能有很多影响因素。根据上述结果及以往相关文献阅读,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学科重视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和旅游教育发展时间较短。
    (一)旅游学科没有得到所在院校的足够重视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所有高校中,  “985”“211”等重点大学在旅游类硕士招生上,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学生总数都不是很大,学科地位的提高并没有给旅游高等人才的培养带来助力。究其原因,各大高校对旅游专业的重视程度或者说对旅游高等人才的培养仍不够重视。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
    旅游高等人才市场一直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虽然旅游市场对人才很匮乏,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工作越来越难。在就业意向上,研究生毕业后多半集中在教育单位、旅游规划公司或继续深造考博。学生在选择考研时候大多会考虑到将来就业的问题,一个没有就业前景的专业自然不会受到学生的青睐。
    (三)旅游教育发展时间较短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澳大利亚,我国与这些国家发展特点相同的是,旅游与服务接待业教育都是
在旅游与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从个别式培养直接进入研究生院的集中式发展,并不合理也不谨慎。
    三、解决对策
    (一)提升学科重视度,建成国内著名旅游高校
    对重点院校的旅游学科进行重点培养,可以在国内不同的重点区域尤其是旅游业繁荣地区,选择史悠久、师资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加强它们与国际著名旅游院校的合作,增强办学特,提升院校品牌,建成若干所国内著名的旅游高校。
    (二)倡导毕业生行业内就业,拓展旅游毕业生就业面
    旅游硕士生毕业后可选择的职业有很多,除了旅行社和酒店还有旅游研究、旅游规划、旅游电商、景区相关、旅游地产、旅游投资、旅游分析、旅游咨询、旅游渠道策划、旅游运营、旅游媒体等等。另外可以增加旅游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使旅游硕士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三)提高旅游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重点”的新模式,将旅游业中的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置,鞭策学生
深入到社会实践和知识创新中,来改善旅游课程体系和管理方式,以推动旅游管理研究生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强交流合作,借鉴外国旅游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增加研究生与企业接触的机会。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公务员行业现状分析